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寻找真正的自我

减速工作,加速成功 作者:洛塔尔·赛韦特(Lothar Seiwert)


第七章 寻找真正的自我

我们的生活虽然可以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领域,但各领域彼此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常密切的。“生活管理”计划以一种着眼整体的新思维,要求我们将生活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来看待。

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令生活的四个领域之间保持平衡:

·工作/成就

·身体/健康

·家庭/交际

·思想/文化

我们在对外界要求作出反应的过程中,经常会忽视上述四个生活领域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这说明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在这一点上还有它不足的地方,并有可能会造成以下后果:

1. 如果一个人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工作/成就”领域,不仅“家庭/交际”领域有朝一日会出现问题,他的身体迟早也会罢工。接着,这种不良效应还会反过来进一步对这个人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动力产生消极影响。想必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和爱人吵架后,或者更严重些,当我们和爱人分手后,我们是没有办法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工作上的,这样,私人问题就在生活中占据了突出地位。如果我们饱受孤独、寂寞之苦,虽然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借酒消愁,或是以拼命工作来排解内心的苦闷,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彻底垮掉。同样,当我们生病或是感到浑身别扭的时候,我们也无法在工作中取得什么突出的成绩。

2. 如果一个人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家庭/交际”领域,而忽略了工作的重要性,那么除非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否则肯定会遇到经济方面的问题。此外,由于他既没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扩充自己的知识,也没能让已有的能力、知识在具体的某个场合派上用场,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往往也会产生动摇。可能你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朋友或是心爱的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总是那样美妙。和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在森林中漫步,总是充满乐趣。但是,如果这些事情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唯一内容,渐渐地我们就会感到内心空虚。许多失业者以及退休人员虽然可以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和他人的交往上,但与在职人士相比,他们却感到更加孤独,这就是原因之一。

3. 如果一个人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身体/健康”领域,迟早有一天他会因为害怕被传染疾病而不敢出门。不仅如此,他还会失去享受美食的乐趣,并在岁月不断折磨他身体的过程中陷入危机。这种对“身体/健康”领域的过分强调,往往是通过不愿接受自身年龄表现出来的。它所导致的结果,大多是人们为了延缓衰老,同时向自己证明“我还年轻”,而去从事过度的体育锻炼。作为代价,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不满以及情绪的波动,最终我们会知道,自己其实是不可能永远年轻的。

4. 那些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人又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找到了有关人生意义疑问的答案之后,这样的人可以获得打开完美生活之门的钥匙。然而,为什么这些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上的人,却偏偏总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割裂了人生意义与其他三个生活领域之间的关系。与此相反,“生活管理”计划的出发点是:

我们只有将人生的意义与其他三个生活领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领会它。

只有承认自身的依赖性,我们才能获得自由

生活管理的另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学会接受自身的社会性,同时重新对“自由”进行定义。

现代社会正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将自由与独立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

我们几乎不假思索就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弱者才会具有依赖性,强者总是独立性很强。这种想法之所以贯穿着我们的整个生活,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容易理解的。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经济的发展趋势就是要逐渐降低对雇员的依赖性。人被机器所替代,拥有固定工作的白领越来越少,自由职业者、独立经营者越来越多,结果,连我们自己也开始设法降低对雇主的依赖程度了。

同样,独立在私人生活中也被奉为生活的最高准则。许多单身者,特别是大城市中的单身人群,每晚只能选择以泡吧或是坐在电视机前看脱口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他们会以匿名或是隐身的方式在聊天室里打发时间,只要轻轻按一下鼠标,他们就可以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特别是一些男性,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孤独感。相反,他们往往会以“自由”、“独立”以及“自我实现”之类的概念来掩盖内心的寂寞以及自己不善交际的弱点——至少在和别人接触时,他们总会这样做。

根据当前时代所标榜的新秩序、新原则,依赖完全是一种罪过。如果让某些人承认自身的依赖性,他们甚至会感到羞耻。可是,当我们清楚了以下几点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 内心充满爱的人,在感情上总会有一定的依赖性。

