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和“非我”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作者:克里希那南达(Krishnananda) 阿曼娜(Amana


我们的分离恐惧,会在我称为“我和非我”现象的亲密关系中出现。在刚开始一段关系时,我们都陷在一种“我(Me)”的错觉中。我指的是,我们相信自己和爱人是一致的,而且也感受到这一点(心理学上称为“共生”,Symbiosis)。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感受事情,对重要之事也有类似的观点。又由于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宗教、灵性师傅、政治观点,甚至于电影观感等,我们的共通点就更增强了。可是,要维持我们是一致的这种错觉,迟早会变得越来越难。从小事情中就可以发现,对方并非我们所以为的像“我”一样。之后,痛苦就发生了,我们的灵魂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像,除非我们可以接受“非我(Not-Me)”的部分,否则恐惧就会乘虚而入,让我们以为犯了大错。我们会尽量用否认来隐藏,但恐惧终究会露馅,越来越多的“非我”悄然浮现。

“非我”的出现带来被遗弃的恐惧。我想很多情侣会尽力去掩盖这些事实,因为要面对被遗弃和孤立的恐惧会很痛苦。当对“非我”的觉察涌现时,我们开始怀疑,是否能和对方分享最深刻的自己。有个掩饰“非我”感受的方法,就是保持关系是肤浅淡薄的,每一个人都过着他或她自己的生活,就不必面对这样的痛苦。当情侣在一起时,仅仅是例行见面,而不是深刻分享,即使是性行为都避免太深刻的联结。另一种避免去感受“非我”的方法,是设法改变对方,我就曾努力地试过。我用尽各种方法,让我的伴侣更加用功静心、进行身体工作、和我一起参加工作坊,一起参与所有的进修。而我的爱人则想尽办法,让我变得更能接纳、更女性化、更随侍在侧。结果都没有效,只会带来不断的冲突、误解和痛苦。

之后我们怎么办呢?通常我们会创造出某种戏码,来结束这段关系。在不断换着伴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保持一种错觉,就是有一天,那个不会让我有“非我”感受的人,一定会出现。但这不可能发生,“非我”的经验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经验会带出分离的伤口,而我们必须得面对它,最后我们会以某种有深度又有意义的方式,意识到彼此的不同。我们不会永远都能彼此沟通或联结,但并不是我们之间的不同带来这种分离的痛苦。迟早,它会在任何深入的关系中呈现出来,我们还是得面对它,不仅是和爱人,和朋友之间也是可能发生的。

接受“非我”是迈向成熟的重要历程。它让我们去面对自己是单独一人的事实。关系常会让我们突然强烈地感受到开始需要面对220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单独。与某人的关系越深,“非我”的感受就越带来痛苦,因为这份感受和彼此深深融合在一起的感觉刚好相反。我们必须好好处理自己的期待,即希望将会找到一个完全符合“我”的人。该从这样的梦中醒来了。处理我们的分离焦虑,就是要渐进地面对“非我”的感受。了解这世上的无常,承认我们的差异,并仍能保持心胸开放,实在是个不容易的静心。

直到我们真心想要与某人维持亲密关系的时候,强烈的分离焦虑才会升起。只要我们保持反依赖的关系,只要我们恋爱时老是开着后门,我们就不会进入恐惧的房门。但是,当我们爱得深切时,就会进入到这个让人害怕的房间,逼着我们非得面对自己的恐惧不可。重点并非我们要向对方保证自己不会离开他,那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也不再因害怕分离而玩把戏。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面对失落的可能,而且最终总会面对它。爱的挑战就是,不管怎样,总是保持敞开。

我发现对我而言,能认出并接受自己有很深的恐惧,同时了解这份恐惧多么容易在脆弱时刻被挑起,就有疗愈作用。以前,我会批判自己和别人的这些感受,而发展出一种灵性上的自我去压抑这些感受。然而,自从我开始接受恐惧,并且在恐惧上工作时,我几乎可以在每个人身上看到它们。我最后了解到,向恐惧敞开自己,是我在灵性之旅、柔化自我和开放自我上的重要工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