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女主”政治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女主”执政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后人对此大加鞭挞,着意防范,但历朝历代并没有禁绝,并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共始终,其积极意义如下:
首先,“女主政治”的确在维护专制帝国的政治稳定方面起过积极、正面的作用。当皇帝因突然死亡或因其他原因不能理政、继承人未定的情况下,各种觊觎皇权的势力虎视眈眈,此时,母后的特殊身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皇权的象征,最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在稳定政治局势,消除异己力量方面具有不可动摇的作用。由太后临朝听政,由外戚实际当权,毕竟可以部分地填补权力真空。在这种情况下的后妃乃至外戚作为一种“幕后替补力量”而起作用,至少可以使皇权得到某种象征性的维持,使国家机器得以继续运转,否则,将可能引发政治动乱,整个国家机器必将陷于瘫痪。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幼主继位或君主体弱多病、昏庸无能等原因,在位的君主往往无法实际行使统治权,造成事实上的权力真空,而后妃作为皇帝最为亲近的政治势力之一,也很容易获得干政的机会。如唐高宗委政于武则天,清朝咸丰皇帝授权懿贵妃批答奏章,就是因为皇帝本人身体多病;而西晋贾后干政则是利用了惠帝是个白痴。以上两种情况下的“后妃干政”,无疑是有利于皇权的顺利继承与转移的,对于政局的稳定,起到“平衡器”的调节作用。这些女主对中国政治最高权力发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其次,历史上大部分“女主”都是在非常被动情况下被卷入政治的。由于本身所受教育、成长环境、生活阅历所局限,“女主”们从后宫走到前台,在危难之际执掌国家的命运,的确面临很大的阻碍和挑战,况且宫廷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处处险象环生。“女主”们要具备超凡的意志、智慧与手段才能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实际上,历史上的许多女主也是肩负使命、励精图治的,其政治作为亦获得后人的赞誉,有的维护国家的统一,独立和尊严,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如秦宣太后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东汉邓太后,北宋刘后,高后、辽萧太后等在内政外交军事上的贡献作为;有的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如北魏冯太后协助孝文帝推行改革,加快汉化,促进文明进程,女皇武则天大胆改革政治,重用庶族地主阶级中新进人物,明神宗生母李太后重用张居正推行变法等。因此,可以这么说,女主乃是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