· 如果你和某个人的关系非常要好,那你一定对他具有依赖性,否则你们之间就不存在真正的友谊。

· 一个人成家之后,会自愿保持对他人的依赖。

一般来说:

没有对他人的依赖,就谈不上什么集体生活和完美人生。

依赖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当我们作为成年人却无法自由作出决定,或者依赖不再建立在彼此之间,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中摆脱时,它才会表现出消极的一面。举例来说,当我们感到工作十分痛苦,却苦于没有其他选择而又不能放弃时;或者我们为了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依附于毫无感情可言的夫妻关系时,依赖所起到的就完全是消极的作用了。无论在私人生活还是工作中,只有在付出与接受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比例,依赖性才能发挥出它本应发挥的作用。考虑问题时以他人为中心的原则就表明,只要我们为别人做了好事,就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得到回报。这条原则被越来越多的领导者用在与员工交往的过程中,结果他们发现,自己帮助越多的员工取得成功,自己在升迁之路上就会获得越多的支持。

练习:找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个圆,然后把“我”写在中间。把上一张表中出现的所有名字都写在“我”的周围,离“我”越近的人,你和他之间的依赖性就越强,不管是你对他,他对你,还是彼此之间。这样,你就获得了一幅直观的关系网图。

在这样一张由付出与获取相互协调而构成的关系网中,面对某些具体情况,尽管我们作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也总是会对他人产生依赖,较之过去,是否能够依靠他人,在未来将更加直接地决定我们人生的幸福程度。如果我们由于一些人生的断点,比如失业、离婚、被迫更换工作等等,越来越频繁地要冒陷入心理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危险,那么这种“我能够依靠其他人”的想法将告诉我们:

· 我们应该带着何种情绪去面对这些断点?

· 我们可以怎样处理这些断点?

从这种“我能够依靠他人”的感觉之中,我们获得了极大的力量,并能够以此针对生活中的各项要求作出积极的回应。

每个曾经陷入过危机的人,都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对于这些人,“我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的感觉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两个例子。

例一:前不久我曾和这样的一位男士交谈过,他因为嗜酒如命失去了工作,不久他的爱人也离他而去。这两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而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酒产生了更大的依赖。不过,终于有一天他还是在心里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我必须有所改变。从那以后,他先是接受了戒酒治疗,之后又参加了改行就业培训。他说:“在我戒酒期间,为我在感情上提供最强有力支持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就算我失败了,我也可以随时到父母那里去‘避难’。虽然他们不理解我的所作所为,但只要我向他们提出请求,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支持我、帮助我。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这对处于危机中的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这种想法是我最后的依靠。”

例二:几个月前的一次培训课上,我碰到了一位在航空公司工作的飞行员,他向我讲述了几年来他因为自己的工作和雇主打官司的过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一次飞往伦敦的航班中,公司的一位董事会成员来到驾驶舱和他交谈。当他问这位飞行员如何看待航空公司的领导层时,飞行员显得十分兴奋,为了给“开诚布公”式的企业文化作宣传,他坦率地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没想到他的话让这位董事越听越气,结果,这位董事在伦敦下飞机的时候对他说:“你可以去寻找一位新的雇主了。”此后,公司的刁难接踵而至,最后,公司甚至给他扣上了“不具备飞行员资格”的帽子。面对这种情况,这位飞行员理所当然地进行了反抗,他对雇主的诉讼持续了好多年。后来,航空公司提出和他握手言和,并向他提出了这样的条件:提前退休,但作为飞行员的那份薪水可以照拿,一直到去世为止。不过,这位飞行员并没有接受上述条件。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种小小的附加赔偿会彻底打破我的自我价值观念。”诉讼过程就这样持续了下去,最终,这位飞行员还是重返工作岗位了。他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我的妻子,我根本无法把这起长达数年之久的诉讼坚持下来,其间,我们的经济状况甚至一度陷入了危机。如果没有她,可能在公司提出握手言和的时候,我就已经妥协了。”

