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暴力与媒体的影响力
根据情感宣泄理论,观察他人的暴力行为可以排解自己的暴力倾向。人们长期以为,观看暴力场面(体育节目、电影等)或参与其中,会让人释放“攻击的冲动”。事实上,所有研究都指向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1998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公布了一份超长的研究通报,聚焦媒体对少年儿童暴力的影响。这份通报的简介部分有一句话:“争论已经结束。”作者认为,争论之所以结束,是因为数百项以人或动物为主体的实验均一致表明:观看暴力情景会在观看之后的几小时内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侵犯行为,这样的作用也会是长期的。1995年,美国儿童医学学会在大量严谨的实验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两份通报的末尾都为父母、政界人士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了建议。
在这样的结果面前,我们却惊讶地看到,媒体始终在否认其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而他们的托辞是“让他们暴力的不是电视或电影,而是整个暴力的社会;媒体只是负责把社会真实地反映出来 ”。当然,青少年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不可能找出它“真正”的成因。但是,事实上,经常观看暴力的情节对观众确实形成了一种危机因素,虽然这并不是决定因素,但它会与各人的社会教育背景相叠加,也会与他们的人格和各自对“帮派”概念的理解叠加。专家认为,观看暴力情节的同时会启动几个机制:通过无意识的模仿把暴力人物当成榜样(这样的学习见效很快);对暴力(一旦仔细观看就会降低其严重性)和价值观的扭曲习以为常、不再敏感:暴力被表现为益处甚多的解决方法,但它的负面后果(受害者的痛苦、残废、死亡)很少被提及。如今,图像和声效越做越真实的格斗游戏使这一现象达到顶峰:游戏中,玩家要让对方流血,或要将对方敲打多下直至死亡,才能赢得更多的点数。所有研究都一致表明,在玩过这些游戏之后,人们会对突如其来的沮丧事件(即使事件的严重性非常小)更加难以承受。
但是,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已经将事实摆在了面前,但它们却几乎没有在公众和政要中引起任何反响。我们确实需要考虑到,类似的情况也曾发生过:自从研究专家发现烟草和肺癌之间的关联后,整整过去了二十多年,包含这一信息的禁烟广告才得以出现在公众的眼中。类似的长时间反馈也出现在安全带的作用研究和它的强制性配置上。经过拉尔夫 · 纳德(Ralph Nader)的推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们终于在轿车中统一装上了安全带(制造商起初拒绝安装的原因是他们不愿让公众把汽车的形象与时刻可能发生的车祸联系起来)。
也许您还是不认为媒体对我们的行为具有影响,那么最后我们来问您一个问题:如果电视对我们的行为没有影响,那么全球的电视广告预算为何每年会达到数十亿美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