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追随袁世凯

段祺瑞传 作者:彭秀良 著


北洋武备学堂肄业和留学德国,对段祺瑞的军界地位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他仍然处于边缘地位。袁世凯小站练兵,奠定北洋新军的基础,也使得段祺瑞在军界崭露头角,从此段祺瑞搭上了袁世凯这班车。沃丘仲子云:“段氏练兵北洋,实其一生事业勋名之基础。然非藉项城之左提右携,或未易遽语及此。”诚哉斯言!

督练新军

甲午之役,中国竟败于蕞尔小国日本,朝廷上下大为震惊,于是编练新军的呼声日盛,这才有小站练兵之举。

小站距天津东南35千米,原名新农镇,是天津至大沽站中间的一个铁路站。原淮军部曾在此驻扎屯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李鸿章的军事顾问汉纳根(Von Hanneken)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遣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小站以德国陆军操典编练“定武军”10营,计4750人,包括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胡燏棻(1840—1906年),安徽泗州(今泗县)人,祖籍浙江萧山,字芸楣,亦作云眉。进士出身,捐道员,得以补天津道;先后任广西按察使、顺天府尹、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邮传部侍郎等职。他一生力倡维新,主张向西方学习,振兴国家。正因为胡燏棻有一定的新式思想,才被委办编练新军事宜,后调任津芦铁路督办,才由袁世凯接替他。

“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多为淮军将领,另外还选拔了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何宗莲、吴金彪、曹锟、田中玉、刘承恩等担任教习或军官,并购买西洋先进武器,期望以新式装备、新法训练形成新的军队阵容。袁世凯奉旨接替胡燏棻后,立即将“定武军”进行扩编改造,制定新的军制,并全部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即成“新建陆军”。

天津小站练兵史馆

新建陆军包括步队八营,共8000人;炮队两营,共2000人;马队两营,每营500人,共1000人;工程队一营,计1000人。全军总共1.2万人,以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临时调遣。在编制上分为两翼,设统领2人,下设分统、分领训练,每分统统辖步队2000人,炮队2000人,马队1000人。其组织如下:

新建陆军步队营,设统带官1员,管辖全营,帮统带官1员,管带领官4员,哨官12员,哨长24员,督排哨长4员。

新建陆军炮队营,设统带官1员。管辖全营。帮统兼左翼领官1员,管辖3哨。副领官兼哨官3员,哨长9员,各管重炮2尊,管查炮马哨长1员。帮统兼右翼领官1员,管辖3哨。副领官兼哨官3员,哨长12员,管查炮马哨长1员,帮统兼接应马炮队领官1员,管辖3哨。副领官兼哨官3员。哨长9员。管查炮马哨长1员。

新建陆军马队营,设统带官1员,管辖全营。帮统官1员,领官兼哨官4员,哨官8员,哨长12员。

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官1员,帮带官1员,委员1员,管理桥梁司队官1员,木工4队,铁工1队,水工2队。管理地垒司队官1员,筑工4队,石工1队,筐工2队,土工2队。管理电雷司队官1员,雷兵3队,管理修械司队官1员,修炮铁工1队,修枪铁匠2队,修械木工1队。管理测绘司队官1员,测绘1队,印化兵1队。管理电报司队官1员,工匠1队。

新建陆军督练处,督练官1员,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官1员,执法营务官1员,督操营务处1员,督队稽查先锋官14员。另教习处洋教官13员,翻译13员,粮饷局总办委员1员,管理采买制造委员2员,军械局总办委员1员,收发军械委员2员,军医局正医官1员,副医官1员,还有转运局、侦探局等。

新建陆军须帐篷2400个,全部用外国帆布制造,每名士兵均备洋制雨衣、雨帽和洋毯,每哨有洋表,双筒望远镜和指南针。每二营有行军电台。每官长有督队腰刀1把,手枪1支

新建陆军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首支陆军近代化的完成。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第一,这支部队全面使用了西式武器、西法编制、西法操练,增强了自身的战斗力;第二,这支部队已不是单一步兵的旧式陆军,而是一支拥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等多兵种的部队;第三,这支部队起用一批出身于洋学堂(包括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的青年军官

据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视察新建陆军时,对该军的装备和训练有素赞赏有加:“会协办大学士荣禄奉诏检阅新建陆军,时公方统工程营,凡水雷、旱雷、踩雷及各种制造,独运精思,创制奇诡。荣相阅视,尤为嗟叹。翌年二月,荣相复奉命来镇检阅。荣相之往来须过海河,见公所制帆布桥,步骑炮车行过如履坦途,而散则为舟,可游泳,事过拆卸卷藏。荣相深为惊异,反复来,公复为架布桥。”这里所说的“公”还不是指段祺瑞,而是王士珍,时王氏正充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荣禄从未见过这么多的新式装备,他的赞叹肯定是由衷的。这时段祺瑞在干什么呢?

