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学国文教学法商榷

冰茧庵随笔 作者:缪钺


缪钺先生晚年工作照

缪钺先生临赵孟頫、文徵明行草书合卷

中学国文教学法商榷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余为浙江大学教育系诸生讲中学国文教学法,针切时弊,粗陈己见。适师范学院《院刊》征文,迁播初定,撰述未遑,爰取讲稿,略加董理,以供补白之用。中学国文,荒芜日甚,如何改进,实为要图。海内贤达,谅多究心,一得之愚,以质群彦。

近十余年来,吾国中学之英文、算学、理化等科皆较前进步,惟国文则有江河日下之势,此已为无可讳言之事实。虽有少数人士别具见解,谓今日中学生国文程度胜于昔时,吾人实未敢苟同。夫测验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优劣,不外国学常识与作文能力两端。试观近年之高中卒业生,除极少数优秀者外,语常识,则有不知许、郑为何人,《史》《汉》为何书者矣。甚至有谓孟子生于汉时,段氏《说文解字注》乃段祺瑞所作者矣。语作文,则意绪芜杂,词句冗长,别字破体,连篇累牍。每年各大学招考新生时,凡阅国文试卷者,鲜不兴黄茅白苇之叹。中学生国文根基既如此浅薄,入大学后各分科系,自非专攻文学,或性好文事,难以期其更有大进。是则吾国通常学子,对于本国文化之了解,及文字之运用,将浅拙可怜,长此终古,岂不可悲。然则中学国文教学应如何改进?中学生国文程度应如何提高?固今日教育上极严重之问题,不可不深(1)详论,早谋善策,以期实行者矣。

欲论中学国文教学法之如何改进,须先知中学国文之目标为何?及近年来中学国文程度日降之原因何在?补偏救弊,以求合于理想中之标准,然后教学方法可得而言。

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教育部曾经颁定。初中国文目标有四:(一)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二)养成用语体文及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三)养成了解平易文言文之能力。(四)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高中国文目标亦有四:(一)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之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标。(二)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文学名著之能力。(四)培养学生创造新语(2)新文学之能力。综观部定中学国文目标,均极精当。中学国文教学,苟能与此合符,亦可无遗憾。然征之实际,相去甚远。吾尝推原其故,荦荦大者,厥有三端:

(一)教材之不当 教材之适宜与否,于教学效率,关系至巨。教材不宜,虽善教者亦鲜能为力。吾国各中学教授国文,有自选教材者,有采用课本者。自选教材者,殆占少数(自会考改制施行后,各中学教国文多用课本),故置不论。至于各书局出版之中学国文教科书,则殊鲜善本。综其通弊,大抵初中课本则文言、语体分配之比例未能适合,所选语体文不免芜杂,间选翻译作品,有词句过于欧化者,致学生作文,受其恶影响。所选文言文往往取自先秦古籍,与语体文程度悬殊过甚,失循序渐进之意。且易使学生感觉文言文高不可攀,阻其研习之心。高中课本则往往选学术文过多,分量过重,学生于学术思想虽能略知,而于作文技术裨益殊鲜。夫中学国文之教学,徒恃课内讲授,已嫌不足,若并此课内讲授之教材而犹不适当,则其收效亦仅矣。

(二)督责之不严 国文、英文、算学,虽同为中学三主要科目,然英、算两科教者督责甚严,学者亦不敢稍懈,惟国文则在若存若亡之间,中学生无不备英文字典,检查生字,而备中文字典查生字者寥寥也。中学生下课后,无不演算题,读英文,而诵国文者寥寥也。算题之演试、英文之默书,教者视为要务,学者弗敢或违,而国文之课其背诵者,则如空谷足音,间或有之,人将讥其迂阔矣。期考、年考之时,英文、算学之不及格者,比比皆是,而国文之不及格者则如凤毛麟角,间或有之,人将议其严峻矣。夫风习既成,贤者不免,教者怀宽恕之心,学者存苟且之念。故中学学生,自非特好文事,则于国文一科,率每星期听讲数时,每两周作文一次而已。其读书也,既乏覃思潜讨、详稽博览之功,其作文也,亦无朗诵恬吟、简练揣摩之力。如是而欲求其有大进,虽生知之资,犹且难之,况中材以下乎。故中学国文,往往数年光阴,等于虚掷,则亦无足怪矣。

