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周恩来(2)

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 作者:【加】玛格雷特·麦克米兰


周恩来1898年诞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该地位于贸易大港上海的北方。周恩来两岁时,列强的联军挥师北京。中国又签署另一纸丧权辱国的条约,容许列强军队在中国永久驻扎,以保护其国人。中国的爱国志士不确定在列强的瓜剖下,中国还剩多少日子。随着俄国人和法国人的势力分别自北边、西疆以及南方压境,中国的前景岌岌可危。英国势力抵达长江三角洲,德国人又在山东开辟他们的势力范围。其中最为危殆者,或许要数日本占领台湾岛,并虎视眈眈觊觎朝鲜半岛,甚至有意染指满洲地区。周恩来即是生长在这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中国传统秩序究竟有何积弊陋习,竟让中国落得奄奄一息?如何拯救中国?是用西方科学还是西方民主政治,还是必须双管齐下?

周家亦是这凋零中的传统世界的一部分。周家是书香门第,是治理中国的官僚阶层。他们研读伟大的中国经典,特别是儒家典籍,期望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在文官体系中平步青云。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淮安府山阳县知事)是位出色的读书人和父母官,他的几位叔叔也都有功名在身。但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只是个地方上的胥吏,经常赋闲在家。在这个大家庭里,起初抚养周恩来的是他的本家,后来便过继给早逝的叔父(周贻淦)做嗣子。影响周恩来最深的似乎是叔父的寡妻陈氏。周恩来日后都称陈氏为母亲。“没有她的照顾,我根本不可能开拓追寻知识之路。”1907年,周恩来九岁,他的生母因病过世,他的父亲为妻子的病散尽家产。周恩来为此受命拿家里的宝贝到当铺去典押。

周恩来日后对这“家道中落的家”百般摒弃,认为它只是一味墨守传统遗风,而无视周遭世界的风云变幻。话虽如此,但周恩来还是保有传统的行事风格,秉持对传统中国艺术哲理的雅好。周恩来接受的教育新旧参半。1910年,周恩来北行出关,来到满洲,投靠他的伯父(贻赓)。周恩来将自己的坚毅以及令人敬畏的工作能力,归功于北方的冷冽气候和粗粝榖食。周恩来位于沈阳的新居(外国人几世纪以来所称的“奉天”),地处中国与外国铁路干线的辐辏。自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五年内,日本开始在沈阳取代了俄国的势力。积弱不振的中国,只能眼睁睁旁观他人争抢自己的领土。寄居沈阳时,青年周恩来的民族情绪沸腾,他阅读激进派刊物,以及知名改革主义之士的著作。据说当老师问及学生读书的目的时,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

日薄西山的清政府终究还是在1911年土崩瓦解,中国迈入共和。中国一度远景可期,可望解决内部腐败和外来胁迫的双重劫难。或许是想到中国民族主义风起云涌,新政府可望让治者与被治者众人同心,缔造一个强盛的新中国,周恩来剪掉象征故步自封的发辫,以示庆祝。

两年后,周恩来就读天津南开中学;天津是重要的对外口岸,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人会接触到大量洋人的城市。在南开中学,周恩来已开始崭露头角。周恩来是个杰出的学生,仪表出众,爱交朋友,为人诚信可靠。在周恩来无力负担去日本深造的学费时,他的友人都表示愿意为他提供路费。周恩来多年来一直保持优雅的作风,他的良好涵养和幽默感,为他赢得了国外政治人物的推崇。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就曾说过:“我们全都认为他光明磊落、手腕圆融、与时俱进,是我们可与之理性对话的人。”此外,周恩来还爱好文艺,才华横溢;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周恩来经常反串女性角色,而且扮相俊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