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一些泄愤性质的社会事件中,经常存在失实和错误的信息。这些信息极易激起民愤、聚集民众、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它们主要通过互联网和手机进行传播。如果领导干部们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有能力捕捉到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仍然墨守成规,沿用以前那种延迟发布或封锁消息的老套路,必须导致谣言满天飞,此时再公布真相,为时已晚。谣言夹杂着部分真相,让公众无所适从,不知到底该相信谁。这使得所发布的真相非但没能顺利消除谣言,反而严重解构了政府的权威。而政府权威正是整合多方力量、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决定性力量。一旦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降低甚至丧失,进而导致公众恐慌的快速蔓延以及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换言之,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过去依靠控制组织、垄断信息和压制言论来“维稳”的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导致各级领导干部终日绷紧每一根神经,社会管治成本不断攀升,而社会矛盾经常不见缓解,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社会管理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促和”,建立一套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社会安全阀机制、权益维护机制和舆情预警机制,让民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让社会情绪得到合理宣泄,让正当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让可能即将发生的负面舆论事件及时中止,避免“蝴蝶效应”的形成。
因两度摆摊被取缔、户政办理遭踢皮球,“走投无路”的陈水总不断上访,甚至求助网络,最终无一所获,备受打击。
本来有太多的机会可以阻止厦门公交爆燃案的发生,诸如合理的社会救助,热情的户政服务,有效的信访制度,或者科学的舆情预警机制……可惜,陈水总没有走通其中任何一条。最终,他选择了暴力解决,成为了那只“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却于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的“蝴蝶”。
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曾将稳定分为“静态稳定”和“动态稳定”两种类型。前者以堵为主,重点在禁止群众做什么,比如对什么不满,就千方百计不让他们发声、表达;而后者则以疏为主,群众有什么不满就让他们说出来,如果有道理就赞成他们,并作出相应的制度调整。
通过科学的舆情管理来创新社会管理,从“维稳”走向“促和”,就是推动“静态稳定”向“动态稳定”发展的有力武器。
在今后的工作中,“促和”应该成为一种社会管理常态行为,政府有关部门都应该能够敏锐地在互联网、在人民群众、在媒体的监督中,发现潜在危机,然后快速应对,如此一来,虽然不一定能阻止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但一定能减少其发生频率,降低其社会损耗成本。
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一步步地实行,其中,建立舆情预警机制、积极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舆论引导的挑战,主动从“维稳”走向“促和”,应该是尽早迈出的一步。以便于在今后改革和危机的赛跑中,让改革跑得快一些,让危机越来越小,越跑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