(三)师资之不良 在中学中,国文教师,本极重要,非徒知识、技术之传授,而实影响于学生之思想及修养,其感召之力,有时过于训育主任或训导主任。盖一则训迪于有形,一则默化于无迹,有形者勉强,而无迹者自然也。故贤明有经验之中学校长及教务主任,对于遴聘国文教师,均极审慎。然自另一方面言之,国文一科教授时之难易轻重,较有弹性,而其优劣,亦不似英、算、理、化诸科之易显,平庸之士,以授学谋糊口者,亦易滥竽其间。近十余年来,中学国文教师中,识见卓越,教诲勤恳,以致蔚成风气,孕育英才者,固不乏人,而苟且敷衍,坐耗岁月者,亦繁有其徒。此其人率多和平温厚,学生既不忍苛求,学校亦喜其安分,彼遂得晏然久于其位,而课业实滞误于冥冥之中。又迩来大学文科风气,重专门之研求,轻基本之训练,卒业中国文学系,号为高才生者,于考证训诂,或有所得,而短札小文,未能修洁。对于中国文化精义,及学术要旨,亦尚鲜通识。此其人宜置之研究院中,宽以时日,资其深造。若遽使授国文于中学,反似用违其长。至于等而下者,并此考据训诂之长亦无之,在校时,心慕作家,日读杂志,于中国学问之重要书籍,未能潜心研治,卒业后授中学国文,浅薄空疏,亦固其所。优良教师,既不易得,学生课业,自难期进益也。

又按中学国文师资之不良,其咎亦不尽在教师本身。尝见有初卒业于大学者,学识既佳,志趣亦正,及入中学授国文,因任课之繁(一人任三班或四班),及每班人数之多(一班有超出六七十人以上者),批改文卷,日不暇给,更无余力顾及其他。久之,遂不得不违其初心,因循敷衍。故欲求中学国文师资之优良,改善待遇,以培养之,亦一要事。此意当于篇末论之。

中学国文所以日见退步,其症结所在,上述已详。然则今后教学方法应如何改进,兹以管见所及,分选材、讲授、作文三节论之。(按部颁《中学课程标准》,于国文教学方法叙列甚详,余兹所言,针对时弊,发抒己见,其中有不赅不备之处,阅者仍宜参看部颁《课程标准》。)

(一)选材

初中选材标准:

(甲)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递减,文言文递增,在三学年中分量之分配,应为七与三、五与五、三与七之比。

(乙)语体文应取精简流利者,过于欧化以致生涩难解者不录,翻译作品少选。

(丙)文言文应选明畅平易者,使其循序渐进,易感兴趣,作文时,亦易模仿。

至于教材内容,部颁《课程标准》规定七条,均颇适当,兹不具引。

高中选材标准:

(甲)以文言文为主

按高中学生对于语体文,已能自看,不必教师讲解。至于文章原理及技术,文言、语体相通,凡能欣赏文言文,无不能欣赏语体文者。且中国文言文有两千余年之历史,天才辈出,名作如林,如董泽之蒲,采获无尽。中国文化亦均寄于是,自应多读。至于语体文,古人作者既寡,时贤于此虽颇努力,然以二十年之成绩,方诸二千年,仅成一与百之比。是以选文言文,恒觉美不胜收,而选语体文,则有无所取材之叹。综此数因,故高中教材宜以文言文为主。

