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撑唐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昌盛的三个因素
(一)公私仓廪的丰实
公私仓廪丰实的前提是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土地开垦、人口增殖、新的居民区的出现。人均粮食的提高集中反映了唐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公元8世纪唐朝人均粮食达到700斤。除了天时、地利(气象、生态)等自然赋予的条件,生产技术(冶铁技术和农具的改进,南方先进农具江东犁的发明和普及,以及耕作制度的改进,轮作复种制的实行)、农村土地占有情况、经营方式的变化(小农的大量出现,土地重新集中和租佃制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四个最重要的因素。
(二)手工业、商业城市和集镇的发展
唐朝丝织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技术引进的方法,把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带到南方,使江浙一带的丝织业得到极大发展;另一方面开始有了一些地区性的分工。陶瓷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茶叶等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出现集镇,城市面貌发生变化,坊市制度被打破了,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交换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柜坊、飞钱。
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赋税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以土地财产作为征收标准的两税和通过流通领域征收的商税、茶税等两个赋税系统。这不仅最终结束了以人丁作为赋役征收主要标准的历史,而且使国家有了一个更加宽广的财政基础,但同时也预示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将会是举步维艰。国土的广大和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更加剧了这种情况。唐以后历史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
唐初重新开通了传统的丝绸之路,接着又新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也称作陶瓷之路。唐的商船直航波斯湾,并与非洲东海岸有商业往来。对外交流的地区和国家比过去扩大了许多,远至波斯湾乃至非洲东海岸。从新航路的开辟来说,比郑和下西洋(1405年)要早六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