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辑二 颈饰

吉光片羽:《红楼梦》中的珠玉之美 作者:许丽虹,梁慧 著


辑二 颈饰

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红楼梦》皇皇巨著,从何起头?翻开第一页,作者自己也问道:“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要一僧一道带他经历红尘。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

然后,贾宝玉口衔该玉降生。

理一理贾宝玉与这块玉的关系吧。贾宝玉原来是天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有一天凡心偶炽,想乘凡界太平盛世去游历一番,就在警幻仙子案前报了名。

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因有神瑛侍者日日甘露灌溉,得久延岁月,后修成个女体。只因尚未报答灌溉之恩,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听说神瑛侍者要下凡,也去警幻仙子案前报了名。

茫茫大士闻知这一对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石头夹带于中,一起来到人间。

所以,贾宝玉是神瑛侍者,林黛玉是那株绛珠草。而贾宝玉出生时所衔之“玉”,便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

前面说的那些,归于神话世界,没啥不可理解的。但是,这块石头破神话而出,落到现实实处的这个关键点,即贾宝玉衔着这块玉出生,这就有点突兀了。因为,现实世界中没有人是衔玉而生的。

这是《红楼梦》里最神秘的一个情节。《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可以理解为整部书是写在石头上的,书是石头书,而不是神瑛侍者写的书。而且,这块石头(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几乎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线,作者不停地用这个神秘物件来刺激读者。

对这块神秘之玉,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贾政、王夫人夫妻俩故意制造出来的“奇迹”,意欲提高他俩在贾府中的地位;有的说是“三象征”,象征贾宝玉悲哀的前生和来历,象征高贵公子的优越性,象征宝玉与黛玉不相称的爱情;有的说贾宝玉的肉身由神瑛侍者化成,而“所衔之玉”象征他的欲望;等等。

我们觉得,“衔玉而生”是表示一种身份的“与生俱来”。作者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身份?那就要先来看看这块玉到底是什么。

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作者描写这块“通灵宝玉”时,有可能的参照物。即,通灵宝玉的材质究竟为何?

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经僧人“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已经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但具体这块通灵宝玉长什么样子,要在第八回,借薛宝钗的眼睛来看到。

第八回,宝玉去看略有小恙的宝钗。宝钗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清代的玉,一般指的就是新疆和田玉。翡翠要到清末由慈禧太后手里才真正兴盛起来。新疆和田玉,“大如雀卵”倒是常见,籽料嘛。“灿若明霞”,勉强可以说是形容籽料的皮色。为何说勉强,因为在《红楼梦》成书的年代,籽料是不兴留皮的。那时认为将皮子剥去,留下里面的肉才是真真好东西。贾宝玉这样的富贵公子,不太可能戴块留皮的籽料。“莹润如酥”?似乎不对劲。形容和田玉,大多不用“莹润”而用“温润”,不用“如酥”而用“如脂”。你细想一下,感觉是不一样的。最后,问题来了,“五色花纹缠护”?新疆和田玉,再怎么着也不可能五色花纹缠护吧?如果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不是新疆和田玉,那么有可能是哪种玉?多年里我们一直被这个问题折磨着。直到有一天,看到一篇三国时期的美文,读着读着不由得站了起来。

来看美男子曹丕的名句:“禀金德之灵施,含白虎之华章。扇朔方之玄气,喜南离之焱阳。歙中区之黄采,曜东夏之纯苍。苞五色之明丽,配皎日之流光。”

他在歌颂一件宝物,这件宝物有金玉的灵性,兽皮般美丽的花纹。蕴含北地的黑色元气、南地的红色火焰、中土的黄色华彩、东方的苍翠之色。五色明丽,像太阳照耀般流光溢彩。

与“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像吗?简直如出一辙。曹丕歌颂的这件宝物,是他跟随父亲曹操北征乌桓时得到的一件玛瑙勒子。他在《玛瑙勒赋》之序中说道:

“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马脑,故其方人因以名之。或以系颈,或以饰勒。余有斯勒,美而赋之。”

玛瑙勒子,即玛瑙做的一根管子。曹丕给出了明确的信息:

1.玛瑙,玉属也。玛瑙是玉的一种。汉代以前,并无“玛瑙”一词,当时就称它为“琼玉”或“赤玉”。《诗经》中说到那么多琼、玖、瑶、琚、瑰,根据出土的同时期佩饰考察,很多材质即为玛瑙,但并未出现“玛瑙”一词。一直要到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后,琼玉或赤玉才改称为“玛瑙”。

2.玛瑙制作技艺来自西域。从出土记录来看,玛瑙饰品的大量制作,起源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文明传播,玛瑙及其制作工艺西周时就广泛传入我国,以至于现在拥有“西周玛瑙”仍是古珠爱好者的顶级梦想。而“珍珠玛瑙”也作为宝物的代名词流传下来。

3.玛瑙纹理交错,“有似马脑”。在古珠爱好者中,约定俗成,将有缠丝纹路的称为玛瑙,无缠丝纹路的则称为玉髓。

4.“或以系颈,或以饰勒”。这根玛瑙勒子怎么用呢?或者系挂在颈部,或者装饰在抹额上。抹额,在本书《王熙凤的“攒珠勒子”》一文中已有介绍。

玛瑙品种千千万,曹丕得到的玛瑙勒子,到底是玛瑙里面的哪一种呢?

三国时期的乌桓,约在今天的辽东一带。曹丕的玛瑙勒子,材质很可能是如今古珠爱好者们口中的“战国红玛瑙”。

“战国红玛瑙”这个称谓,既不是玛瑙分类的科学名称,也不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红玛瑙,而是一俗语。该俗语特指产于辽宁朝阳的一种缟状纹玛瑙。它以红黄缟为主,偶尔间杂黑缟、白缟等,缟纹幻化无常,水线穿梭其中,颜色艳丽,光华内敛。

战国红玛瑙在先秦时期即被称为赤玉,历史上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因为:

一是它符合传统审美。黄为尊,红为贵,色多而不杂谓之君臣分明;二是产量较少,大料尤为难得,“大如雀卵”已属不易;三是战国后突然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难见踪影。

因此,此种材质显得格外神秘。1949年后考古发掘的许多战国墓中出现这种材质的玉礼器,世人不识,冠以“战国红玛瑙”一名。战国末期到曹丕跟随曹操北征乌桓,时间跨度少说也有四百多年。在此四百多年里,出此玛瑙的产地一直处于北方,少数民族处于战乱频仍的状态。我们在《古珠之美》中说过,战乱年代不可能制作出美轮美奂的珠子。此宝物淹没四百多年,突然现身,难怪曹丕惊艳,大张旗鼓地歌颂。

(战国)玛瑙杯 摄自杭州博物馆

(西汉)玛瑙剑璏 王虹摄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到了清代,时间跨度几乎是两千年上下,“战国红玛瑙”更是稀罕了。《红楼梦》作者或许是在古董商“冷子兴”们那里看到过这种宝物,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但其实在明代,这种神秘宝物也现身过,不过只能在皇亲贵胄间才能一睹芳容。200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梁庄王墓进行了发掘。梁庄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的儿子。此次考古成果颇丰,其中,有一组王妃使用的玉佩,用黄色丝线穿缀着32片玉树叶、16件串饰以及1件玉珩。

那16件串饰,均为圆雕瓜果、动物。10件是玉的,6件是玛瑙的。最下方的俩玛瑙,资料上标注为“彩玉鸳鸯”,相关说明为“工匠还利用玛瑙多彩的天然本色作‘俏色’处理,逼真地表现出石榴的成熟和鸳鸯羽毛的斑斓”。

让我们来细看这对鸳鸯:不难发现,其材质正是红缟玛瑙。即“战国红玛瑙”。

对通灵宝玉的“五色花纹”,作者在第三十五回又一次作了强调。宝玉请宝钗的丫头莺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宝钗说:“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说明通灵宝玉的主色调为大红色、黄色,所以大红线犯色,黄线不起眼。次色调呢,略略间杂着其他颜色,整体看色调不很明亮,因此配黑线“又过暗”。

(明)玉叶组佩 图片来自湖北省博物馆官方网站

到底该怎么配呢?宝钗说:“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让我们想象一下:黑线与金线打成络子,配上战国红玛瑙,确实和谐耐看。

由此看来,通灵宝玉的材质,一一都对应到了“战国红玛瑙”。所以,通灵宝玉应该是一块珍贵的缟状纹玛瑙。颜色以红、黄为主,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

最重要的还没讲到,啥?