当时,段祺瑞正在左翼翼长姜桂题手下当炮兵营的统带。清政府编练新军,特别仰慕德国兵制。段祺瑞曾在德国留学二年,不仅谙习德国兵制,而且“为当时所推许为军事学第一”,更是备受袁世凯的青睐和倚重。段祺瑞是荫昌推荐给袁世凯的,荫昌与袁世凯的私人关系一直很好。袁世凯取得小站练兵权以后,聘翰林出身的徐世昌任参谋营务处总办(也就是他的参谋长),可徐世昌根本不知兵,袁世凯不得不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中寻找练兵和带兵的干部。荫昌给袁世凯推荐了四个主要干部,即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和梁华殿,王士珍被任为讲武堂总教习兼工程营管带,段祺瑞被任为炮兵学堂监督兼炮兵营统带,冯国璋被任为步兵学堂监督兼督操营务处总办。而梁华殿有才无命,到小站后不久,即在一次夜间操练中不慎落水淹死了。

在那个时代,炮队可谓是营队的中坚,其在作战中所具的威力与作用,大有使其他兵种瞠乎其后之势。袁世凯将如此重职畀诸段祺瑞,并为他配备了最多的武备人才。炮兵营共有左翼重炮队、右翼快炮队和过山炮队三队,左翼重炮队领官商德全(与段祺瑞同时赴德留学),右翼快炮队领官田中玉(后任山东省长),过山炮队领官张怀芝(后任山东督军)。段祺瑞更是悉心督练,一方面为兵弁讲授各类炮的性能和其他多方面的炮学知识,并把操练炮兵、教练人马、站队、验排、分排、择地势等作为平日训练的重点;另一方面则在整饬军纪上狠下功夫,段氏在这方面的要求极为严格,对违纪官兵的惩处也相当严重。右翼快炮队中哨哨官许武魁所统拉炮兵在一次操练时“任意宣言,”段当即以“该管官等疏于训教,咎无可辞”为由,提请给许以摘去顶戴的处分。显然,炮兵所以能够成为北洋各营队中较为出色的一支队伍,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不能说不是段祺瑞精勤训励与督练的结果。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扩充北洋军实力的努力。袁世凯“整军经武”的活动正逢其时,因为在他升署直隶总督的第二年,清政府就下谕,要求“各省督抚整顿兵制,期归一律”。对于这一上谕,袁世凯积极响应,很快就制定出募兵章程十九条上报清政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2月2日,袁世凯又向清政府上奏说:“直隶幅员辽阔,又值兵燹以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亟须简练师徒,方足以销萌固圉”;“惟入手之初,必须先募精壮,赶速操练,分布填扎,然后依次汰去冗弱,始可兼顾,而免空虚。现拟在顺直善后赈捐结存项下,拨款一百万两,作为募练新军之需。”清政府批准了他的要求。于是,袁世凯在保定创办北洋军政司,作为北洋常备军总部。军政司督办由他本人自兼。军政司下设兵备处、参谋处、教练处,分别以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为总办。参谋处的权力是很大的,操有谋略、调派及绘测等大权,可见袁世凯对段祺瑞的倚重。参谋处下分三股,提调分别是靳云鹏(后任国务总理)、鄢玉春、吴昭麟(后任陆军测量局局长),文案为徐树铮。

北洋新军训练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2月4日,清政府设立练兵处,作为全国新军编练的领导机关。练兵处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但奕劻昏庸不知兵,实际主持人为袁世凯。练兵处设军政司、军令司、军学司三个部门,每司设正副使各一人。这三个部门的职责分别为:军政司负责“考查官兵,筹备军需”,下设考功、搜讨、粮饷、医务、法律、器械等科;军令司负责“运筹机宜,筹划防守,赞佐本处出纳号令及用兵机密事务”,下设运筹、向导、测绘、储材等四科;军学司负责“训练各军操法、整饬武备学校、订期选员、呈请分派各处、校阅队伍、考试学堂等事”,下设编译、训练、教育、水师等四科。由此可见,“练兵处的职权是非常广泛的,凡新章制操法、将领奖惩升迁、军官培养、派员留学、枪炮弹药、后勤马匹等无所不包。练兵处既是新军编练的最高领导机关,又是新军编练的督察机关”。其中,军政司正使刘永庆,副使陆嘉谷;军令司正使段祺瑞,副使冯国璋;军学司正使王士珍,副使陆建章。

