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噪青史的“秦淮八艳”里,有七位是明末时期的倾城名花,其中唯独她最为特别,只是凭着纤眉细目、瘦弱如柳的中等姿貌,不仅在当时盛出美人的秦淮河畔脱颖而出,而且在去世数十年后仍风华万代,与那些后辈晚生并驾齐驱,被世人列入“秦淮八艳”,名留至今。
这只因为,她的美本不在于容颜身姿,而是在其清新脱俗的气质、令人叹服的才华、温婉解人的性情、优雅从容的气度,以及轻财重义的豪爽。是这一切,凝聚成了她独一无二的诱人魅力。
“凡游闲子沓拖少年,走马章台街者,以不识马姬为辱”,这句赞语里的“马姬”,说的就是她——马湘兰。
空谷幽兰独自香,
任凭蝶妒与蜂狂。
兰心似水全无俗,
信是人间第一芳。
八岁时,初入秦淮的她写下了这首诗,是立志,是自警,也是后来她一生的写照。
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的她,于公元1548年出生于湘南一户官宦人家,也曾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无奈因家境败落,才只身流落金陵,高张艳帜,卖笑为生。
虽身处烟花柳巷,过着迎张送李的日子,她并不自怨自艾,也不曾自暴自弃。正如她在诗中以之自况的空谷幽兰一般,她在寂寥中孤芳自赏,于造化弄人的身不由己中仍性情开朗,积极进取。
渐渐地,依靠客人的馈赠,她积蓄了一些钱财,便为自己置下楼院。园内花石清幽,处处植满了她最爱的兰花。她还给这个家取了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幽兰馆。
兰心似水全无俗,信是人间第一芳。纵然她有一双不合时宜的大脚,当时还被人作诗“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取笑,“幽兰馆”前还是车马不断,名人才子争相来访。她对客人却是挑剔甚而严苛的,有身份有教养的文人雅士才能进得门来,至于那些满身铜臭的庸俗之辈,她一概拒不接待。
能诗擅画,能说会道,歌舞曼妙,博古知今,又依依善解人意,她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风韵令秦淮河畔的其他红粉佳人皆黯然失色,老友新客穿梭如织,为的从来不是情色,而单单只为她这个人。姿色平常的她能声名远播,成为人间第一芳,这在以色事人的风月场绝对是一件奇事。
她的乐于助人、慷慨大方也很有名,除了时常周济无钱应试的考生、横遭变故的商人和附近的老弱贫困之外,据说如果侍女失手打碎她的玉簪,她也不怒反笑,还迭声夸赞玉碎的声音十分清脆美妙。
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更是堪称一绝。她笔下的兰叶似有蹁跹舞姿,兰花如振翅欲飞之蝶,圣洁清雅,芳菲入骨,透着股欲语还休的凄绝。她自创一叶兰画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将兰之清幽空灵的气韵尽显无遗。而她的诗句横扫浊气,婉转飘逸,恰如她的人一般,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
她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著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淡忘了她的本名,称她为马湘兰。
就这样,置身灯红酒绿的繁华之中,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客人们来去匆匆,周遭红颜难有深交,看似生活得多姿多彩的马湘兰,在内心深处其实仍有着深深的寂寞。当宴散人去后,对着满园的各色兰花,平时压抑的孤寂之情也难免翻涌上来,结成“三月莺花,撩乱无心绪,默默此情谁共语?暗香飘向罗裙去!”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