对于《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到底是谁,历来争论不休。

现在的通行本《红楼梦》共有120回,前80回作者为曹雪芹,后40回作者为高鹗,但怀疑曹雪芹是否为真正作者的大有人在。有些红学家专门研究这个话题,研究成果亦颇丰。有说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冒辟疆,有说作者是清代戏剧家洪升,等等。

作者当时写作《红楼梦》,为避文字狱或其他原因,对书中内容真事隐(甄士隐)、假语存(贾雨村),哪会将自己真实姓名明明白白说出来。但是,根据《红楼梦》的写作技法,总有线索潜伏下来的。

贾宝玉“衔玉降生”的玉,完全可以是新疆和田羊脂玉。《红楼梦》描写的时期基本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三朝社会富裕,玉器流行。尤其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乾隆帝酷爱玉器,大量的好玉在市场上流通。为何作者要写一块大众不熟悉的玉?我们觉得,关键点正出在《玛瑙勒赋》上。该文谁写的?曹丕!

曹丕是魏朝的开国皇帝,曹姓中的称帝之人。曹丕姓啥?当然是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以石头,即通灵宝玉的口吻写成的一本书。所以,作者应该是以此玉来标明自己的真正身份。这本书不是别人写的,正是姓曹的人写的。

当然是曹雪芹。

话说到这里,干脆再天马行空一下。《红楼梦》中,作者一直将林黛玉与薛宝钗设定为同一人。第五回,作者预先对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等的命运作了预判。连丫头都每人一首判词,更不用说主子们了。唯独,对女一号、女二号的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判词。脂砚斋的评语,则更是明白无误点出:“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对此“钗黛合一”,到底该怎么理解,真真难煞读者也,也难煞了众多红学研究者。

缟玛瑙古珠 作者自藏

会不会曹雪芹在写作时,有个意念中的“原型”?谁?甄宓!甄宓嫁给了曹丕,而曹丕的弟弟曹植暗恋甄宓到不可抑制的地步。相传《洛神赋》就是曹植因思念甄宓而作。或许,甄宓在真性情的曹植面前,是真性情的“林妹妹”,而在玩政治的曹丕面前,是端庄温柔的“宝姐姐”。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节选)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日后自然明白的。

“你且莫问,”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

薛宝钗的金锁

关于薛宝钗,《红楼梦》里有一段描述,以前一直读不懂。

第四十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去了探春的秋爽斋,走到宝钗的蘅芜苑时,她老人家吓了一跳:“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这个角色,在《红楼梦》中一向是笑呵呵的。这回,不对了,不但不笑,还声色俱厉。只见她摇头说:“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我们读不懂的是这句:年轻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

宝钗出身皇商之家,大富大贵,还能这样朴素,不正是她的美好品格吗?贾母为何说忌讳?到底忌讳啥?

随着年纪大起来,有点明白了。一个姑娘,以后是人妻、人母、祖母。如果一户人家乃至一个家族要兴旺,女主人必得要有“发性”(吴语:使什么什么兴旺的意思),发家,发利,发子孙。

有“发性”的女人,肯定是对生活充满热情。映射到生活细节上,就是会布置自己的房间。内心有兴趣,房间内就会出现各种赏玩之物。

而宝钗的房间“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深层面解读,这个姑娘心冷。一个心冷的女主人,任由她怎样能干,带给家庭的总是肃杀冷清之气。贾母看见这个,倒抽一口冷气,脱口而出:使不得。忌讳。

有人要反对了:宝钗还戴金项圈呢!哪里一味朴素?