练兵处从设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1月合并到陆军部,共存在三年时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全国新军的营制饷章。为改变新军编练中的混乱状态,练兵处成立伊始,就参照西方营制,结合中国实际,开始制定新军营制饷章的工作。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9月12日,练兵处会同兵部,将制订的新军营制饷章上奏清政府批准。该营制饷章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重要军事文献,它将新军训练中的一切,从招募、训练、立军、分军、征调、奖惩到武器、运输、营舍、卫生等条理化、制度化、法律化,是一部庞大的军事法典。从此,各省新军编练即以此为蓝本,新军编练走向统一和正规。段祺瑞在担任军令司正使期间,为晚清新军军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除去在训练北洋新军方面作出的贡献外,段祺瑞还担任了北洋常备军的统制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北洋常备军一、二、三镇先后成军,段祺瑞被派任为第三镇统制。第三镇驻保定府暨奉天锦州府,曹锟接替段祺瑞任统制时,曾短期调至奉天及长春、昌图一带。其后,清政府统一全国陆军编制,段祺瑞又先后出任陆军第三、四、六镇统制,从而“在陆军各镇的建镇与训练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根据新军营制饷章的规定,每镇辖步兵两标,骑兵、步兵各1标,工程、辎重各1营,军乐队1队。一步兵协辖两标,一标分3营,一营又分前后左右4队,每队辖3排,每排辖3棚。每棚设正副头目各1人,正兵4人,副兵8人,共14人。每镇官兵定额12512名,实际都不满额。那时的镇、协、标、营、队、排、棚,就相当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排、班。

以陆军第六镇为例,该镇辖步队第十一协和步队第十二协,统领分别是陆建章和周麟符。第六镇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且装备最为精良。计装备有步枪6849支(六五口径)、马枪1483支(六五口径)、路炮36门(七生半)、山炮18门(七生半)。“六五式”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制造的最新式马步枪,七生半炮是法国克鲁苏最新炮。第六镇军官佩刀452把,军佐佩刀97把,书记佩刀46把。军官手枪452杆(6响和7响),军佐手枪96杆,跑目兵手枪355杆,马兵刀1046把。四倍光千里镜284个,八倍光千里镜180个,侧视镜219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第六镇共有军官747人,士兵11846人,总数12593人。从这组数字来看,第六镇是满员的。

段祺瑞接替王士珍任第六镇统制,时间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冯玉祥当时正在第六镇当兵,他回忆说:“我们在南苑训练,每日官长目兵都上讲堂,学术两科并重。段祺瑞对于官长头目的训练,尤为认真。一时全镇空气紧张,人人兴奋。”作为段祺瑞的部下,冯玉祥的回忆是可信的,这也说明段祺瑞治军是很严格的,多少年后冯玉祥仍然记忆犹新。

袁世凯

在训练新军的过程中,段祺瑞又参与了编订新式兵书的工作。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十一日,袁世凯奉旨率部开往山东。途中,袁世凯向清政府上奏,揭示练洋操的弊病及改正办法,并请在全国范围内公布统一的军事规章。四月十五日,清政府秘密指示袁世凯草拟一份报告以备参考。袁世凯即于五月间亲自主持编撰《训练操法详晰图说》,据末附的名册统计,参与编纂绘缮的人员共有46人之多,为首的是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阮忠枢、言敦源等人。言敦源为之写了《题记》:“以下各叶,皆光绪己亥夏秋之交,督办新建陆军时幕僚给事之作。商榷文字,以徐公为首,而合肥段公、正定王公、河间冯公皆在给事之列。”据此看,全面主持编纂工作的是徐世昌,而写作班子由言敦源担任主稿,段祺瑞是主要参与者之一。

《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于同年7月18日完成呈进。全书凡20万言,364目,分装24册,从训和练两方面详细记载了武卫右军训练,攻守,驻扎,步队操法、枪法、阵法、战法,炮队操法、炮法,马队操法、阵法、战法,工程队操法及沟垒说、电雷说、测绘说,并练兵要则、格式、饷章、规则律令及条教等。《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大量抄袭西方国家的军事操典,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军事上具体运用的典型,而且图文并茂,通俗易解,士卒不用太多的文化就能看懂。《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高度赞赏,并被定为清末编练新军的教科书,从而在北洋建军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中也对这件事做了简略记载:“公乃与段公祺瑞、冯公国璋编纂《新建陆军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及《兵略录存》奏上,政府嘉奖。”《兵略录存》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的简称,是袁世凯主持小站练兵时章制、禁令、训条等内容的汇编,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年(1898年)九月,段祺瑞亦参与其中。

