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批评,在我们评估平克书中论证的妥当程度时,都可以列为参考。我相信,中译本出版之后,也会出现一些高度批判性的书评文章。但在笔者看来,无论这些批评是否成立,都属于实质的层次。该书有一个基本的局限,同时又有一个基本的贡献,互为表里,恰似一个铜板的两面,构成了给这本书恰当定位的前提,值得读者在阅读时放在心里。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从一种宏观的问题意识出发,对人类历史进行宏观的重建,但不经意之间,“宏观”却容易被作者以及读者误解成了“全貌”。平克证明了历史有进步可言,这进步在于暴力在降低。但是暴力在降低,以至于暴力所导致的苦难在减少,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生活已摆脱了所有的苦难。事实上,饥饿、贫穷、疾病与营养不良、缺乏教育、天灾疫病,依然在“南方”国家折磨着数以亿计的人们;失业、贫困、老病,在发达国家也是严重的问题;何况上面提到的制度性暴力,包括族群冲突、性别歧视、宗教斗争以及资本主义全球流动之后的劳动剥削与环境破坏,并没有被人道主义革命与权利革命所消除,反而继续以直接间接的方式,在许多社会之间以及许多社会内部造成苦难。我不认为平克企图否认、掩盖这些涵盖极广的苦痛来源。但是他谈暴力造成的苦难在降低时,这种有限的乐观,无意之间却扩散为全面的乐观,好像他所描述的历史趋势,已经能够涵盖人类所面对的所有苦难。但是这分明是严重的误会:《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所述说的进步故事,局限在某些形式的暴力以及这类暴力所制造的苦痛上;它其实并没有对人类的全部命运提出任何论断或者预言。读者阅读本书时,对这一点要有所警觉。
但话说回来,这个受到高度局限的领域,难道不值得我们重视吗?即便局限,这个领域中的变化,不是有其高度的启发性吗?平克的基本问题意识,触及了人类进步的可能与苦痛的道德深意这两大议题;我认为,能提出这两个问题,本身便深具意义。针对这种问题意识,平克把人类历史中各种减少苦痛、要求人道、追求解放的历程连贯成一个完整的进步叙事,不啻为道德意识建立了一套演进史,把今天人类仍在努力的道德事业,联系到了人类历史从古到今的残暴、受苦、抗议、反省、学习、改善的整个过程,让我们儆悟现在的多数制度、行为仍携带着昔日的暴力因子,因此永远需要我们警惕、反思、抗议,进而得到改善、进步。这本书的意义其实不应该在于讴歌颂赞人类已经获得的有限的改善与成就,而在于指出现有的趋势与成就,适足以显示方向,督促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对“暴力”的含义不断追索,对人间“苦痛”的所指逐渐扩大范围,从而把更广义的暴力降低、更广义的减少苦痛,当成继续努力的目标。借这样的阅读心得调整我们的历史观与道德观,才是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2014年5月于南港/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