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人出世
我想成为一个伟人
我喜欢俄罗斯的忠诚
——普希全
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俄历1799年5月26日(新历6月6日,星期四)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而衰败的贵族家庭。那一天,莫斯科正笼罩在烟花飞舞、礼炮轰鸣之中。不过这盛大的庆典并不是迎接诗人的诞生,而是庆祝当天沙皇孙女的出世。尽管如此,历史还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记录了一位有着世界意义的伟大俄国诗人的诞生。
作为俄罗斯的首都,这时候的莫斯科,还处在半开化时代。这座半欧化、半封建的城市简直就是一个大村庄,到处是拥挤的木头小房和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夹杂着贵族们的豪华院落。在地主们的院落里,杂乱无章地散落着马房、牛棚,堆积着麦草,奔跑着鸡狗,农奴们——车夫、厨师、奴仆、奶娘、清洗工、理发师……你来我往,川流不息。一般来说,院落后边还有果园,果园再过去,往往是小树林和草地。客厅里,老爷们彼此都操着法语讲话,读的书也差不多都是法文书,只有在打骂农奴或吩咐他们干活的时候才说上几句俄语。
普希金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那么他的童年过得到底怎么样呢?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有关他童年的记载实在少得可怜,特别是普希金自己几乎从不提自己的童年和他在父母身边度过的时光。他甚至连自己在皇村中学学习时期的情况也很少提及。为什么呢?这和普希金本人的态度有一定关系。1825年11月下旬他在写给维雅捷姆斯基的信中,在谈到拜伦回忆录在其死后不久即被毁掉时说:“你为什么对拜伦手迹被毁那么在意呢?让它们见鬼去吧!它们没了,真是上天有眼。”在《莫斯科到彼得堡旅行记》中他在谈到拜伦时又写道:“……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就是拜伦任何时候也不提自己的童年和家庭状况。”看起来普希金这里谈的不仅仅是拜伦,大概也包括他自己吧!
1821年起普希金开始写自传,而且几年来没有间断。然而,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后他不得不把手稿全部烧毁,“因为它们可能连累很多人,可能造成很多人牺牲”。普希金说:“我写过几次日记,都因为慵懒而放弃。1821年我开始写自传,而且几年来一直坚持。1825年不幸的起义发生了,我被迫烧毁了我的自传手稿。它们可能连累很多人,造成很多无谓牺牲。”
1834年普希金又写了新自传开篇,其中主要谈了他的祖先,而没有提及自己的童年。
普希金在谈到自己祖先时,常常有一种自豪感:
普希金先辈们经常与沙皇交往
他们光宗耀祖何止一人……
他特别推崇先辈们的抗争精神与率直性格。普希金为先祖加甫里拉·普希金感到自豪,因为他大胆地投靠了僭称王者德米特里,而反对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他为高祖费德尔·普希金骄傲,因为他是反对彼得一世斗争的主要参与者:
他的执着给我们所有人带来灾难
面对亲人他也桀骜不驯
我的高祖不向彼得低头
为此他被彼得送上断头台
他为自己的祖父列夫·普希金感到自豪,因为他在1762年的宫廷政变中没有向叶卡捷琳娜二世俯首称臣。
普希金对自己的外曾祖父也感到自豪,因为他的外曾祖父彼得罗维奇·汉尼拔是埃塞俄比亚大公的儿子。8岁时他作为人质被掳到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后来被俄国使臣赎出,带给了彼得大帝。他跟随彼得大帝10年,任过近卫兵团要职。
普希金外祖父的哥哥伊万·阿布拉莫维奇·汉尼拔曾任陆军中将,是赫尔松省的奠基人,那里有他的纪念碑。
普希金为自己的高祖、祖父、外曾祖父、外祖父的哥哥都深感自豪,就是没有为自己父亲自豪过。
不过普希金大约于1830年写过一个自传提纲,里边倒是提到过自己的父亲。普希金究竟怎么样来评价父亲,由于我们看不到他的自传,也就无法猜测。尽管如此,这个提纲依然使我们看到了普希金家庭生活的某些蛛丝马迹。下面就让我们细心看看这个提纲:
