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陈继昌
许丽虹、梁慧合作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古珠之美》。从一开始她们决定发表之时,就是抱持一份谦逊诚实的求教好学之心。
原以为陈述古珠所及的美学是个小领域,仅是借助于过往的探研累积做个初次尝试,将多年热爱古珠的所感所悟,做了一段真情告白。她们对同好的评论非常重视,虚心求教,以期继续帮助自己增识。没想到,《古珠之美》出版后社会反响很好,短短两个月就开始加印了。
回馈来的信息,有的说是将这本书当作历史实物注解来读,有的说是当作文明兴衰探案集来读,有的说是当作打捞历史沉淀之美学点滴来读……此类回响,连绵不绝。很多人说,书中说到的有关古气候对人类的颠覆性影响,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互动,统治者对全社会审美的影响,以及促成统治者本身审美品位的环境因素等等,令人视野大开,遍体舒畅。
受到鼓励,两位作者决定总结再写。这次从哪儿入手呢?一会儿说从年代入手,一个一个朝代写下来;又感叹,每个朝代那么多珠子要说,一本书如何穷尽?一会儿说从地域入手,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一块一块写下来;但也不行,有时碰到某一地的珠子,比如梁慧喜欢的巴克特里亚,她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一本书哪概括得了?最终,她俩的讨论达成了一致的意向,不如干脆从古典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入手。
因为,《红楼梦》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它已远远超出一本书的概念,而成为点点滴滴的文化因子,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如今,你要介绍一个强势女人,无须多费口舌,一说“王熙凤”,大家都明白了。去相亲,最管用的问语是:女方林黛玉型还是薛宝钗型?
有人会说,你们傻啊!《红楼梦》早已不是简单的一部小说,研究《红楼梦》早就成了一门学问,叫“红学”。红学,纵向可划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可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本事学、脂学、探佚学等等 。二百多年来,有多少人是将“红学”作为终生职业的,各类著作汗牛充栋,你们还敢凑这个热闹?
是的。经典已经成为学问,经典已经融入生活,但我们想再推进一步。
珠玉,也许是《红楼梦》中最细枝末节的地方。但正因为微小,容易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也容易被普通读者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略过。两位作者说,她们读《红楼梦》,读到某个点会猛然脑洞大开。如贾母的蜡油冻佛手,根据脂砚斋批语推测,此物伏贾家之祸。一个不起眼的小小古董怎会给一个百年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待作者弄清它的来路后,便有了新的启发。读到某个场景,会醍醐灌顶。如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一般认为就是和田玉。但两位作者凭着她们多年来接触古珠的经验,判断出通灵宝玉的材质,并意外挖掘出书中暗藏的有关真正作者的线索。读到某件东西,她们也会感叹沧海桑田。林黛玉的玻璃绣球灯,在当时的价值,岂止是今日几克拉钻石可比?
其实,珠玉虽微小,但在整部书里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因为对这些珠玉缺乏了解,有些读者,甚至有些红学家在解读时,对它们或不敏感,或不关注,或简单粗暴对待,甚至出现错误。元妃赏赐下来的端午节节礼,多少人为它们吵得不可开交,普遍认为是贾元春赞同“金玉良缘”的铁证,家庭内部势力争斗由此升级。但其实,从礼单分配到具体实物,人们的理解统统走了岔路。
两位作者想在这本书里,揭示这些珠玉的美感点、文化点。拥有它们,真正的乐趣到底是什么?为何一个家族富裕起来,都要走向“金玉满堂”的世界?当贾家败落,他们失去这些,被剥夺的到底是什么?
通行本《红楼梦》共有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作者为曹雪芹,后四十回续者或为高鹗。因前后文风有较大区别,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前八十回。为了方便读者,特节选相关原文附录其后。两位作者引用的《红楼梦》版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书中引用的图片,或来自各大博物馆(院)官方网站,或为作者自己拍摄。其中,我太太王虹也助了一臂之力。
为何要取“吉光片羽:《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这个书名?两位作者解释道:书中珠玉,只有了解它们的来路——怎么发源、怎么演变、怎么改头换面,途中遇到些什么人、产生些什么故事,只有知道这些,才能明白它们出现在《红楼梦》中的意义。当你明白珠玉的身世后,再去读《红楼梦》的句子,你感受到的能量是迥然不同的,你享受到的美也是不一样的。甚至,你对《红楼梦》这部书,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会有更深的理解与敬佩。
而最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文化种子。通过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我们将传统文化延续下去……
今年春天,当两位作者问我这个题材可不可以时,我积极鼓励她俩放开手脚去写。如今,深秋里,书已收尾,满满的成果捧来我面前。像《古珠之美》一样,她俩要我作序。
一篇篇看下来,为她俩的认真、钻研、细腻所感动。也体会到写这本书时,她俩那种文思喷薄而来、笔跟不上节奏的焦急。还有,可以想象在某些片段,她俩写着写着就摸出一颗珠子或一枚玉,说“我们这个可以和书里的媲美吧”。
就以当代红学研究家刘心武先生常引用的一句诗来概括此书吧: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7年冬于台北思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