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其他革命者,毛泽东也出自乡下村庄。他的家乡湖南孕育了无数的能臣大官,同时也孳繁了行走江湖的草莽英雄。湖南人嗜吃辣椒,人们总是说湖南人的个性就像他们的菜肴一样呛辣。
毛泽东是农家子弟,世代居住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子里。只有少数关于外面世界的传言会流入村子:譬如19世纪的太平天国席卷中国半壁江山,还有后来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毛泽东的父亲是一个勤劳又节俭的农民,这让毛家家境较其他邻居显得宽裕,他因而有能力让儿子们接受教育,在一个看重教育的社会里,这是一条农民子弟可以光宗耀祖的最常见的出路。
毛泽东进入传统私塾念书,在这里,学生们熟记古文并背诵儒家经典。毛泽东也像中国几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一样,学习写作古体诗。十岁时,毛泽东基本上已懂得儒家思想的某些重要概念,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儒家思想对自我修身与君主德行的强调,以及对人心向善的坚定信念,尔后都融进了毛泽东的革命思想,使毛泽东深信中国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并且认为人有无限的可塑性。就如同中国人沿用几世纪的传统,毛泽东也向历史探寻经验。在毛泽东的青少年时期,中国乃至世界的变革消息,已开始进入他所生活的小村子。毛泽东偶然读到一本小册子(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文中提到中国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恐有亡国之虞。毛泽东回忆说:“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毛泽东在青少年时代,即已遍读中国伟大的章回小说,情节主要描述正直的英雄如何打击贪官污吏、惩奸除恶。毛泽东最钟爱的《水浒传》,是中国版的侠盗罗宾汉,书中描述官逼民反的绿林好汉歃血为盟,誓言济弱扶贫,弘扬正义。毛泽东则是在自己家里起身反抗父亲的权威。(和尼克松一样,毛泽东十分敬爱他的母亲。)毛泽东的母亲是位虔诚温和的佛教徒,她时常出面缓解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不过,根据毛泽东日后的说法,他总是不为所动。“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当毛泽东的父亲让他休学回田里帮忙后,他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读书。他十四岁时,家人即依循传统,帮他定了一门亲事。毛泽东不愿接受父母包办的婚姻,于是便离家出走。十六岁时,毛泽东离开自己出生的乡下,去湘乡县立东山小学堂上学。他的父亲虽有些犹豫,不过还是同意他到邻近县城的学堂去读书。两年后,毛泽东又转到省城长沙去求学,时值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建立共和体制。毛泽东,就像周恩来和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一样,剪掉辫子,以此作为新世界降临的象征。
在这段早年岁月,毛泽东正在找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其中包括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毛泽东也推崇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之父孙中山,以及驱逐英军而为北美十三州赢得独立的乔治·华盛顿。
辛亥革命后那几年,毛泽东对未来毫无头绪。他曾短暂从军,投入新军行伍,然后决定回到学校求学。节俭的父亲同意支付毛泽东的学费。最后,毛泽东在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落脚。无论如何,毛泽东这段期间都一直在学习。就在这时候,毛泽东开始认识挑战传统国学的新观念、新知识。他读亚当·斯密、卢梭的翻译著作。就像同时代的人,毛泽东远离了中国传统国学。毛泽东告诉友人,几千年的历史,让中国人积弱不振、鼠目寸光。“思想太旧”,旧思想之糟粕“非有大力不易推陷廓清”。不过,毛泽东毕竟还是与同时代的人迥然有别,他从未全盘扬弃旧传统。终其一生,毛泽东还是经常在他的文章和对话中引经据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