如果以依赖他人为耻,我们是无法获得这种“我能够得到他人支持”的感觉的。

如果我们羞于依赖他人,那么我们既无法在内心构建起对他人的信任,也无法负起自己对于集体的共同目标所应负的那一份责任。哪里不存在信任,哪里就可能产生漠视与猜疑。

漠视与猜疑既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又会阻碍我们去依赖他人。承认自身依赖性的前提,是我们不能对事事都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相反,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获得积极构建生活的能力,同时实现掌控生活的最终目的。

生活管理的出发点有以下两个:第一,我们的才能、应对挑战的方式,应当取决于我们能够从亲人、朋友、熟人那里获得何种支持;第二,我们对于某种价值体系的信仰程度。这就是说:

生活管理法则是不把人视为孤立的个体,而视为社会体系中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生活管理法则不仅在“工作/成就”和“身体/健康”领域,而且在“思想/文化”和“家庭/交际”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在其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这后两个领域对我们应付生活中的各项要求有多么重要,估计每个人心里都有数。我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越安全,我们的工作效率就越高;我们对朋友的支持越有信心,我们就越能大胆、自信地给自己提出各项新的挑战;我们越是坚信自身行为的正确性与意义,我们就越能果断地与各种反抗、阻挠作斗争。

生活管理法则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基础的,那就是相信,我们虽然可以把自身的极限推向更高的层次,但我们永远无法逾越它。因此,当我们达到自身极限的时候,各种社会关系对我们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生活管理法则以这样的条件为前提,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状况会对我们如何面对、战胜挑战产生影响,而且,如果我们感到身体舒适,幸福感也会随之得到提升。当然,这种舒适的感觉不是从天而降的,获得这种感觉的先决条件,是某些特定的身体活动、健康的饮食以及对一些会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状况的物质的研究,比如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等。此外,体育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我们的免疫力,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就算我们并没有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相信所有人也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不应只限于思想领域

生活管理法则同时还强调,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工作/成就”、“家庭/交际”和“身体/健康”这三个生活领域之中,但它和这三个领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能够很好地印证这一点:

· 如果我们的工作不能再带给我们乐趣,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感到很不愉快、被苛求或是十分无趣,那么我们迟早会对整个人生的意义产生质疑。

· 或者,当我们感到孤独、被人遗弃的时候,同样会产生质疑。

· 类似的,当我们生病、受到病痛折磨的时候也会如此。

相反,

·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获得满足……

· 如果我们具有正常的社会关系……

· 如果我们感到身体舒适……

那么我们通常是不会对生命的意义产生质疑的,至少我们不会陷入心理危机之中,以至于我们的行为能力受到威胁。因此,脱离“家庭/交际”、“工作/成就”和“身体/健康”这三个领域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是不会取得任何结果的。

只有我们承认自身作为一个人的形式存在,承认我们的世俗存在对我们提出的各项要求,我们才能够领会生命的意义。在这方面,生活管理法则的出发点是:人活在集体、社会之中。

犹太人的一则故事非常恰当地道出了这一点。一位年老的犹太教师问他的学生,人们怎样才能确定夜晚结束、白天开始的那一刻时间呢?一个学生问:“是我们能在远处看清一只狗是睡着还是醒着的时候吗?”老师说:“不是。”另一个学生问:“是我们能在远处分清一棵树是枣树还是无花果树的时候吗?”老师说:“不是。”“那是什么时候呢?”学生们一起问道。“是你可以看清任何一个人的脸,能够看见你的兄弟姐妹的时候。在那之前,一定还是黑夜。”

如果我们没有同时承认自身与人类社会的联系,那么,所有从我们自身出发、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寻找生命的意义、满足感与幸福的尝试,最终都会失败。为了实现自我,为了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一个人必须完全“独立”、“自由”地关注自己的目标——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人生活在集体、社会之中,我们必须学着去重新认识这一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