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和尚,破衣芒鞋,云游四方。他在化缘的时候,常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
别人看他背着这么大一个布袋,以为是他们僧团用的,就一直不停地供养。后来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就背了两个布袋出门化缘。
有一天,他装了满满两大袋的食物回去,走到半路,因为太重,就在路旁歇息打盹。
突然,他听到有人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他猛然惊醒,细心一想:对呀!我左边背一个布袋,右边背一个布袋,这么多东西缚住自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能够通通放下,不是很轻松很自在吗?
于是,他丢掉了两个布袋,幡然顿悟。
无独有偶,印度佛教里也有着相同的故事。
有一位梵志,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世尊对梵志说:“放下!”
梵志随即将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世尊又说:“放下!”
梵志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后,世尊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梵志大惑不解:“我已经两手空空,世尊还要我放下什么?”
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尘,中间放下六识,十八界一起放下,放到无可放之处,便是你安身立命处。”
梵志这时才真正领会了“放下”的真谛。
是的,我们生活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背着各种各样的包袱,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
对功名利禄放不下,出现了跑官、买官、贪官;
对金钱富贵放不下,催生了贪污、受贿、盗窃;
对爱情婚姻放不下,产生了痴男、怨女、殉情;
……
这种种的压力和重负又岂止梵志手中的花瓶?
当我们不堪生活的负荷、需要解脱的时候,不妨学会“放下”。
许由不受尧让位,跑到颍水边洗耳,是放下;
屈原遗世独立,“众人皆醉我独醒”,披发行吟,投身汨罗,是放下;
范蠡功成身退,隐姓埋名,携带西施,泛舟西湖,是放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甲归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放下;
李叔同从贵胄公子到云水高僧,弃绝繁华,割舍妻子,从此,青灯伴佛眠,不问身外事,是放下;
……
佛家云:“勘破、放下、自在。”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漫长的人生跋涉后,才能最终明白生命的意义,其实并不在于获得,而在于放下。
你只有放下一粒种子,才能收获一棵大树;
你只有放下一处烦恼,才能收获一片清凉;
你只有放下一种偏见,才能收获一种幸福;
你只有放下一种执着,才能收获一种自在。
当你足够放下的时候,如脱钩的鱼、出岫的云、忘机的鸟,心无挂碍,来去自如,表里澄澈,“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才会发现生命竟可以如此充实、如此美好,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风!
放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但是,也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