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实体经济中的“蓝领”收入很高,与大学教授、公务员相比并不落下风,高级技工和工程师的待遇更高。因此,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白领”瞧不起“蓝领”的风气。
社会保障制度常常为人诟病一点就是“养懒汉”。在德国,一个有3个孩子的失业家庭每月领到的各种救济、租房补贴等可达2500欧元(约合人民币22500元),甚至更高。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上任伊始就提出要进行“痛苦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将失业保险金和社会救济金合为一体,领取者必须无条件接受劳动中介机构介绍的任何合法工作;从2006年起,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以刺激重新找工作的欲望等。
默克尔上台后秉承了这一思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金融危机爆发后允许企业削减工作时间、政府对职工收入予以补贴、避免企业解雇员工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改革,德国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奠定了应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挑战的基础。
继2010年的良好发展态势,德国经济在2011年维持稳定增长,其信用评级也一直保持在AAA级,堪称欧元区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