督办军学

建立军事学堂,培养新军军官,是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袁世凯在这方面的作用也仅仅是在提倡、创办和维持方面,而长期担任学堂实际主持人的段祺瑞与冯国璋的作用,似乎更值得肯定,尤其是“办理学堂最久,造就人才最众”的段祺瑞,在这方面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

袁世凯在接掌小站练兵权的第二年,就开办了新建陆军随营武备学堂,分德文、炮科、步科和马科四班,段祺瑞先是任炮兵学堂监督,后又被委以随营武备学堂总办。对段祺瑞等致力学务的功劳以及该学堂在培养新军将领方面的成效,袁世凯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初四日为该学堂在事出力人员请奖的奏折中,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臣督饬该总办率同监督、教习各员认真训迪,不惮辛勤,学生南北随营,循序程功,寒暑不辍,经迭次考试,类多勇猛精进,实觉月异而岁不同,其毕业诸生,材艺有成者,或拔任营员,或经湖北、山西、陕西各省纷纷咨调,派充教习、营弁。其志期远到者遴选五十余名派赴日本游学,以资深造。近时直隶募练新军,所派将校官弁,亦多取材于此,而随时续送诸生,锐意向学者,尚复实蕃有徒。风气之开,成材之众,有不难试目俟之者。”尤其是段祺瑞亲自担任监督的炮兵学堂,成效更为显著。虽然该班学生入学时的文化程度比德文班学生低些,但在次年春季四个班的汇考中,其成绩不但远比步、马两班优异,而且还超过了德文班。更有甚者,学生中比较著名的如靳云鹏、贾德耀、傅良佐、吴光新、曲同丰、陈文运等,后来都在北洋集团内部和民初政坛上获取了极高的地位与权势,有的膺寄疆甸重任,有的甚至爬上了内阁总理的高位。虽然这些人获取地位与权势的手段不尽相同,就每个人而言,其地位与权势的获得也可作多方面的考察,但他们在炮兵学堂所受的早朝教育,则无一例外地为他们日后的事业起了奠基作用。因此,这些人对时任监督和总办的段祺瑞都特别感激,不但尊奉他为师长,而且还心甘情愿甚或死心塌地地供其驱使,这实际上是对段祺瑞当年所给予他们的训迪和陶熔的一种回报。

袁世凯受任直隶总督、编练北洋常备军初期,首先开办了几个短训性质的学堂,主要有行武将弁学堂、练官营、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等。其中参谋、测绘两学堂隶属军政司参谋处,段祺瑞以参谋处总办兼任该两学堂的总办。这两所学堂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培养了张联棻、师景云、熊秉琦、吴新田、杨文恺、陈调元和吴佩孚等著名学生,其办学成效亦不能漠然视之。

这些短期学堂的开办,对编练伊始的北洋常备军的急需用人问题,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袁世凯远未以此为满足。因此,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后,他又在保定和天津开办了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宪兵学堂及军官学堂等军事学堂,其中以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军官学堂最为著名。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始隶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以教练处总办兼任该学堂总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冯调任京职,段祺瑞出任该学堂督办。在冯、段两人的先后主持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成效昭著,成为继天津武备学堂后又一所大型的军事学堂。前后三期共培养各种军事人才达758人之多,比较著名的学生有王承斌、齐燮元、孙岳、李景林、孙传芳等。冯、段两人因此分别获得三代正一品封典的赏赐和以副都统记名的殊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该学堂改称陆军速成学堂后,不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录取人数(每年考收学生1140人),而且,学生来源也从原先的北洋各省扩大到全国。陆军部还规定,以后各省的留学生也必须从这些学生中选派,不得“另自选送,以昭画一”。此外,该学堂还设有留学生预备班,留学生必须在此学习后,经考核合格,才能派遣出国。这就使陆军速成学堂有可能在向全国输送大批军事人才的同时,又培养了一批才学俱优的留学人员,蒋介石、杨杰、张群、王柏龄等都是在该学堂上完预备班后留学日本的。显然,陆军速成学堂在培养军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 较之于它的前身北洋速成武备学堂,都有很大提高,而这主应归功于以学堂督办身分总司实际事务的段祺瑞。段宏纲曾这样回忆段祺瑞在保定督办军学的情形:

伯父时督办北洋陆军各学堂事务,督办公署在保定东关外小金庄附近。当时陆军各学堂林立,最大而人数最多者,为“陆军速成学堂”(后来改称“协和学堂”),保定人一般呼为“东关大学堂”。学堂总办为赵理泰,监督为曲同丰。学生二千余人,分步、骑、炮、工、辎五种兵科。如齐振林、陈调元、陈树藩、王永泉等都是该校毕业生,蒋介石,初名志清,也是该校学生,后赴日本进士官学校。在速成学堂西侧,有军官学堂一所,为当时陆军最高学堂,学员是由各镇、协、标、营(相当于后来之师、旅、团、营)派参谋、营副、连长等带原薪饷前来深造,如师景云、张学颜等均是此校毕业的。此外尚有“陆军军医学堂”、“军械学堂”、“参谋学堂”等。伯父常奔走于各学堂之间,视察军纪,发表讲话,为清廷培育军事人才出过不少气力。

段祺瑞长年致力于学务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为北洋新军培养了一大批的军事人才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在办理各学堂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从而为以后各军事学校的成功开办打下了基础。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军事学堂的教育思想,均以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除了传授一些外国的军事知识和技术外,特别注重忠、孝、节、义等思想的灌输。由于忠、孝、节、义等伦理规范只有在主从、尊卑、长幼等具体的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这样主从、尊卑等关系就很自然地成了军阀集团得以形成和维系的粘合剂。沃丘仲子总结说:“凡近畿诸军学皆由段氏所创办,段亦能出其所学以饷学者,教训有方,成绩甚著。故北洋之军官强半受教于段氏,为其弟子行,有桃李尽属公门之概。”后来,皖系军事集团之出现,与段祺瑞的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两次会操

清光绪三十一年、三十二年(1905年、1906年)秋,清政府调动数万名新军先后在直隶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河南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进行了两次规模巨大的军事演习,即会操。这两次会操展示了晚清军事改革的成就,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次展示新军风采和作战能力的会操中,段祺瑞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参加河间会操的均为北洋新军,共两镇四混成协,总兵力为45002人,几占北洋新军的三分之二。这两镇四混成协分为南北两军,南军由第四镇和第四、第九混成协组成,任命王英锴为总统官,陆锦为总参议,官佐目兵夫役共22513名。北军由第三镇和第一、第十一混成协组成,总统官段祺瑞,总参议李世锐,官佐目兵夫役共22489名

河间会操前,段祺瑞率领第六镇一混成协从南苑出发,沿途自己预行演习。半路上从松林店宿营地出发时,碰巧下起了大雨,队伍无法行走。“段统制不知怎么异想天开,说咱们不如来个科学的方法,令炮队开炮向天空轰一阵,说上面的厚云受了震动,雨就一定可以停止的。命令下来,大家就七手八脚向天空开大炮,当时声震天地,民众皆惊,不知到底什么事。打了半天,哪知雨不但止不住,反而越下越大。段统制非常气恼,拿出他的硬脾气来,说:‘下不下都得走!’”从冯玉祥的这段回忆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段祺瑞固执的一面,也可以看出他天真无邪的一面。

河间会操的时间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八日,段祺瑞因其出色表现而得到了“成效昭著”的考语,后被提升为福建汀州镇总兵。对袁世凯来说,段祺瑞出任该镇总兵,不啻是砍去了他的一条手臂。为此他当即上奏清政府,提出了段祺瑞暂缓赴任的请求。奏折中说道:“该总兵等韬钤素裕,智勇深沉,上年办理秋操,成效昭著。本年练兵处拟于秋季调集直隶暨鄂豫等省新军,会合大操,尤赖该总兵等身在行间,指挥调度,始可收驾轻就熟之功,一时实难骤易生手。俯准该总兵等暂缓赴任,仍留北洋新军,俾资整理而重戎备,如蒙俞允,即由臣分别咨行遵照。”在袁世凯的请求下,段祺瑞得以留在原任,这可看出袁世凯对他的重视程度。

彰德会操的时间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五日到八日,参加会操的不再是单一的北洋新军,还包括湖北新军和河南新军。南北两军总兵力为两镇两混成协,官佐弁兵夫役共33958人。北洋新军各军组成北军,任命段祺瑞为总统官,陆锦为总参谋官,总兵力为1镇1混成协,共16172人,是由上年未参加河间会操的部队临时拼凑而成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和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合编成南军,任命张彪为总统官,黎元洪为第八镇统制官,王汝贤为第二十九混成协统领官,兵力为17786人