我父亲的家庭——他受的教育——法国教师——奔特。——秘书——马尔丁先生。——父亲与伯父服兵役。——他们的文学界友人。——外婆与她的母亲——她们的贫困——伊万·阿布拉莫维奇——父亲成婚——叶卡捷琳娜之死。——奥尔加出世——父亲退役,莫斯科——我的出世。
早期印象。——尤素波夫公园。——地震——奶娘。——母亲下乡。——最早的不愉快事情。——家庭女教师。——早恋。——列夫出世。——我的不愉快回忆。——尼古拉之死。——蒙弗尔。——鲁斯罗。——Кат.П.和Ан.Ив.-不堪忍受的状况。——迷恋阅读。——把我送到П.Б.。耶稣教教徒。——屠格涅夫。——皇村中学。
1811年
伯父瓦西里·里沃维奇。——德米特列夫。达斯科夫。布鲁多夫与Ш.Ан.Ник的斗争。——社会生活。——皇村中学。——开学典礼。皇帝陛下。马林诺夫斯基。库尼钦。阿拉克切耶夫。——我们的上级。——我的现状。——哲学思考。——马尔戴主义。——我们赶走了彼列茨基。
1813年
皇后住在萨尔斯基村。柯楚白郡主。马林诺夫斯基之死——无人领导。恰其科夫。弗罗洛夫——15岁。
1814年
考试,加里奇,杰尔查文——诗歌——死亡。
攻陷巴黎。——马林诺夫之死。无人领导。——医院。母亲到来。父亲到来。诗歌等等。——与同学们的关系。我的虚荣心。
1815年
考试
第二份自传提纲
基希涅夫城。——我从高加索来到克里米亚——奥尔洛夫——伊普希兰迪——卡明卡——喷泉。——希腊起义——里普朗迪——1812年——里普朗迪妻子逝世——阿尔兹鲁姆的巴扎。
上述提纲中提到的“我父亲的家庭”是指普希金的祖父列夫·阿列克山得罗维奇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奥尔加·瓦西里耶夫娜及他们的孩子:瓦西里、谢尔盖、安娜和艾丽扎维塔。
“父亲与伯父服兵役”:谢尔盖·里沃维奇·普希金曾服役于伊兹迈洛夫团;其伯父瓦西里·里沃维奇·普希金也曾服役于该团。
“外婆与她的母亲”:玛丽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出身于勒热夫斯基贵族家庭,嫁给奥西波·阿布拉莫维奇·汉尼拔后遭遗弃,带着女儿一直住在母亲家里。
“父亲成婚”:谢尔盖·里沃维奇·普希金与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普希金娜的婚礼于1796年9月28日举行。婚礼由伊万·阿布拉莫维奇·汉尼拔主持。
“叶卡捷琳娜之死”:叶卡捷琳娜二世死于1796年11月6日。
“奥尔加出世”:普希金姐姐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生于1797年12月20日。
“父亲退役”:谢尔盖·里沃维奇·普希金于1797年9月16日退役。退役后举家由彼得堡迁往莫斯科。
“我的出世”:普希金1799年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德国大街(现为鲍曼大街10号)。
“尤素波夫公园”:莫斯科公园之一,位于尤素波夫公爵住宅附近,因此得名。
“地震”:发生于1802年10月14日莫斯科的一次轻微地震。
“奶娘”:指普希金的奶娘阿丽娜·罗迪奥诺夫娜。她原为普希金外祖父М.A.汉尼拔的农奴。
“家庭女教师”:英国人拜丽夫人,曾教普希金英语。
“早恋”:这一词在手稿中曾被普希金抹掉。这里可能指女孩索菲娅·尼古拉耶夫娜·苏斯科娃。普希金在儿童舞蹈学校与她相识,见《给尤金》一诗。
“列夫出世”:普希金的弟弟列夫·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805年4月17日生于莫斯科。
“尼古拉之死”:普希金的弟弟尼古拉(1801年生)死于1807年7月30日。
“蒙弗尔”:伯爵,法国侨民,音乐家、画家,普希金的家庭教师。
“鲁斯罗”:法国人,普希金的家庭教师。
“迷恋阅读”:普希金很早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在父亲的藏书室里一待一天。
“把我送到п.Б.”:指1811年7月中旬普希金伯父将他带到彼得堡准备入皇村中学读书。
“耶稣教教徒指在进皇村中学之前,家里曾考虑将他送到彼得堡耶稣教中学学习一事。
“屠格涅夫”: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屠格涅夫曾建议普希金入皇村中学学习。
“皇村中学”:皇村中学1811年10月19日正式成立。
“马林诺夫斯基”:瓦西里·费得罗维奇·马林诺夫斯基是皇村中学第一任校长。
“库尼钦”: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库尼钦,哲学教授,曾在皇村中学开学典礼上发言。
