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众形象。
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这么写,山东滕州(据说是墨子老家)火车站的墨子雕像,也是这么塑的。
这是个象征性的形象,但也许,是种真实写照。
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
这句话,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释为: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这注释太过简略,没说明白以跂硚为服,到底是身上系着草绳子,还是脚底穿着木拖鞋。既然你不肯说清楚,那就别怪人大胆想象了。所以,后人直接说墨子本人(那话本是说后世之墨者)穿着草鞋,奔走行天下。
墨子是不是一辈子穿草鞋,这谁也说不准,但墨子在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四处奔走,却是肯定的。《文子·自然》篇有“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之语。《淮南子·修务训》一字不改,照这么说。到班固写《答宾戏》,话改成了“孔席不煖,墨突不黔”,位置调换,意思还一样——连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可见忙到了什么程度。当墨子在山东听说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连夜起程,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走进楚国的首都。经过一番口手并用的较量,制止了一场单边主义的国际冲突。
这件事,据梁涛《墨子行年考》考证,是墨子二十九岁那年做的。——否则连走十天十夜,就有点吃不消,也可能走不快。墨子在这件事上,要体力有体力,要口才有口才,要思想有思想,要精神有精神(日夜不休;足重茧而不休息;脚坏,裂裳裹足;见《墨子闲诂》所引《吕氏春秋》、《淮南子》、《文选》、《世说新语》、《神仙传》诸书),要计谋有计谋,这五大元素,一齐具备,只能在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而三十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岁月。
墨子看到楚王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就趁机送了本书给他。楚惠王(据推断)半皱着眉,草草翻了翻,说,书是好书,可对我没用。这样吧,墨先生要是愿意留在楚国,我可以包养你。于是墨子二话不说,又走回鲁国去了。
梁涛考证,墨子回国后,越王听说了墨子的义举,托人来邀请墨子去越国发展。墨子可能是旅途劳顿,毕竟又走了十天十夜,但更主要是对越王没什么信心,鲁越相去又山长水远,就说了一番大道理,推谢了越王的隆情盛意,转身去了相邻不远、他刚刚给帮了大忙的宋国。
一去就被关进了大牢。有人讹传,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国的监狱里。好在关的时间不长,出来后,墨子又回了鲁国。墨子是鲁国人,鲁国既是他的祖国,也是他事业的后花园,墨子在外面跑累了,或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回到鲁国休整一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墨子从鲁国动身去齐国,原因是齐国要攻打鲁国。这次行程,相对来说算短途。墨子到齐国后,对齐王说了一番以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