(乙)选艺术文,应以时代为经,以体裁为纬,由选文中讲明中国文章之流变,不必特授文学史。

(丙)选学术文,应兼采各时代学术思想重要作品使学生略明中国学术之流变,不必特授国学概论。

按国内各高中,教授国文,有于普通选文之外,特授文学史及国学概论者,以为可以增强学生国学常识,用意甚善。然其中利弊参半。盖高中学生于中国学术或文学之基本书籍阅读甚鲜,若仅以每周二时或一时之课,于一年之间讲明中国学术或文章之源流迁变,其卒也不过粗记姓名,侈陈宗派,仅得模糊影响之知识而已。此只可供谈助,未足为学问也。故不如寓文学史、国学概论于选文之中,使学生略读历代名篇,教者讲解时,加以连贯,以明其迁变演化之迹。如此,庶几一举两得,时间既经济,而学生所知亦较切实也。

(丁)诗词亦宜选授,使学生渐有欣赏纯文学之能力与兴趣。

(戊)间选翻译精品,并附原文,使学生比较研究,以明中西文章风格、体裁之同异,兼可练习翻译。

至于教材内容,仍参看部颁《课程标准》。

(二)讲授

(甲)课内讲授

初中讲授应注意者:

(子)解释字句宜清晰正确,以植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年稚学浅,而记忆力强,先入为主,往往终身不忘。故教者于此时,宜坚其基础,虽一词一字,亦不可掉以轻心,疏忽放过。遇有生字,应根据六书,作深透之解释,使学生对于一字,不但知其如何写,如何读,如何解,而且并知其何以如此写,何以如此读,何以如此解,异日进读古书,既多裨益,而平日作文,亦不致有破体及白字。(凡写破体及白字皆因不明六书,如“舀”“臽”之递误,“段”“叚”之互讹,非但中学生为然,在社会中几成习见不鲜之事,如知此诸字所以造成之故,则绝不致有此误矣。譬如学英、法文者,若兼通拉丁文,则于字之了解与记忆更能深透而正确也。)按各中学中,有特授文字学者。窃以为,与其特授文字学,不如在讲文时,解释生字,悉本六书,更为亲切而实用也。昔戴东原幼时读书,遇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意每不释,塾师授以《说文解字》,大好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后研读古书,遂多卓见。吾人固非望人人皆为戴东原,然取法乎上,此意不可不知也。

(丑)讲文时,非徒解释篇章字句而已,凡遇足以讲明吾国文化精义,及唤起民族意识之处,皆宜特加发挥。此外如名人名著,亦宜作较详细之介绍,增加学生国文常识,并引起其读书之兴味,激发其向上之志趣。

国家设立学校,教育青年,应以使其能知本国文化、有民族意识为第一义。在中学中,国文、历史两科实负其责。故中学国文教学,极应注意此点。不可以徒解释篇章字句为已尽能事。然曾见少数中学国文教师,讲授时常发轻蔑中国文化之议论。青年血气未定,或喜其新奇,群相矜尚,流弊所及,贻害无穷。司教育行政之责者,不可不注意及此也。

近来中学会考及升学考试,恒考国文常识。故中学生将卒业时,往往购坊间出版之国学常识小册子,请教师于一两星期之中加以讲解,甚无谓也。盖简单之书名、人名,既非可以仓促尽记,即强记之,亦枯燥无味,不久即忘。窃以为此事应在平时自然灌输,教师讲文时,遇名人名著,作有趣味之介绍。久之,非但学生常识丰富,且有感发兴起之功,进而尚友古人,研读古籍也。

(寅)名篇宜迫令学生背诵(每星期至少背一篇)。

读书背诵,古人所重,今人所轻。曾文正公谓:“诗文以声音为本。”文章妙处非熟读不能知,亦非熟读不能学。无间中西,均同此理。近年来中学生作文所以难进步者,不肯熟读名篇,为一重要原因。如每星期背诵一篇,一年可得四十余篇,三年可得一百二十余篇(寒暑假中如肯读文则犹不止此数),则于炼意遣辞、用笔布局之法,裨益甚大。且非独作文贵背诵也,治学亦然。读书譬如交友,草草读过,如泛泛之交,晤面时点首叙寒温而已,缓急不足恃也。若能熟读深思,则如肝胆之交,平居相切磋,患难相救济。故教中学生,宜迫令背书,既训练其记忆力,且可养成治学切实之习惯。