“我们赶走了彼列茨基”:马尔丁·彼列茨基曾于1811年至1813年任皇村中学教导主任。因其虚伪及宣扬神秘主义遭到学生们的反对,1813年被迫辞职。
从这份提纲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最早的不愉快事情”,“我的不愉快回忆”,“不堪忍受的状况”,所有这些不都在向我们说明,普希金的童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到现在我们也不十分清楚,为什么普希金的父母对他这个长子十分冷淡,而对他们的大女儿和次子却非常钟爱。正因为如此,后来普希金所供职的外交委员会的上司在正式文件中写道:“在整个童年时期饱经辛酸的年轻普希金毅然地离开了父母,没有半点留恋。他的心毫无子女眷恋父母之情,一心强烈地追求独立。”
普希金在《俄罗斯的佩拉姆》这部小说片断中描写了主人公的童年生活:“我在父母身边的那些岁月没给我留下什么快乐印象。当然,父亲喜欢我,但却全然不关心我,只让那些不断换来换去的法国人照看我……我是一个淘气、慵懒、性情急躁而又多愁善感,虚荣心很重的孩子……不幸的是谁都可以教育我,却没有一个人对我认真负责。”其实这也是普希金童年的自我写照。
普希金在7岁以前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他不但不聪明伶俐,反而有些笨手笨脚、愁眉苦脸和胆小懒散,而且人长得也不好看。他常常把自己称作“丑陋的黑人后裔”。
为了克服他的胆怯和懒散,有时候他的母亲不得不逼他与其他孩子们一起奔跑和玩耍。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散步,普希金不知不觉就落在了后边,于是他索性坐在道路中央,坐了很久,直到有一个人从屋里看见他笑了起来,普希金才慢腾腾地站起来,一边愁眉苦脸地往家走,一边说:“没什么可咧嘴笑的。”
家里有时候逼他玩逼得紧了,他便跑到外祖母玛丽娅·阿列克谢耶夫娜那儿躲起来。
如果我们把这些都看做是他童年的回忆的话,这些也是间接的。他直截了当地谈自己童年的事还是很难看到。当然也有例外,譬如每次当谈到他的出生地莫斯科时,他都非常高兴,而且充满了自豪。1830年他写道:“莫斯科至今仍是我们文明的中心。大部分原本的俄国作家都生于莫斯科并在莫斯科受过教育……”
在另一处他写道:“莫斯科人的天真、古怪是他们独立意识的特征。他们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愿意怎样嬉戏、娱乐就怎样嬉戏、娱乐,很少在意他人的议论。”
这里我们应当强调的一点是普希金的童年并没有遭到什么不幸,这一点可以从他展现出来的高贵品质中得到证实。他的家庭给了他生活、受教育等一切应得到的东西,莫斯科周围的环境、气氛,莫斯科人的精神面貌、语言,也都给诗人未来的成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如此,普希金的童年仍然缺少一些儿童最宝贵的东西——父母的关怀与温情。
普希金的父亲谢尔盖·里沃维奇·普希金,是交际场上的一位活跃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文学爱好者。他家里有着丰富的藏书,既有法国经典作家的作品,也有法国哲学家的著作。普希金9岁时经常一个人跑到这里看书,一看就是大半天。在形形色色的书里他读过普鲁塔尔霍娃用法文翻译的荷马生平与史诗,大概也读过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一些先驱者,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人的作品。而这些“思想瘟疫”在普希金出生那年沙皇保罗就曾经宣布“禁止入境了”。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在这里,是因为早在叶卡捷琳娜时代就已经被引进了。
普希金的父亲对儿子在这里着迷般地阅读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太过问。甚至有的时候他不出去应酬,便自己也坐在椅子上给孩子们读上几段莫里哀、伏尔泰的作品或者轻松的法文诗歌。这些阅读对普希金非常有益。他在11岁时就熟读了许多法国诗人的作品并开始写作。读了莫里哀,他就动手写喜剧。他自己演出自己写的剧并让姐姐奥尔加来当观众。
普希金对俄国文学知道的也不少,因为一些文人作家是他家里的常客。
