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日本大地震使得整个本州岛向太平洋平移了2.4米,地球的地轴发生了10厘米~25厘米的偏移,让每天缩短了1.8微秒,其物理威力令世人震惊。然而,其政治“余震”也不可小觑。
“余震”之一是在日本国内。在野党指责时任首相菅直人在应对这场日本史无前例的复合型灾害上漏洞百出,没能发挥领导能力,不堪首相重任。自民党、公明党和日本奋起党联合提出内阁不信任案。菅直人所在的民主党内,以前党首小泽一郎为首,也有不少人附和这种看法,对菅直人展开“逼宫”。
6月2日下午,该不信任案在国会众议院遭到否决,菅直人暂时逃过一劫,不至于马上下台或被迫解散众议院。然而,为赢得党内支持,菅直人做出重大让步,承诺一旦灾后重建和核泄漏事故处理到一定阶段后,他将主动在党内让贤,也就是给自己贴上了“时限标签”。
果然,8月26日,菅直人辞去党首职务,8月29日,野田佳彦在民主党代表(党首)选举中击败对手,当选该党新代表;8月30日,野田正式当选首相。由此,日本出现了戏剧性的“5年6换相”。
“余震”之二是核电的前途,特别是在欧洲。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后,一直力挺核电的德国默克尔政府实行“U”形转弯,力主关闭德国8座正在发电的核电站反应堆,并决定在2022年全面放弃核能。关闭的8座核电站发电量总计8000兆瓦,目前德国剩余核电不足13000兆瓦。德国政府在核能政策上的转变,引发世人对德国能源供给不足及能源价格上涨的普遍担忧。
德国联邦统计局9月1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德国政府全面弃核决定对德国能源产业结构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在核电站关闭后,德国国内因电力产能急剧下滑而导致的能源进口大幅上涨,最终拖累德国经济,也成为今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仅环比增长0.1%的主要诱因。
“余震”之三是邻国对核辐射的担忧。日本核泄露发生后不久,邻近日本的韩国和中国一度出现食盐脱销的“怪相”。由于民间谣传“被辐射污染的尘埃将在隔日凌晨4时抵达上海”“海水受到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不能食用”“含碘物品可预防核辐射,食盐要涨价”等,3月17日中国一些地方出现食盐、酱油脱销,个别商家哄抬价格。不过,这些站不住脚的谣言很快就破灭,食盐买卖恢复正常。
但是,在接下来一个多月里,中国媒体基本每天都在播发以下消息:
“我国内地环境、海域大气及表层海水辐射水平监测无异常。对食品和饮用水的抽样监测结果无异常。”
痛定思痛。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方。剧烈的地质变动,让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地震之国,每年发生有感地震达1000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