高中讲授应注意者:

(子)每讲一篇文之前,宜对作者作详细而有系统之介绍与批评,使学生了解其在中国学术史或文学史上之地位(名著亦然)。

(丑)讲本文时,非但解释字句而已,如遇艺术文,须研究其技巧。遇学术文,需发挥其义蕴。

(寅)关于欣赏及研究之方法,须时时应用例证,详加启示,引起学生课外读书之兴趣。

高中学生,程度渐进,讲授时宜示以方法,引其兴趣,使其渐能自己读书。故每讲一文,应精详洽熟,所谓读古人书如观当世事,始能亲切获益。常见高中学生,升入大学,询其以前学习国文之经过,则先秦诸子、汉魏高文,皆曾讲授,然叩其心得,茫然不能对。孔子曰:“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此不知味者也。故虽有名篇鸿制,苟潦草讲过,非但空耗良时而已,其流弊所及,且使学生感觉古书无意味,而生厌倦之心。夫古书非无意味,讲授时不能发其意味,则教者之过也。窃以为高中讲文,不必求其量之多,惟每讲一篇,须发其应有之义,使学生能得一篇之益,且有隅反之功。

(卯)遇有可以讲明中国文化特点之处,须尽量发挥。

文化空物,不可见也。欲了解一种文化,须研究此种文化所陶冶之人物,譬如讲生物时之有标本。故讲文时,凡遇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一种典型之人物,皆宜详细评判,说明其特具之才识性情,及其如何修养而成,此种人物能建何种功业?创何种学术?其学术之长短利病如何?影响于国运世风者何若?如此,学生非但能深切了解中国文化,且有知人论世之能,于自己之修养,亦有弘益。

(辰)讲诗词时,注重诗教之修养。

教高中学生读诗,非尽期其作诗为诗人,其目的,一方面在教其能欣赏本国文学中最高美之作,一方面在涵养其温厚之情、超洁之趣,所谓诗教之修养也。中国古时教育,极重诗教。孔子之教弟子,屡以学诗为言。故自汉以后,凡历史上伟大之人物,虽不必尽能诗,而皆有诗教之修养(如诸葛亮、谢安、裴度、范仲淹、李纲、朱熹、王守仁、曾国藩之伦,或工诗,或不工诗,然究其生平言论行事观之,皆深于诗教之修养者)。高中教育宜稍注意此点,培养其高洁之情操,异日无论作何种事业,治何种学问,皆可超出一层也。

(巳)名篇仍宜迫令学生背诵。

(乙)课外阅读

(子)选定适当之书籍,并指示阅读之方法。

(丑)学生程度及兴趣不同者,宜因才指导,不必过求整齐划一。

(寅)时时以深入浅出之法,述自己读书之经验及心得,以引起学生之兴趣,而减除其困难。

(卯)责令作读书札记,以资考核。

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固不能废督责考核,而尤重在引起其兴趣,使其自动爱读,不存敷衍塞责之心,乃能获益。如何始能引起学生读书兴趣,则须于选择书籍、指示方法两点注意。一班学生,或二三十人,或四五十人,其程度不尽同,兴趣亦各异,若过求整齐,选定一两种书籍,使全班皆读,似不甚适宜。课内讲授,不得不划一,课外指导,无妨因材施教。教师宜与学生作个别谈话,于全班中,择其程度相同,兴趣相近者,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定适当之书籍,令其阅读。初中学生,读书能力尚小,应选浅近者,高中学生,则可以进读古人名著。选择时或取全书,或用节本,惟需有简当之注解。学生初读古书,最易因难生阻,是在教者善于指导,对于一书,既说明其内容价值,及如何读法,最好再就自己读书之经验,详加譬解,譬如指示旅行者,告以自己行此路时,遇险境如何度过,有名胜如何游览,游者必兴趣倍增,不致半途而辍。又须使知开卷有益之义,初学读书,虽不尽解亦无妨,得十之三四或十之五六,已能获益。待学识渐进,读书渐多,自有左右逢源之乐。至于如何蓄疑,如何得间,如何搜集相类相反或相关联之材料,用综合归纳之法,作进一步之撢索,是在高才生亦可以导其一试。总之,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如欲真见成效,有时且难于课内讲授,以其范围既广,且非尽用督责所能生效,是尤赖教师之循循善诱矣。

