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佛教,从外来文化到儒释道并举(1)

圣贤教育系列丛书1:智慧教育 作者:净空法师口述 王海峰 施景培 圣贤教育系列丛书1:智慧教育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佛教原本是来自异国的外来文化,但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亦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丰富、成长与升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比如烦恼、颠倒、作业、忏悔、觉悟、如实、实际、平等、法宝、净土、彼岸、现行、刹那、因缘、胡说八道、不可思议等,皆从佛学经典中引用、点化而来。又如心猿意马、天花乱坠、当头棒喝、唯我独尊、皆大欢喜、昙花一现、清规戒律、天女散花、醍醐灌顶、拈花微笑、借花献佛、痴人说梦等等文学成语,亦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这些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佛教禅宗思想,亦促进了后世儒家理学与心学的发展,盂兰盆会、吃腊八粥等风俗亦渊源于佛教。

虽然佛教几乎是一进入中国就立刻受到皇室极致推崇,甚至一度被奉为国教,但也存在着和中华本土文明的融合问题。面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为捍卫本土固有文化而激发的儒佛之争、佛道之争,佛教传教法师们亦始终坚持慈悲为怀、平等包容、仁爱和平、以理服人的原则,以数度学术辩论,引导佛法与中华本土儒道文化融合互补,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丛林制度与汉传大乘佛法,使佛教完全融入中华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中国两千年来文化多元并存、互补互融的格局,以至于今天说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总是儒、释、道三家并举。

放眼世界史,即使得到所在国中央政府的支持,佛教亦从未有假借神意而强迫其他宗教徒改宗易信,以及发动宗教战争,企图消灭异教与其他文化的霸权行径。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与理智、平等、博爱、和平的伟大教化。佛教的和平理念对于化解所谓"文明的冲突"导致的深重矛盾与灾难,增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互补、交流、发展,缔造世界和平,实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佛,生活在最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下的古代印度,却始终坚持众生平等。他反对以种姓、等级论人的高下、贵贱,强调以道德、智慧的修持,达到人生理想境界。这是古印度社会反对种性歧视和阶级压迫的特殊的人权运动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人权平等的要求相一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