由于北军主要是由袁世凯所督练的北洋各镇所组成,因此,时任会操校阅大臣的袁世凯和铁良对此次操演所作的总评,多有对北军的虚饰之处和溢美之词。但在操演期间,“袁部比张部规模要大,训练和领导方面也比较好”,却是中外观操者较为一致的看法。曾参加了此次会操的冯玉祥在事后的回忆中也说:总评后,段祺瑞与张彪(南军总统官)先后背诵此次会操的总方略和特别方略,段“声音洪亮,非常熟练”,而张则“一句也没背出来,脸红得像被人打了几掌一样,无法下的来台。后来由他的参谋长念一句,他在前面跟着背一句,演了一出双簧,才算完结。”显然,段祺瑞在练兵方面还是颇具真才实学的。他在此次会操中的表现,以及他所统辖的北军在操演中比南军出色的事实,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后,段祺瑞更加得到袁世凯的看重了,以至于多次对他加以私恩。

江北提督

清宣统二年(1910年)12月18日,清政府赏段祺瑞侍郎衔,命署江北提督,驻江苏清江浦(今江苏省淮阴市)。对于段祺瑞出任江北提督一事,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受袁世凯的牵连,即将段祺瑞赶出京畿重地。

清宣统元年(1909年)1月2日,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以“足疾”为由被摄政王载沣下令开缺本兼职,“回籍养疴”。袁世凯选择河南彰德为他的隐居地,从此不再过问国事。段祺瑞作为袁世凯的忠实部下,又掌握着北洋陆军第六镇,驻防直隶,受到载沣的猜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段祺瑞接任江北提督并非如此简单,这还要从江北提督的地位上说起。

江北地区在空间范围上指江苏境内的长江以北地区,亦称苏北。依据清代行政设置,这主要为江宁布政使的管辖范围,包括“江宁、淮安、扬州、徐州四府,海、通二直隶州,海门直隶厅,其下为散州三,县三十”。江北提督是由漕运总督改设的有清一代独一无二的省级军政首脑,“体制若巡抚”。从职权范围上看,江北提督不仅在军事上分担了原先与之相平行的江南提督的权力,同时对安徽、山东两省边界相连江北各州县缉捕重要事件均有处置权,其军事管辖范围已经涉及相连省份。与此同时,江北提督在用人行政上还因“节制江北文武”的规定而对江北地区的官员具有保举与弹劾权。这种权力的实施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其所辖军队的武职员弁,而且还扩大至江北地区的文职官员,已超越了提督的权限。更为重要的是,历任江北提督在主政期间对江北新军、警务、教育以及财政等进行了超越传统政治之外的改革,对江北社会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些显然不是一般的提督所能做到的。因此可以说,江北提督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闲散职位。

任江北提督时的段祺瑞

第一任江北提督是刘永庆,他也是北洋系的人,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刘永庆死后,荫昌有个短暂的任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士珍接替荫昌为江北提督。王士珍干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生母丁太夫人去世,依清制须丁忧三年。于是,由谁来接替王士珍的问题就产生了,起初廷议“以姜桂题继王士珍,以他故不果”,段祺瑞才被任命为江北提督。这里面固然有段、王关系亲厚的因素在内,但主要还应该归结为段祺瑞个人的出色表现。

段祺瑞在江北提督任上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呢?文献上的记载比较少,因为他只在此任上干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因武昌起义爆发而他调了。王士珍为提督时,“颇能剪除旧习,砥砺廉隅,凡属官有所馈献,皆摒却不受,一时风气所播,上下肃然”。段氏继其后,自然也秉承这一作风,江北官场风气大新。其中虽难免有溢美之词,但结合段祺瑞一生的行事风格来分析,廉洁自矢的性格应该是早就养成的。

在江北的一年时间里,据说段祺瑞还整修了官衙,平日闲暇时,“浏览欧洲政治之历史,研究十九世纪以来列国革新之原因及政法之改进。尝与诸幕僚抵掌而谈,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这倒符合段祺瑞的脾性,他既是留学海外的新式军官,自然会受到欧美文化的浸润。目睹清王朝的腐败黑暗,不满情绪的生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探求如何改进政治当会是他的“必修课”。证之庚子事变后北京议和告成,两宫从西安回銮北京途中,段祺瑞率新军迎驾时的情形,可以看出他的新派作风:

袁世凯统率之武卫右军,系按德式操典训练,持枪背包,军容甚壮,……在此之前各地编练之新军均跪迎、跪送,惟袁氏之部队不下跪,仅吹号、举枪,按军礼迎送。因是遂有人讽刺袁世凯,谓彼所带者为洋鬼子兵。

