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者托马斯·伦奇(Thomas Rentsch)编的《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也是将《存在与时间》全书分成11个专题,由11位学者分别来承担解释。这11位学者都是国际上知名的海德格尔研究专家,因而他们的解释大都比较精到,但由于是以专题为纲而不是逐章逐节的“详解”,不可避免许多地方一带而过,例如,第五章“日常性释义学与在世存在”,解释第二十五节到第三十八节。但最后3节(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只用了1页的篇幅。美国学者史蒂夫·莱文(Steven Levine)编的《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由纽约社会研究新校的两位著名教授西蒙·克里奇利(Simon Critchley)和赖纳·许尔曼(Reiner Schürmann)写的三篇诠释此书的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以他们在新校的有关课程为基础,旨在纠正在英语世界将海德格尔理解为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解释。这三篇文章与其说是对《存在与时间》的文本解释,不如说是以这部著作为中心,但并不局限于它而对海德格尔一些基本思想的研究,诠解精当,颇有新见。
当然,国外学者解释《存在与时间》的著作也有非常详尽到位的,海德格尔晚年的助手和他的《全集》主要编纂者冯·赫尔曼的《此在的释义学的现象学》一书就是这样的著作,这部著作到2008年已经出版了三卷,但只是对《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四十四节的阐释,第二篇的阐释尚告阙如,使要通读全书的读者未免会感到有点遗憾。此外,此书澄清了《存在与时间》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但过于拘泥于海德格尔的专业语言,有些烦琐,有些地方让人觉得并不比《存在与时间》原书更好懂。而他的另一部解释《存在与时间》的著作《主体与此在》只解释了《存在与时间》中的语言思想和其他一些主题,同样未解释全书。美国学者Hubert L.Dreyfus的《在世存在》一书用英语哲学界和社会科学的材料来解释《存在与时间》,颇有特色,对英语世界解释或导读《存在与时间》的著作影响很大,但也只是对《存在与时间》导论和第一篇的解释,根本未及第二篇。并且,作者本人的英美哲学的背景,多少也体现在了他对海德格尔的解释中。
匈牙利裔美籍学者玛格达·金(Magda King)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指南》一书倒是非常重视《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可似乎有点过了头,她对第一篇的解释只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剩下的篇幅都用来解释《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了。这种比例的不对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著作不是出于金本人之手,是别人(John Llewelyn)将她1964年出版的著作《海德格尔哲学: 他的基本思想指南》与她身后留下的解释《存在与时间》第二篇的手稿合在一起编成这部书。正好《海德格尔哲学》这部书当时只涉及《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内容,所以编者就将这部著作当做对《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释义,而将金那些解释第二篇的手稿顺理成章原封不动拿来作为这部著作的重头部分。但如果对第一篇没有很好理解的话,第二篇即使有较好的解释也很难完全弄懂。不管怎么说,金的这部著作尽管不乏足可称道者,但总使人有比例失调的感觉。
相比较而言,美国学者凯林(E.F.Kaelin)的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的结构就比较合理,虽然他也把解释的重心放在第二篇上,但用来解释第一篇的笔墨与解释第二篇的笔墨相差并不大。Kaelin这部著作的优点是解释语言比较通俗易懂,但似乎只是满足于展现“它(《存在与时间》)有的结构”,(E.F.Kaelin, Heidegger s Being and Time, Tallahassee: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p.11.)未能对该书的内在义理有深入的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