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4)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作者:斯蒂芬·平克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机会重新培育出一种比较丰富的道德意识,一方面为大家日常惯用且常用的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字眼填充具体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为社会生活与个人言行提供可信、有效的道德准则,为人际关系与社会制度增加一些道德面向?

这类问题几乎不可能有现成的具体答案。不过平克在这本书里所发展的观点,多少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向。一方面,对于“道德”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务求踏实,不必陈义过高,设想道德乃是某种需要人们提升心性与修养方克成就的境界;并且最好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需求与遭遇着眼,把各种苦痛与剥夺视作道德所关注的人间大恶,让排斥暴力、减少这类苦难成为道德感性与道德关怀的注意焦点。换言之,我们需要经营、发展一种道德意识,强调“排斥暴力”与“减少痛苦”这两项核心原则。道德意识的这种改变,主要是文化、思想层面的工作:文学、哲学、历史叙事与生命史的叙述、媒体与大众传播、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评论,都有助于发展一套新的道德叙事方式,从点滴开始,改变整个社会的道德意识。平克书中关于西方当年人道主义革命的分析(第4章),很值得我们参考。

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运动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性格,会带来可观的正面影响,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正视。社会运动之所以产生,原本便是某些弱势者的处境与遭遇造成了苦痛,需要道德关注,但现有的社会制度却压抑了他们的声音,于是需要由当事人或关心者自行集结,形成社会力量,才能改善他们的处境与命运。因此,社会运动发自弱势者日常切身的利害,所依据的正当性完全寄身于道德诉求,所追求的则是消除不公正的压迫。与利益团体不一样,社会运动的特质正好就是以道德为理由要求“减少苦痛”,消除社会中的隐性暴力,从而也就直接间接地改善了整个社会的道德质量。如果这种实践层面上的运动,能与上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意识改革相互学习、相互配合,大家所盼望的道德重建,或许便能逐渐积累成形。平克书里所讲述的权利革命故事(第7章),不仅激励人心,也足以为我们的道德重建工作所借鉴。

平克这部大著的英文版2011年10月出版之后,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大量的讨论,也受到不少批评。一种常见的批评涉及方法论,包括他对各项统计数字的使用与解释方式不能服人,由此认为他所导出的结论有误导之嫌。另一类批评认为他的历史叙事有许多疏漏与不妥之处,并不足以构筑他的历史观。还有一种批评则着眼于几个概念问题,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挑战平克对于“暴力”的理解:他所谓的暴力似乎局限在以物理力量(枪炮刀斧、各种刑具或者拳脚、言词)施加于人身,从而他所论的痛苦也集中在个人身体与生命所承受的生理伤害上。但有左派学者指出,资本主义体制并不使用明显具体的物理性暴力,却仍然可以迫使工人工作,剥夺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女性主义者也认为,父权体制并不需要施展家暴,便可以轻松维持男性的优势支配地位。换言之,平克的宏观历史,所忽略的正好是真正宏观的制度性暴力,使得他眼中的历史趋势与道德进步,其实只触及了历史的表层现象,并没有掌握到历史的真实。最后也是最激烈的批评,则指责平克全书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所见与所不见经常反映着他个人的意识形态倾向;有批评者甚至说,这本书之所以获得各方好评,其实也反映了该书所传达的信息正好符合美国当前的主流舆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