这犯了当时的大忌,见到皇太后、皇上不下跪,算是重大政治事件。其实,清朝贵族担心的还不是不敬的问题,而是新军官兵的思想问题,后来武昌起义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段祺瑞在赴江北提督任时,还顺道去彰德看望了袁世凯,据说袁世凯还送给了他一首诗: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隐居中的袁世凯还是很有抱负的,他看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等句,深深地道出了他待时而动的心机,表明了他在彰德隐居的实质。袁世凯的心思肯定对段祺瑞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本来段氏就是极为赞赏袁世凯的。段祺瑞在彰德还看到了什么呢?大概就是袁世凯居住的“养寿园”了,以及袁世凯垂钓洹上的散淡态度。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对“养寿园”有一段回忆文字,引述如下:

我父亲在洹上村的住宅,原是天津某人修造的别墅,洹水流过它的前面。这所别墅原有的房子并不很多,大哥所监工修建的,只是我们家里人所必需居住的一部分房屋,还有很多工程都是在我父亲搬进去以后才陆继完成的。首先在住宅外面修了高大的院墙,院墙周围还修筑了几个炮楼。当时的地方当局,还派两营马队(叫做马一营、马二营)驻在那里护卫着,看起来仿佛是一个寨子似的。在这个“寨子”里,修建了一些“群房”,部分男佣人的家眷就住在里面。此外,还开辟了菜园、瓜园、果木园、桑园等各种园子,也饲养了猪、羊、鸡、鸭之类的家畜家禽,以备全家上下日常食用。我们的住宅有很多的四合院,它们另有一道墙围绕着。他整修了一座花园,取名“养寿园”。他雇人在养寿园里叠石为山,栽种了很多花草和桃、杏、枣等果木树;还把洹水引进园里,开凿了一个大水池,池里种植了一些荷、菱之类,养殖了很多活鱼。

看到袁世凯表面上优哉游哉的生活,段祺瑞的内心做如何感想,我们已无法猜测。但是,他到任江北提督以后,整修官衙,引水入衙,表面上是享受生活,却也不无仿效袁世凯胸中装满天下事的意思,这是不是二人的心有默契呢?

私恩厚重

段祺瑞之所以能够在北洋军事集团内的地位上升很快,除去他个人的天赋与努力之外,更离不开袁世凯的大力提携。袁世凯对段祺瑞,可说是私恩厚重,这里举两件事以资佐证:

第一个事例,是对段祺瑞升任军职的照顾。北洋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最先担任了第一协的协统。其后,第二协又成立了。当时袁世凯有个新规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军所有高级将领必须经过考试,成绩最佳的出任高职。第二协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考试,考得成绩最高的是冯国璋,因此便由冯出任第二协协统。

这样一来,“北洋三杰”之中,段祺瑞就处于弱势地位了。袁世凯对他们三个人一视同仁,不分轩轾,这是袁的统御术,要他的三个重要干部平衡发展,以便互相牵制,便于控制。到第三个协成立时,袁世凯怕这位成绩不佳的段祺瑞,仍考不上,乃在考试前把试题偷偷告诉了段,这才使段考上了协统。由于这件事使段毕生为之感动,常常对知交说他受袁宫保的私恩太重

第二个事例,是搭建裙带关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段祺瑞的夫人吴氏病故。第二年,袁世凯就将他的表侄女张佩蘅许配给段祺瑞,从此两家就成了亲戚。张佩蘅的女儿段式巽回忆说:

我生母张氏,是袁世凯夫妇一手带大的。有人说是袁世凯的干女儿,但事实上母亲是袁世凯的表侄女。听我母亲讲,袁世凯的亲姑母(即我母亲的祖母)嫁给张姓,生一子,二十多岁就中了翰林,在新疆做官。后来新疆骚乱时被人毒死,留下老母、寡妻及年仅两岁的女儿在新疆。袁世凯闻表弟凶讯,就派人把姑母、表弟媳和表侄女接到身边抚养,当时两岁的表侄女就是我母亲。母亲长成后,正值父亲发妻病故,就由袁世凯作主,把母亲许配给我父亲为续弦。当时我外祖母对这件婚姻不满,认为我父亲是武人,女儿又去当续弦,但袁世凯说,段祺瑞是我看中的,要我外祖母放心,这样,就成就了我父母的婚姻。

而在段祺瑞公馆当差的王楚卿则回忆说,张佩蘅是袁世凯的义女:

