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位农民,他的两个孩子都很有出息,一个考上清华,一个被美国一所名校全额奖学金录取。这个农民文化不高,和孩子沟通却很有智慧。记者问他如何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孩子?他说,他常和孩子说:“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了。”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让孩子拥有了一颗为自己负责的心。关于孩子和别人相处,他的忠告是:“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他其实是告诉了孩子做人的基本标准,让孩子恪守这条做人的底线,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当孩子对外面世界充满胆怯时,他说:“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来还有口饭吃。”父母永远是孩子的后盾与支持者,这股精神力量陪伴着孩子勇敢面对未来的人生。
相反,一些高学历的城里人这样教育出了问题孩子:“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事情爸爸妈妈来办!”这句话无疑剥夺了孩子对自己负责的权利,培养出了没有责任心,长大了也只会让父母负责的孩子,就像那个开车撞人后大叫“我爸是李刚”的男孩;有些父母对小孩强调:“出去不能吃亏,别人打你一定要还手!”以暴制暴的教育会殃及孩子,使其不能受一丁点委屈,处处表现得蛮横无理,这样的孩子现实中也不少见,惹得人人避之;还有的父母说:“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饭吃别来找我!”这种威胁的语气,令孩子齿寒,损害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所以,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一个人教育子女的智慧与知识、学历、地位并不完全相关。
那天和大学同学聊到凌晨一点,茶楼要打烊了,我这位同学两眼依然炯炯有神,意犹未尽,感慨地说今天真是上了一课,教育孩子确实是一门大学问。他说回去要和儿子重新沟通,听听他不想中考是不是有别的打算,他想怎么做,然后再帮孩子分析可行性方案,让他选择。
我告诉同学,其实最怕的是孩子没有想法,你不知道如何了解他,有想法的都是特别有个性和思想的孩子。这样的优秀孩子,成长不能等待,要在孩子接受知识的最佳时机给他输送精神养料,而做这样的孩子的父母,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思维,用新的沟通方式帮助并引领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
一周后,我接到了同学打来的电话,说儿子还是不打算参加当年的中考,他想休学一年参加明年的中考,我们最终决定采纳他的意见。尽管他妈妈思想上还有点想不通,但孩子的想法不无道理,为了中考他们学校初二就把初三的课程讲完了,儿子不是尖子生,他说他根本没办法消化,更不要说吸收了,所以他想把节奏放慢一些好好复习,从容地迎接未来考试。
之前同学觉得儿子的想法很荒唐,别人也是这样复习,就你另类?但现在他知道孩子与孩子是没法比较的,他试着设身处地从儿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发现,只要是自己的选择,我们就会找到更多支持的理由,哪怕失败也快乐。人的一生很漫长,中考晚一年在人生长河中不过一瞬间,何况同学的儿子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尊重,他会给自己施加压力,也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果然,第二年,他以非常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地排名首位的重点高中。同学说,这是儿子最想上的高中,他放慢脚步冲刺后理想实现了,如果当年参加中考,按照当时的成绩肯定考不上。
我为同学感到高兴,他是一个肯积极学习、及时调整思路的有头脑的好父亲,并祝福他这个有想法有个性的儿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去追逐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