正文

王阳明:点也虽狂得我情(11)

中国大儒·国之重器 作者:大鸟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公元一五一六年,于四十五岁的王阳明而言,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分水岭。

他走入了黄宗羲所说的个人学术第二境界。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

儒者的最高理想人格是: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于王阳明而言,立德、立言均已完成,抵达通儒的最后一段登顶之路,只剩下了立功。

机会,说来就来了。

其时,荒淫昏乱的明武宗先是嬖信太监刘瑾乱政,后又崇信江彬、钱宁作歹,终于造成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在全国蜂起,尤以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地区最为严重。盗贼四出,巨寇连环。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攻城略地,占山为王。

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也继而揭竿。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志山合乐昌山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地方无计可施,朝廷为之震惊。

在此情况下,兵部尚书王琼忽然推荐王阳明,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南、赣、汀、漳。一介从未有过军旅生涯的书生,能完成赳赳武夫才能完成的事业吗?王琼的回答是肯定的:“阳明此行,必立事功。”他持的理由是:“吾触之不动矣。”

其实他是在瞎说。他不知道,在王阳明举旗为戏的儿童时期,在他出居庸三关月余,有经略天下之志的少年时期,在他以果核为阵,遍读兵书的惶惑青年时期,早已完成了今日出征的准备。

且看他讨贼的赫赫战绩:

公元一五一七年正月王守仁抵达赣州,二月即镇压了漳州之叛,九月瓦解了乐昌、龙川等地民变;十月平息了横水、左溪、桶冈之乱,次年三月平定江西农民起义。

如风卷残云,在他扬鞭挥马之间,一切迎刃而解,纷乱迅速消停,世界再次恢复河清海晏。

王阳明认为,民风不善的原因在于教化未明。盗贼平息之后,应该移风易俗,虽然来不及遍施此法,姑且就其浅近易行的地方,开导训诲。故而,他兵马所到之处,即行告谕,“互相戒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时间长了,“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

朝廷鉴于王阳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提升他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荫子锦衣卫,世袭万户,再进副千户。

就是在这左征右讨的戎马倥偬之中,他仍讲学不辍,论道不衰。

在征横水时,他寄书门人杨仕德予以勉励:“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征三浰时,他又致书弟子薛侃:“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