(三)作文

(甲)讲文时,宜讲明炼意修辞之法,并责令学生熟读名篇,简练揣摩。

(乙)作文时,应使学生知惨淡经营之功,不可掉以轻心,信笔直写。

(丙)发文时,宜普遍地或个别地说明学生文中之利病,教师自己所作之文,如有与所出题性质相同或相近者,宜印发与学生,以资模楷。

按教作文难于讲书,盖讲书为知识之传授,而作文乃技术之训练。知识之传授,苟讲解时清楚透彻,学生即可了解而记忆之。至于作文技术之训练,重在学生自悟,教者不过启发之,所谓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然启发苟得其道,则悟入亦不甚难,巧即寓于规矩之中矣。故讲文时于炼意修辞之法,宜详加讲解,而尤须责令学生熟读名篇。读文之用意,不仅在能背诵,记其内容,而在由诵读时之音节中以领会其文章中之一切妙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文尤然。曾文正公自言,每作文时,必先读文。吴挚甫为莲池书院山长时,每晨起必读《史记》。张廉卿听曾文正公读王介甫《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顿悟用笔之法,自此研讨王文,文境大进。初学均不可不知此意。平日既有熟读深思之功,作文时尤须用心。普通中学生作文,往往掉以轻心,不知炼意修辞,但信笔写出,即交卷了事。如此,则对于作文之甘苦,毫无经验,焉能求其有心得、有进步。教师虽为删改,彼亦不能揣摩而知其所以删改之故也。故教学生作文,应使其知用苦心,磨炼一番,自有一番进益,由苦闷而进于开朗。至于发文时,应为学生详细讲明其文中之长短利病,如何发扬其长,而补救其短。欧阳永叔所谓“多商量”,亦学文之一要事也。

(丁)初中作文可皆在课内作限时交卷。高中作文,有时可延长时间,在课外作。

(戊)高中作文应多作文言。

高中讲文,既多为文言,而部颁《中学课程标准》“高中国文目标”第四条曰:“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故高中学生宜多练习文言。工文言者,作白话文亦自进于清简,因其所不同者,仅词句,而原理方法则一也。文言与白话,本无鸿沟严界,而近二十年来文言、白话之争,尤为无谓。白话行文,自古有之,并非一二人之特殊发明,不过古人用白话文之范围狭,今人扩大之而已。然文言也自有其特长,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废也。且吾人今日所应致力者,不在辨文言、白话之长短优劣,而在如何能使文言、白话相互接近。二十年前提倡白话文者,所持之理由,为语、文一致,如何说即如何写,最为方便,且举欧西诸国为证。国人多信其说,靡然风从。实则纯粹之语、文一致,恐为不可能之事。欧西诸国,亦仅语、文接近而已,并非出诸口者尽可笔诸书,而名家之文,亦迥异于凡夫之语。(惟作小说时为摹绘逼真,有时故意用粗俗之语言,以像下等社会中人之口吻。)其所以语、文接近之故,因教育普及,人民知识水准高,平日社交,注重词令,故渐能提高语言之程度以就文,非降低文之程度以就语言也。吾国古时,亦重辞令及语言,春秋时无论矣,即至魏晋间,言谈仍甚美,观《世说新语》可知。其后语言渐退化,精美之情思,皆用文章发表,语、文隔离日甚。试观今日,文盲遍地,通常人之语言,词字既寡,句法亦简,复杂曲折之情思,几不能达出,若再取法乎下,降低文之程度以就语,则恐将日远于文明之域。故窃以为,宜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程度为先务,则语言程度自能渐进。文言之词句,尽量运用于语言中(今日知识阶级中人说话即多如此),而新名词、新语法亦尽量融化于文言文内,语与文互相接近。至于著诸楮墨者,或为清空如话之文言,或为简洁修炼之白话,是则吾人之所蕲向者矣。余心怀斯义,历有年所,因论中学作文,粗发其凡于此。

