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身情态的第三个本质性质是它以情绪的方式牵连着“世界”内照面的东西。“世界”这一环节属于此在“在世”的整体的展开状态,正因为如此,世界之内的东西才能来照面。让某某东西来照面本来就是寻视着(umsichtiges)让某某东西来照面,而不仅仅是一种感受(Empfinden)或注视(Anstarren)。寻视而操劳着让某某东西来照面具有牵连(Betroffenwerden)的性质,而这种牵连状态的发生奠基在现身情态之中,即现身情态把世界向着诸如无用、阻碍、威胁、可怕等境界展开了。从存在论上说,现身状态中有一种开展着指向世界的状态,发生牵连的东西是从这种指派状态来照面的。
海德格尔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现身情态,此在的“感官”才能被“触动”,才可能对“某某东西有感觉”,而使触动者在感触中显现出来。因此,从存在论原则上看,我们实际上必须把原本的对世界的揭示留归“单纯情绪”。纯直观即使能深入到一种现成东西的存在的最内在的脉络,它也不能揭示诸如可怕之类的东西。
海德格尔强调指出,情绪是此在的比认识和意志更为源始的存在方式。无疑,以现身情态为基础的日常寻视会广泛地产生误差或错觉,这按照一般的真理观念来衡量,就是不真,然而这种评价完全忽视了可发生错觉这种情况在存在论上的积极性质:恰恰是在对“世界”的这种不衡定、随情绪闪烁的看中,上手的东西的不断变化性才生动地显现出来。而世界之为世界没有一天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的观望总已经把世界淡化到纯粹现成东西的齐一性之中了。情绪之所以比理论认识更源始,一方面是由于情绪总是先于理论认识而把此在带进了它的此,即先于理论认识而把“此在存在着且不得不存在”绽露出来,另一方面是由于即使最纯的理论也不曾甩开一切情绪,只有当理论能够以平静的情绪逗留于某某事物的时候,这一事物才会在纯粹外观中向着理论显现出来。
海德格尔指出,从此在现实的外部活动来看,现实的条件经常要求此在凭借认识与意志成为情绪的主人,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并且这种情况也许在此在生存活动的某些可能方式上表明着认识和意志的优先地位,不过不可由此而在存在论上否定情绪是此在的源始存在方式,否定此在以这种方式先于一切认识和意志,且超出二者的开展程度而对它自己展开了。
总之,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身情态或情绪是此在的一个基本的生存论状态,是此在的本质的源始的存在方式之一。事实上,突出强调现身情态或情绪在此在生存中的地位,深入地揭示现身情态或情绪的生存论性质和意义,是海德格尔前期人学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特征。因为根据海德格尔所分析的现身情态的三个本质性质特别是第二个本质性质,现身情态把此在的整个“在世界之中”都开展出来,也就是说,情绪组建着此在在世的整体。从下面对操心的说明可以看到,正是畏这一现身情态把此在生存的整体性——操心的三个环节显示出来。操心在本质上是有情绪的。更进一步说,此在生存的时间性,此在的本真的与非本真的时间性存在,都无不贯穿着情绪。因此,情绪或现身情态是此在的无时不在的基本的存在方式。
从西方人学史的角度来看,突出揭示和强调情绪在此在生存中的地位,也是海德格尔人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海德格尔指出,在存在者状态上的情绪在哲学中已一再得到考察。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第二卷中对激情的种种样式(如愤怒、恐惧、怜悯等)进行了探讨
参见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408~44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因而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应被看做是日常相共在的第一部系统的阐释。如斯多葛派也对情绪特别是对激情作出了探索,认为“激情是灵魂的一种不合理的、不自然的运动,或者是一种过度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