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宝钗的金项圈。

《红楼梦》第八回,写宝玉去看望身体不适的宝钗。宝钗说:“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一下宝玉好奇,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

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

这个动作描写很性感呢,给出的信息量也很多。

有人撰文说: “(宝玉的)通灵玉以何种形式挂在颈上?……《红楼梦》第三回写得清楚:‘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随后又道是:‘再看已换了冠带……仍就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这部小说习惯把璎珞与项圈混称,如第八回莺儿提到‘姑娘的项圈’,随后却写‘宝钗被缠不过……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因此,第三回写宝玉的项饰,‘金螭璎珞’与后面提到的‘项圈’实为同一饰物的不同叫法。”

这部小说习惯把璎珞与项圈混称吗?它们是同一饰物的不同叫法吗?哈哈,如果你玩过古珠,一眼就能发现“璎珞”与“项圈”的不同。纵观《红楼梦》对宝钗所佩金锁项饰的描述,该金锁项饰应该由三部分组成:

1.项圈

是项圈,不是项链。项圈的圆弧形基本固定,而项链没有固定形状。说它上端是金项圈,后面第三十五回有印证。宝玉挨打,宝钗怀疑与她哥哥薛蟠有关,便责备薛蟠。薛蟠被冤枉,辩驳时口不择言,说宝钗看上了宝玉等等,把宝钗弄哭了。当哥哥的于心不忍,又变着法子讨好宝钗。说:“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宝钗道:“黄澄澄的又炸他作什么?”

宝钗的金项圈是足金的。足金佩戴时间长了,表面会形成一层氧化膜,颜色稍稍变暗。古代的金器脏了不是用布擦,而是拿去金店炸一炸,经过淬火工艺使金器重现光泽。

而金项圈,佩戴在衣服外面很是耀眼,这与宝钗的个性不符。但癞头和尚叫天天戴着,宝钗又不敢不戴,所以戴在外衣里面的大红袄上。即外衣跟内衣之间。

2.璎珞

你看,作者形容是“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所以,中间部分是一条由宝石、半宝石、黄金珠(或黄金托)串起来的珠链。

项圈是硬的,黄澄澄一种色彩。而璎珞是活动随型的,各种宝石、半宝石色彩璀璨。

3.金锁

璎珞中间,垂挂下来一枚金锁。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玉粹轩通景画》中,就有一个女孩佩戴着这个形制的项饰。只不过她的璎珞部分是珍珠。

从宝钗的丫头莺儿口中得知,癞头和尚送给宝钗八个字,即“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说必须錾在金器上,随身佩戴。于是薛家就给宝钗打了个金锁,錾刻上这八个字。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要看宝钗的金锁,宝钗“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

可见,宝钗掏出来的,是中、下两部分,金项圈并没有露出来。

那么,回到本篇开头,宝钗戴金锁与她“雪洞一般”的房间矛盾吗?

不矛盾的。很多电影、电视剧中,黛玉穿着打扮很素雅,而宝钗穿金戴银很艳丽,这其实与原著不符。原著是反过来的。黛玉穿得漂亮,反而是宝钗很素净。

不信?随便举一例。第四十九回,因下了雪,李纨想在次日请大家作诗,众姐妹齐聚稻香村商议此事。大家均是冬装打扮。

(清)玉粹轩通景画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

《玉粹轩通景画》局部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黛玉穿了啥?脚上是羊皮靴子,红色的皮子,上面挖出云朵状,云朵里填了金线。是一双红色羊皮上面嵌有金线云朵的小靴子。衣服呢?大红羽纱长披风,靓丽吧!羽纱是一种织品,加有生羊毛,所以坚硬而防水。大红色的面子,白狐皮的里子,红与白的对应十分鲜明。腰带呢?青金色、绿色丝线交织成的,结扣是四合如意。黛玉一身大红色,腰间点缀一点青绿色,非常俏丽。

宝钗穿啥了?只一句话:“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莲青”是一种青中带点紫的颜色,这个颜色不显眼,比大红要暗淡许多。“斗纹”指花样交织。“洋线番羓丝”是舶来的丝线与毛线的混合织物。

没法与黛玉相比吧。

宝玉与宝钗互看项饰这一回,宝玉来时,掀起门帘看到的宝钗:穿着一色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在下人周瑞家的眼中,薛宝钗也是家常打扮,头上只挽着髻儿。宝钗母亲薛姨妈也说:“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因此,宝钗戴金锁,确实是有心机的。

四大家族中,贾家与史家,是官场上的,王家与薛家,则侧重于生意场上,当然后来也涉足官场。宝钗的父亲被称为紫薇舍人。“紫薇舍人”领内务府帑银,是户部挂名的皇商,而不是爵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