张夫人名叫张佩蘅,原籍陕西,大概也是官宦之家,和袁世凯是世交。袁世凯的大太太于夫人只生袁克定一个儿子,没有闺女,就把张佩蘅认作义女,张佩蘅见着袁世凯夫妇,一口一个爸爸、妈妈,非常亲热。段祺瑞断弦以后,便由袁世凯主婚,把张佩蘅嫁给了段祺瑞,从此袁、段二人除了多年的袍泽关系之外,无形中又成了亲戚。

不管张佩蘅是袁世凯的表侄女或义女,反正辈分没有错,袁世凯用这种手段笼络段祺瑞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袁世凯用联姻的手段笼络部下,不止这一次。冯国璋的原配夫人去世后,袁世凯便把总统府的女教师周砥介绍给他,完成了另一桩政治上的联姻。至于其他形式的政治婚姻,还有几起,这里不再叙述了。

清宣统元年(1909年),袁世凯被摄政王载沣下令开缺本兼职,“回籍养疴”。袁世凯在回河南彰德前,将花30万元购置的府学胡同私宅送给段祺瑞。私恩厚重,至此已达极点。

与袁世凯对段祺瑞的提拔相似,段祺瑞也在此期间发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幕僚徐树铮,并给予大力培养。徐树铮(1880—1925年),字又铮,号铁珊,自号则林,江苏萧县(今属安徽省)人。自幼聪颖过人,才气横溢。三岁识字,七岁能诗,十三岁中秀才,十七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徐树铮弃文就武,到济南上书山东巡抚袁世凯,陈述经武之道,未得赏识。后被段祺瑞发现,聘为记室(秘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段祺瑞保送他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就学。学成回国后,先后在江北提督府任参谋,辛亥年又任第一军总参谋等,从此开始了追随段祺瑞的人生历程。

  1. 沃丘仲子:《段祺瑞》上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6页。
  2. 来新夏等:《北洋军阀史》上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3.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一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52—53页。
  4. 黄征、陈长河、马烈:《段祺瑞与皖系军阀》,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5. 尚秉和:《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
  6. 沃丘仲子:《段祺瑞》中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1页。
  7.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3,“严饬炮队官弁认真经理炮位”、“申饬炮队喧哗”。
  8. 《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4,“劝谕将领讲习西法”、“奖励炮队各官”、“训励学堂员生”。
  9. 《谕由北洋、湖北派员校阅各省训练新兵》,来新夏:《北洋军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4页。
  10. 《拟拨顺直善后赈捐存款募练新军片》,《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页。
  11. 《东方杂志》,1905年第4期。
  12. 张华腾、苏全有:《清末练兵处述略》,《光明日报》1999年5月7日。
  13. 莫建来:《试论段祺瑞在北洋建军中的作用》,《历史档案》1991年第1期。
  14. 李宗一:《袁世凯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96页。
  15.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8页。
  16.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9页。
  17.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5页。
  18. 胡晓:《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19. 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20. 转引自《骆宝善评点袁世凯函牍》,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31页。
  21. 尚秉和:《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
  22. 《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0页。
  23. 吴廷燮:《段祺瑞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14页。
  24. 张国淦:《北洋军阀的起源》,杜春和等编:《北洋军阀史料选辑》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25. 《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0页。
  26. 段宏纲:《段祺瑞家世琐记》,《安徽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
  27. 沃丘仲子:《段祺瑞》中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3页。
  28. 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29. 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0页。
  30. 《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5页。
  31. 《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5页。
  32. 张华腾:《河间、彰德会操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33. 拉尔夫·尔·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28页。
  34. 冯玉祥:《我的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35. 冀满红、吕霞:《清末新政前期江北地方官制的变革与因袭(1901—1905)》,《历史档案》2010年第4期。
  36. 沃丘仲子:《当代名人小传》,上海崇文书局1920年版,第28页。
  37. 彭秀良:《王士珍传》,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90页。
  38. 沃丘仲子:《段祺瑞》中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6页。
  39. 沃丘仲子:《段祺瑞》中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7页。
  40. 沃丘仲子:《段祺瑞》中编,上海广文书局1920年版,第7页。
  41. 岳超:《庚子——辛丑随鸾纪实》,《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
  42. 季宇:《段祺瑞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43. 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文史资料选辑》第74辑。
  44.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一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34页。
  45. 段式巽:《追忆先父段祺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9辑。
  46. 王楚卿:《段祺瑞公馆见闻》,《文史资料选辑》第41辑。
  47. 胡晓:《段祺瑞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6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