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孙尚文
付梓之前,《普希金的爱情诗和他的情感世界》的作者希望我能写个序,我欣然同意,并仔细阅读了该书的电子稿。我喜欢普希金,特别是他的抒情诗,还翻译过他的一些短诗,这也许是作者要我写序的原因吧。
普希金从学生时代就写诗,可以说写了一辈子。他的诗,特别是他的抒情短诗的内容是什么呢?正如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所说:这些诗“几乎永远都是爱情和友谊,——是这种情感在主宰着他,成为他一生快乐与悲哀的直接源泉”。但它们都是写给谁的呢?为什么要写这些诗?应该怎样看待和分析它们?许多俄国学者长期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意无意地模糊或回避这些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此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毋庸讳言,首先是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后,强调文学中的党性、人民性,成了文艺评论中的重中之重,自然对普希金创作的研究从上到下也作了这样的思想定位。斯大林1941年11月6日说:“普希金的名字就是俄罗斯民族伟大、光荣的象征。”因此,对普希金的正面思想评价越来越高,而对诗人感情方面的回顾、探索、问题都很少涉及,或一带而过,或干脆略而不谈。
其次,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西方和俄国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普希金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片面地说他是爱情至上的唯美主义者,这其实严重歪曲了普希金的真实面貌。而苏联时期的普希金研究者则反其道而行之,矫枉过正,又过分强调他的创作的社会政治意义,而淡化了对它们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对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缺乏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深入考察,这同样无助于系统地认识一个真实的普希金。
再次,一些学者将文学创作与个人生活体验割裂开来,漠视个人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和具体存在,看轻了爱情诗在普希金生活中所蕴含的实际意义。如《普希金自传史料》编者安宁科夫就认为普希金的爱情诗不过是诗人“学生时代偶然出现的天真、美丽现象而已”。甚至普希金研究权威托马舍夫斯基在其《普希金》一书中用一百多页的篇幅来分析普希金在皇村中学时期创作的诗歌,但连一首爱情诗也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因为他认为这些诗只不过是诗人“青春期的萌动而已”,根本算不上是诗人早年生活的真正情感体验。
最后一点,就是情感世界属于个人的私密生活空间,有很大的隐秘性,普希金自己也不愿意披露。这方面的诗,他常常写了又抹去,或将人名换成XXX,将年月改变。再加上他的日记、札记焚毁的焚毁,流失的流失,给这方面的史料收集、整理、研究工作造成不小的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本书作者有意在诗人反映自己情感世界的诗歌和具体生活经历的研究方面做一些填补性的工作,对普希金的爱情诗和他的情感世界做一番梳理和探讨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具体地说:
1.普希金的爱情诗与他个人的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几乎每一首诗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同时又具有具体的爱的对象。因此,我们在研究他的爱情诗时深入到他的情感世界里做一些了解,可以历史地解读相关诗歌的特定指向和含义。
2.填补普希金研究上的某些空白。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介绍、研究普希金,深受俄苏国情的影响,鲜有专门着眼于其爱情诗的研究及其情感世界的探讨。
3.别林斯基说:“在教育青年人、培育青年人的感情方面,没有一个俄国诗人能够比过普希金。”我国教育部门已将普希金的优秀作品列入青年人必读的外国作家作品之列。分析介绍普希金的爱情诗和他的情感世界有助于我国青年批判继承普希金爱情诗的艺术价值和他对爱情的历史面面观。
4.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原则,认定一切文艺创作都属于上层建筑,都要为人民大众服务。鉴于时下国内外学界有人在“多元化”的名义下,不加鉴别地引进和推介西方所谓的心理分析、宗教解读等非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潮,我们研究介绍普希金的爱情诗及其情感世界,要秉持实事求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正确认识诗人伟大与平凡的地方。我认为上述考虑恐怕也是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
《普希金的爱情诗和他的情感世界》以诗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将他的童年和皇村中学时期(1799~1817)、彼得堡时期(1817~1820)、南方流放时期(1820~1824)、米哈依洛夫村流放时期(1824~1826)、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时期(1826~1830)、生活最后几年的莫斯科和彼得堡时期(1830~1837)的情感生活史料串联起来,以他的爱情诗作铺陈,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普希金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不是高深的学院式的学术研究著作,其定位为直观叙述,雅俗共赏,但它却不失为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好书,特别是书中收集的几十幅我国广大读者难得一见的有关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使读者在了解普希金心路历程的同时,对诗人的生活环境能有一个生动直观的鲜明印象。
2012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