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科学评价周恩来的历史作用 (4)

党史热点面对面 作者:石仲泉


第三,周恩来在“文革”中努力“治乱”,减少损失,绝非“起了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

所谓“起了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的说法,只是假设推理,缺乏历史依据。研究历史只能从真实的历史出发,而不能从假设推理出发。“文革”的历史实际是:由于周恩来等的存在和所起的“治乱”作用,减少了“文革”造成的损失,减轻了历史的灾难,而不是延长了历史灾难。对于“文革”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和这样一段较长的重要历史,发生在我们这么一个大党大国,既有“造乱者”,就会有“治乱者”、抗争者。人民所拥戴的周恩来是抗争、治乱力量的代表。这种力量只能发挥减轻历史灾难的作用,而不可能起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发动“文革”时最初设定的时间是很短的,但这样全国性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发动起来之后,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治乱”工作接二连三,难以收拾。所以,“文革”并没有因为周恩来的去世而结束。只是在粉碎“四人帮”这股“造乱”力量之后,才事实上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革”。因此,说周恩来起了“延长历史灾难”的作用,有悖历史发展的实际逻辑。

◎ 关于所谓“表里不一”的问题

所谓“表里不一”是“贬周”论者又一个重要观点,这涉及对周恩来人品的看法,而周恩来的人格品德又恰恰为世人所景仰。因此,“表里不一说”,实际上旨在从根本上摧毁周恩来的形象。

首先,从周恩来的出身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看,不存在这个根基。

周恩来出身于衰败的、但仍讲忠孝信义传统文化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为人忠厚老实,生母慈祥、温柔、善良、大度,嗣母性情温和、待人诚挚、办事细心。他的性格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也使他在求学时期就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他在南开毕业时,《同学录》的评语是: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他一生注重诚信,即使在延安整风中剖析思想、自我检讨时仍然认为:我的本质还忠厚,诚实,耐心和热情。“文革”后期,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他赠与“言必信,行必果”六字。这既表明他作为政治家奉行的诚信原则,也反映了他为人处事的修养信条。对周恩来而言,所谓“表里不一”,与他的人生准则风马牛不相及。

其次,从周恩来的革命操守和党性修养看,始终不齿于这种背离共产党人的道德行为。

周恩来在做青年学子时就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为中华腾飞世界奋斗。在经受五四运动洗礼、考察日本和欧洲,经过对各种学说推求比较后,选择信奉马克思主义、献身共产主义和走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最早的党员之一。自此以后,他就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作为终身座右铭。在党内,他以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党性观念极强,不搞宗派、不拉山头,善于与各种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高度重视和努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而著称。在党内斗争中,他从不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是与人为善、循循善诱、开诚布公、热情帮助,因而深受各方面干部拥戴。毛泽东曾说: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周恩来的高尚品德堪称全党楷模。

其三,从周恩来同反动势力的斗争看,始终立场坚定、大智大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