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受牵连的还有前台大哲学系教授殷海光,他曾写文章呼吁众人,不要有马上回大陆的心理,被视为散布“反攻无望论”,遭到整肃。1966年,殷海光遭解除教职,不久即抑郁而终。
已故作家柏杨因翻译一幅大力水手漫画,画的是卜派父子漂到荒岛,轮流当总统。柏杨将卜派的对白“Fellows”翻译成蒋介石习惯的开场白“全国军民同胞们”,结果被以叛乱罪唯一死刑起诉。
幸而在国际势力营救下,柏杨免于一死,但遭囚禁九年零二十六天。出狱当天,他走到台东一家皮鞋店,迟迟不敢进去,看着玻璃橱窗反射的身影,有如一缕幽魂,“没有喜悦,没有欢悦,只有一种恍惚的哀伤”。他出狱之后,老家换了主人,妻子成为别人的妻子,与最爱女儿佳佳之间的亲情,毕生无法缝补。对无数像柏杨这样的受难者而言,人生不是换双新鞋就可以重新来过。
直到20世纪70年代,台湾仍在保密防谍,小学生都被谕令:“小心,匪谍就在你身边!”在恐共气氛之下,台湾宛如一座集体压抑的大牢笼。
经济三部曲:农地改革、进口替代、出口扩张
在高压统治的同时,蒋介石一方面整军经武,另一方面积极展开各项土改、经改政策以巩固台湾,只不过,一切建设仍是在为“反攻”大陆做准备。
“二战”末期,日本将台湾物资搜刮殆尽,投入战争,之后台湾又遭美军轰炸,半数以上的工厂被摧毁,生产力严重被破坏。光复后,大陆的恶性通货膨胀影响了台湾,货币滥发,物价飞涨,那时台湾就一个“穷”字,穷到很多人都没鞋穿。1951年,台湾地区的国民平均所得仅有137美元。
于是国民党当局从1949到1958年进行一连串“农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在十年间陆续完成,台湾经济开始稳定。土地改革最后解放了台湾广大的农民,削弱了地主势力。
南方朔认为,台湾农地改革不只是土地权力的重新分配,更是将整个庞大的农民服务系统,包括农会、农田水利会、信用推广部同时重建起来,“台湾农地改革是全世界少有成功的案例。”他说。
除了农业改革,面对通货膨胀、物资外汇缺乏等问题,台湾当局也必须赶快振兴经济。
1953年到1959年,台湾实施进口替代,“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当时有“台湾经济沙皇”之称的尹仲容,1949年来台后,满心想要早日“结束台湾的赤贫年代”。他曾身兼“经济部长”、“中央信托局长”、“工业委员会召集人”等三大职务。经贸大权在握的他,曾“指派”年轻的王永庆接手美援协助建立的PVC塑胶工业。一头雾水的王永庆还问专家:“你们替我选的这个Plastic(塑胶),是什么东西?”这个决定,造就了今天的台塑王国。
1958年,尹仲容主导外汇改革之后,台湾开始发展出口外销产业。1959到1973年,台湾进入了“出口扩张”时期。
1960年初,台湾当局通过《奖励投资条例》,争取外商在台投资,当时美国等先进国家正要将劳动力密集产业外移,台湾因而成为美、日两国的加工基地。电器、纺织、塑胶等轻工业快速成长,台湾由农转工,属于劳动力密集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1965年,国民平均所得才正式突破200美元大关。
1966年,台湾当局在高雄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加工出口区,成功模式引起各国仿效,外商投资大幅增加。1972年,“省主席”谢东闵提倡“客厅即工厂,屋顶即菜园”,成为一道奇观。工业发达,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工厂,都会区人口激增。更有不少黑道出身的中小企业头家,拎着一只007皮箱闯天涯,以劈山开路的拼搏精神,打开外销贸易,带动台湾经济起飞。
在蒋介石强势领导之下,幸好底下有一群有能力、也肯做事的技术官僚,带着经济建设的新经验来台,有他们心血的浇灌,才有今天的台湾。
有“台湾经济奇迹的建筑师”之称的李国鼎,1948年担任台湾造船公司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