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非专制的对象在官不在民(7)

思想门:先秦诸子思想解读 作者:黄坚


从上面这一大堆罗列可以看出,韩非的专制,刀刀都围着官场,枪枪都扎向官员,跟平民百姓没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从中国社会矛盾的历史演进看

毛泽东有一句源自马列的著名论断:所有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这里所谓的阶级斗争,通常理解为狭义的、限定式的阶级斗争,即特定发生在一个社会统治阶级(最高层)与被统治阶级(最底层)之间的斗争,亦即按斯大林所诠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形成的阶级对立:奴隶—奴隶主、农民—地方、工人—资本家。这种对立,长时间被灌输为一定的历史阶段,必然的主流的社会矛盾。

这是一种简单而强悍的历史观,现在的教科书还采不采用,一时还不太清楚,但这种观念和方法,的确曾经非常深入人心。

假如我们临时沿用一下这种理论、观念和方法,用来探寻一下先秦之前的中国社会,我们会看到什么呢?仅凭现有史料,我们多少会有些惊讶地发现,先秦之前,准确地说在陈胜、吴广之前,中国社会矛盾的热闹场所,似乎并不在所谓的最高统治阶级与底层被统治阶级之间(不论中国有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奴隶社会),而在同属一个政治集团的统治阶级内部(氏族相攻,可视为扩大版的权力之间的政治斗争)。也就是说,整个先秦以前的中国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似乎并不是“敌我矛盾”,也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敌人内部矛盾”。在陈胜、吴广首义之前的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中(以阶级、国家的出现和存在为标志),除了一次“国人驱逐厉王”,再难列数出较大规模,更别说超大规模,典型反映底层被统治阶级与(最高)统治阶级矛盾的冲突。当然,没有大规模冲突的爆发,不意味着不存在矛盾,甚至是激烈、尖锐的矛盾,史籍的记载本身,或许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它至少表明,这是不应忽略的现象。而反观所谓统治阶级内部,反观权力集团之间,如果有兴趣和时间,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列出一长串脍炙人口的典故:武王伐纣、郑伯克段、重耳流亡、赵氏孤儿、伍子胥一夜头白、卧薪尝胆,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权力集团之间,与权力有关。

因此,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先秦之前的中国社会,显性(主体?)的社会矛盾,不在无权力、虚权力、弱权力人群与权力集团之间,而在权力集团内部,在权力集团之间。无权、虚权、弱权阶层,还远远没有发育成一个独立、强大的社会存在,他们还不具备单独革命的机会和力量,极少次数地“参加革命”,也是被权力单位裹挟其中进行的。这一点,倒跟资本主义早期工人阶级初登政治舞台的情景,有所相似。

在这种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的背景下,韩非的思想,韩非的专制思想,其指针所向,在官不在民,就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韩非所关注的,需要回应、解答的,是一个迫切的极其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的政治问题——君主专制的建立与稳固。而这个问题的症结、焦点,在官不在民,在乎权力征逐之间也。

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所撰《书录》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战国之时,君德浇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前面说过,在韩非的思想中,君主是个弱势群(个)体,——《解老》篇中有“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之语。——这是韩非时代的实际情况,也是韩非的官场思想、专制思想的重要出发点和立足点。

从另一个角度,从专制作为一个固定词语的首次出现,即《韩非子》中的五个例句来看,也能看出,韩非笔下的专制,不是一种面向全民的抽象政治理念,而只是一种权力形态的单纯表述。它特定地指向、发生在权力阶层,发生在权力对流之间,只有权力阶层,才有可能被纳入韩非所谓的专制范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