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舆情五要素(1)

领导干部读懂舆情管理的第一本书 作者:艾学蛟


舆情是社会公众对公共事件的情绪、看法或意见等。但是,并不是有人发表的意见和看法就属于舆情。判断一些“声音”是否属于舆情,有一套甄别标准,可以对照舆情的构成要素来完成。具体来看,舆情由以下要素构成。

1.舆情的主体是社会民众

舆情是由社会民众发出或造成的。针对某项公共事件,官方的意见或观点不属于舆情,舆情的主体不是官方人员和官方媒体。

所谓社会民众,指的是人民群众,既可以是个人、群体,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但是,一些具有一定权力的社会团体,还有学校、企业、民主党派等组织,为了宣传和传播自己的组织或政策,而发出的言论和观点,不能算作舆情,因而,他们也不是舆情的主体。

在互联网日益发展和个人电脑高度普及的现在,社会民众不一定表现为集合在某个地点的一群人,也可能是坐在各自家中电脑前的单个人或其“形散”组合。网民就是社会民众的一部分。

除外在表现形式,社会民众还应该是能自主发表意见的人,舆情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情绪或声音。如果发表意见的民众不是自主的人,比如被胁迫发表某种观点的人,也不能视作舆情的主体。

虽然被统称为社会民众,其从事的工作、受教育程度等却不尽相同,因而,他们在作为舆情主体时,所发挥的作用也存在着差别。根据社会民众中人员的不同,一般来说,作为舆情主体的社会民众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舆情领袖。和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相似,具有一定权威性,能够向他人传达信息、影响他人情绪和观点的人。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影响或引导民众舆情的人。

第二类是舆情精英。这部分人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社会信息和热点比较敏感,并能够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类是舆情大众,也就是舆情主体的大部分人。这部分人对信息不够敏感,常常从舆情领袖或舆情精英处得到信息,情绪或观点也往往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2.舆情的客体是社会管理者

舆情主体是舆情的发出者,舆情客体则是舆情的接受者,也就是舆情的具体指向。由舆情的定义,舆情的客体是社会管理者或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社会管理机构,不是普通的社会民众,也不是某家企业。

以“郭美美”事件为例。2011年6月,一位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在微博上炫富——“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富豪不再是一种“稀有动物”,炫富也已经不像“放卫星”般吸引眼球。但是,偏偏“郭美美”微博身份认证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这种特殊身份,不由得让网友们心生疑问:作为公益机构红十字会的“经理”竟然如此富有?

然后,质疑又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众多网友发出心底深处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被用到哪里?由此,引发了公众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指责:“红十字会拿大家的捐款充大款”、“以后不会再也不会向红十字会捐款了”……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

显而易见,这段有关“郭美美”和红十字会的舆情,由“郭美美”引起,但是,公众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郭美美”身上,而是将“矛头”一致指向管理捐款的机构——红十字会。红十字会才是舆情的客体。

3.舆情的载体是公共事件或现象

所谓舆情的载体,就是刺激舆情产生的“中介”,也就是导致社会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情绪、意见和观点的“刺激源”,即公共事件或现象。

公共事件是和私人事件相对应的,与事件的性质、波及范围、影响范围、受关注范围等因素有关。公共事件并不一定人尽皆知,却肯定被部分民众所知,并造成一定影响。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给发生在任何微小角落的“芝麻小事”安装上“放大镜”,为任何一件事情演变为公共事件提供了便利。但是,公共事件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发生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事件,即和社会管理者有关的事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