(己)学生文卷中之别字、破体字、简笔字,宜随时改正。

(庚)学生文卷,宜责令抄写工整。

中学生作文卷,往往抄写潦草,别字、破体字、简笔字,触目皆是,教师改文时,于此不可忽略,应加以纠正,使其养成写字正确及工整之习惯。

以上所陈,虽卑之无甚高论,然大抵皆余昔年教中学时经验所得,行之有效,或朋友平日留意此问题者互相讨论之见解。苟能切实施行,于今日中学国文教学之改进,或亦不无小补。虽然,徒法不能以自行,要在乎教者得其人。教师优良,各有其会心得意之处,固不必拘于成法,反之,教师不良,虽有善法,亦不能行,或行之而失其本意。故欲求中学国文程度之增进,培养良师,为治本之策。培养良师,其道有二:一为在大学读书时之培养,一为在中学教书时之培养。所谓在大学读书时之培养者,中学国文教师,大多数皆为大学中国文学系或师范学院国文系之毕业生。今日国内各大学之中国文学系,其卓然有成绩者,故未尝乏,而因风气之偏,忽视基本训练者亦有之。至于师范学院国文系,虽目的在造就中学师资,然亦须有高一层之理想。凡培养人才,定标准时,须超过其作事时实际之所需要,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若教者以“教书匠”期之,而学者亦以“教书匠”自期,其卒也,虽求之为优良之“教书匠”而不可得。且严格论之,中学国文教师,无异于中国文化之传播者,其责任极重,其培养亦应较难。故吾意一优良之中学国文教师,应具备下列诸条件:(一)能为明通修洁之文。(二)有清新精细之思想,对事理能分析,能批评,无冬烘笼统之弊。(三)四部中之要籍,皆切实读过。(四)研治中国学术,能用精密之考证方法,且具有通识。能如此,授中学国文,庶可胜任矣。所谓在中学教书时之培养者,古人称“教学相长”,故一优良之教师,非但读书时须有良好之造诣,即教书时亦须有进修之功。而国内中学,往往因规制之不完善,待遇之不合理,使为教师者,劳碌过当,虽欲尽力授课,犹不可能,更无论自修。此种情形,于国文一科为尤甚。国文教学,其性质有特异于他科者,即改文所废之时间及精力,殆倍于授课。办理合理之中学,其专任之国文教员,每人率任课两班,每周上课十小时或十二小时,每班学生多者五六十人,少者二三十人,每两周作文一次,平均每周改文约四十本。如此,则教师可有充裕之时间精力以预备、讲授、改文,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且可有余暇自己读书,以求进益。然各地中学,能如此者甚少,往往以钟点计薪,或对于一专任教员规定必须授课若干小时(恒在十八小时以上),于是一国文教员不得不任课三班到四班,而每班人数,亦不能恪遵部章,恒超过六十人。是故为国文教员者,除每日上课至少三小时外,每两周且须改文一百七八十本,或二百余本,晨昏伏案,日无暇晷,将成为一改文机器,焉能望其究心教学,更焉能望其努力自修。常见有志上进之中学国文教师,受此羁勒,苦难摆脱,往往杜口公堂,而嗟叹私室。贻误课业,斫丧人才,殆莫此为甚。望负教育行政之责者,能注意及此,而谋改善之方,定合理之制也。

(《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第1集第1册,1940年)

————————————————————

(1)编者注:此处原留一空格,疑脱“思”字。

(2)编者注:此处疑脱“言”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