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玄奘法师传3

玄奘法师传 作者:慧立法师


最后奘师回到了久别的长安,住在大觉寺。此时战乱早已结束,长安再度成为研究佛法的重镇。奘师先向道岳法师学《俱舍论》,他天资聪颖,只听了一遍,就能够了解大意,及至他过目以后,便能历久不忘,即使是宿学耆年的高僧,也没有人能超过他,至于综合各说,深思熟虑,更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

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学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为道俗四众所共同宗仰。奘师虽然研究过大小乘佛经,也讲过《摄大乘论》,但是自己仍觉得有疑问,因此决定继续向二位法师求学,专从二师研究《摄大乘论》,反复讨论,二位高僧,都同声赞叹,对奘师说“你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将来佛教的大力弘扬就全靠你了。可惜我们都已老迈,无法亲眼见到你的成就。”

从此以后,年轻的奘师誉满京城。

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于是奘师心想佛教发源于印度,西天号称佛国,只有亲自到西天去走一遭,方可解释疑惑,况且自己归依佛法,灵山圣迹,凿凿可考,岂可不前往巡礼一番?又想自古以来就有法显法师、智严法师,曾往印度取经,都能求得佛法,传播东土,为什么自己就去不得?奘师主意已定,就结合道侣数人,一道陈表上奏皇上,请求朝廷准许他们前往印度取经,可惜未被批准。众人只好作罢,唯独奘师立志西行,非常坚决,虽只剩他一人,仍决定独自前往。

可是西天遥远,道路艰险;而且玉门关外,是突厥人的世界,西行困难重重,这是奘师早已知道的,在他脑子里,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先用人间种种艰难困苦试验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得起考验。最后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坚强不屈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于是奘师每天进入寺中,向菩萨启请,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心愿,请求菩萨加持自己一路顺利。其实,早在奘师出生时,他的母亲就曾经梦见他身着白衣西去求法,这也可以说是法师西游的先兆。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八月,一天夜里,奘师在梦中,忽见大海中有一座宝山,发出闪闪光芒。可是环顾四周,只见海中波涛汹涌,并无船筏可供过渡。为了登上宝山一探究竟,奘师鼓起勇气跃身入海,只见海中忽然涌出许多石莲花,一直从岸边连到山脚。奘师踩着石莲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宝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师便试着踊身自腾,没想到竟扶摇直上,一下到了山顶。此时奘师并没有寻找金银宝石,只是觉得站在高处眺望,感觉非常美妙。不料美妙的感觉才刚出现,他就从梦中醒来。“这一定是菩萨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师做了这个梦以后,更加坚定决心,决定不管任何困难,都要西游取经。这一年奘师二十八岁。

这时恰巧有一位秦州僧人孝达,在长安学《涅槃经》,功毕返乡,奘师就和他结伴同行。

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停住一宿;第二天恰巧又遇见兰州来的旅客,于是又随行到了兰州。在兰州第二日,又巧遇客商解送官马回凉州(今甘肃武威),于是又跟着到了凉州,这一路可以说非常顺利。这时奘师的名气已大,他在凉州住了一个多月,僧俗众人,都来请他开讲《涅槃经》、《摄论》和《般若经》,奘师登坛说法,听众日多一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