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关于最初的事物与最后的事物6

尼采全集 作者:弗尼采


因而在这里,幻想不断把图像推到它前面,因为幻想依靠白天的视觉印象产生了这些图像,而梦幻就是这样产生的——也就是说,臆想的原因被从效果推断出来,并且是在效果之后被引入的:这一切进行得异常迅速,以至于在这里就像变戏法一样,产生了一种判断混乱,一种有前后顺序的东西就会显得像是某种同时产生的东西,甚至像是前后顺序颠倒了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事件推测出:更为敏锐的逻辑思维以及原因效果的严格区分,是多晚才发展起来的啊!因为我们的理性与理智功能现在仍然无意中要回过头去抓住那种原始的推断形式不放,而且我们差不多有半生时间生活在这种状态中。——诗人、艺术家也是将他们的情绪与状况归结于完全不真实的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令人想起了早先的人类,并能帮助我们理解早先的人类。

14

共鸣。——一切更为强烈的情绪都给相关感觉与情绪带来一种共鸣,它们几乎都有激发记忆的作用。遇到这样的情绪时,记忆就使我们想起心中的某件事,并意识到相似情况及其起源。于是就形成了关于感情与思想的习惯性的迅速联系,如果这些感情与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接连产生,最终就不再被感到是复合体,而是统一体了。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谈论道德感情、宗教感情,就好像这纯粹是些统一体一样,但实际上它们是有着上百个源泉与支流的大河。在这里,像十分常见的情况那样,言辞的统一并不保证事物的统一。

15

世界没有内外之分。——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创始人之一。将上与下的概念转用到无限空间,其实这些概念在那样的空间里已没有任何意义;而一般哲学家则将内与外的概念转用到世界的本质与现象上,他们认为,人们带着深入的感觉深入到内部,接近自然之核心。但是这些感觉之所以深入,只是由于带着这种感觉,通常几乎不知不觉地会激起某种复杂的思想群,我们称之为深入;一种感觉是深入的,因为我们把伴随的思想看作是深入的。但是深入的思想仍然可以离真理非常遥远,就像每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一样;人们从深入的感觉中扣除了与之相混合的思想因素,于是剩下的就是那种强烈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给我们这种感觉的知识没有关系,就像强烈的信仰只显示其力量而不显示被信仰对象的真实性一样。

16

现象与自在之物。——哲学家习惯于将自己置于生活与经验面前——置于他们称之为现象界的东西面前——就像在一幅一劳永逸地展开、一成不变地呈现同一事件的绘画面前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事件必须得到正确解释,从而对产生这幅画的内在本质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对总是习惯于被看作是现象界的充分依据的自在之物得出一个结论。与此相反,更严格的逻辑学家则在明确地将形而上学的概念确定为绝对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概念之后,否定(形而上学世界的)绝对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之间有任何联系:所以自在之物根本不会在现象中显现,从现象是不可能得出关于自在之物的任何结论的。但是,从这两方面来看问题,都忽视了这样的可能性,即那幅画——也就是我们人类称之为生活与经验的东西——是逐渐生成的,而且仍然完全在生成过程中,因此不应该被看作只是固定的大小,人们可以由此出发得出关于首创者(充分依据)的结论或者拒绝得出结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