普希金的伯父瓦西里·里沃维奇·普希金热情好客,非常善良,而且当时还是一位诗人。他与卡拉姆津、德米特列夫、茹科夫斯基、巴丘施科夫等作家、诗人的关系都不错。伯父和这些作家们经常到普希金家中做客。每当这时普希金便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听他们谈话,听他们朗读诗歌,听他们争论。这时候的普希金已经充满激情地憧憬着当一名诗人了。
普希金的父亲谢尔盖·里沃维奇·普希金过惯了都市里的社交生活,他很少待在家里,更不愿过问家务。对子女的教育也托付给别人,自己不闻不问。而且他性情乖戾,极易动怒,孩子们都怕他。
普希金的母亲娜杰日达·奥西波夫娜性情活泼开朗,喜欢活动,她对参加社交活动的兴趣一点儿也不比丈夫差。谢尔盖·里沃维奇把教育子女的任务都交给了她,她自然也不能尽心尽力。
对少年普希金有过良好影响的是他的外祖母玛丽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她出身于勒热夫斯基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她命运多舛,却才智过人。她的俄语标准流畅,甚至使普希金的中学好友戴尔维格称羡不已。普希金常和外祖母学习俄语,听她讲述18世纪的历史故事和笑话,这对他后来进行创作有很大帮助。
另一个对少年普希金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人是他的奶娘阿丽娜·罗迪奥诺夫娜。她本是解放了的农奴,但她不愿意离开普希金的家,伺候过普希金家所有的孩子。她对俄国民间文化十分熟悉。普希金从她那儿学到了不少俄国民间故事、笑话、诗歌、俗语、谚语。她十分喜爱普希金,在一封1827年写给普希金的信中她说:“我亲爱的朋友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您寄给我的信和钱都收到了。我全身心地感谢您的恩惠。我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您,只有睡着了想念才能停止。我的天使,赶快回到我们米哈依洛夫村吧!我会派所有的马到路口等您。我等您,祈祷老天爷让我们尽快相见。再见,我的老爷,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我供了圣饼,作了祷告,祝您健康。我的朋友,好好生活,保护好自己。感谢上苍,我还结实。吻您的手,永远爱您的奶娘阿丽娜·罗迪奥诺夫娜敬上。(三山村,3月6日)”
普希金于1826年写的一首诗《给奶娘》可以看做是对这封信的注释。
我那严酷岁月里的伴侣
我那年迈的奶娘,亲人
你孤独地在松林深处
久久地、久久地等待我的来临
在自己的明亮堂屋窗下
像岗哨一样苦度光阴
在你那布满皱纹的手上
织针每一分钟都要停顿
你望着那被人遗忘的门外
那幽暗遥远的路口
苦闷、预感、关注
时时揪扯着你的心
你觉得好像……
这位一生受到普希金敬爱的奶娘于1828年在普希金姐姐奥尔加·谢尔盖耶夫娜·普希金娜家中去世,享年70岁。
虽然有亲人,虽然家里客人不断,但要从“家”这个词的深刻含义上来说,普希金的家仍然缺乏家的味道。这一点从他们家的表面上也可以看得出。根据M.A.科尔弗的回忆:“他们家总有一些反常,譬如:这个房间布置得富丽堂皇,摆放着古老的家具,豪华名贵,而另一个房间却家徒四壁,一无所有,最多也就摆上几把藤椅。他们家中的仆人虽很多,但个个都像衣衫褴褛的酒鬼……”
这一景象在普希金的好友,心地善良的戴尔维格的诗中也有叙述:
普希金,我的好友
你想尝尝酸奶油和臭鸡蛋的味道吗?
那么请你今天和我一起
到你父母那里吃午饭吧!
所有这些都说明:普希金家族正在走向没落与崩溃。他们家跟不少传统的莫斯科贵族家庭,如阿克萨科夫家族、吉列夫斯基家族、霍缅科夫家族、维涅维奇诺夫家族相比,总缺少一些和谐、团结的气氛。
有一次普希金到拉耶夫斯基家做客,受到了热情、亲切的接待,他们把他视为这个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普希金感触颇深。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你说,我能不幸福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我多么喜爱这种生活呀,有生以来我还没有品尝过这种生活的滋味呢……”
这就是普希金对家流露出的哀伤,大概也是普希金很少提到自己童年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