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雨果游记、政论与纪实文学作品序言

莱茵河(最新修订版) 作者:(法国)维克多·雨果 著,刘华,徐知免 译


雨果游记、政论与纪实文学作品序言

柳鸣九

除了戏剧、诗歌、小说作品外,雨果还从事游记、政论以及纪实文学、见闻录的写作,并且收获甚丰,这一大批成果是雨果的散文作品。

如果说雨果的戏剧、小说以及相当一大部分诗歌,都主要是他文学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雨果的散文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现实生活,是他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如果说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心绪与感受,主要是以抒情诗来表达的话,那么,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见闻、经历与思想,则完全是记录与表述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他的游记是他多次漫游生活的实录,他的政论是他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思想观点的表述,他的纪实作品与见闻录,是他对自己所经历过的历史事件与社会生活的证词,他的文论则是他对自己的作品与创作意图的说明解释。文学史上一些作家从事散文作品写作,往往是从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状态、日常生活以及身边琐事中汲取灵感与材料,但雨果在这些方面的灵感几乎都被他的抒情诗占用了,他只把自己社会生活中那些“实”的天地留给了自己的散文写作。于是,在雨果的散文作品中,我们就较少见到空灵心绪、浅谈妙论、酬和应答、感时抒怀、风花雪月、花鸟鱼虫等等细轻柔巧的东西,而往往更多见到厚重与扎实。

在游记散文方面,雨果的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是《莱茵河》。1838年8月18至28日,雨果曾在香巴涅地区做过短期旅游,1839年8月30日至10月25日,雨果与他的情妇朱丽叶,在阿尔萨斯、瑞士与普罗旺斯地区做过一次长途旅行,1840年8月28日至11月2日,雨果又与朱丽叶畅游了莱茵河地区,在旅途中,雨果一般都在当天把自己的印象、见闻与观感写下,作为信件报道寄给在巴黎的妻子阿黛尔,1842年他把三次旅行中的信件以《莱茵游记——致友人书》为名结集出版,只不过1840年之游中一大部分信件,到了散文集中日期都人为地改为1838年,构成散文集的第一部分,1839年之游中的信件倒成为文集的第二部分了。

《莱茵河》是一部极为出色的游记,它以流畅的文笔,优美的记叙风格,生动而丰满地展现出了莱茵河流域的壮阔风光,雨果在游记中,不仅有敏锐的自然审美情趣,而且还有广阔的历史视野,较之于景物美色,他似乎更注重莱茵河流域的人文风物,从古老的教堂与城堡到历史的博物馆与坟墓,他以此掘悠久历史的内涵,发追昔思古之幽情,成功地表现出了莱茵河有一种悲壮的惊心动魄的史诗般的性格,从而使游记具有了一种和谐而深邃、优美而雄浑的美。还值得注意的是,雨果在游记的最后加了一篇说理的洋洋大文:《结论》,他有意识地针对法、德两国的深刻民族矛盾,力证“莱茵河应该是团结两国之河”,并且提出了他自己的方案,其宏大的理想、浪漫的胸襟、深刻的思考与精彩的表述,颇具王者的豪气。《莱茵河》出版后深得广泛赞誉,巴尔扎克曾评它“是一部杰作”。

在以上三次旅行之后,雨果与朱丽叶又做过一次漫游:1843年7月至9月,在比利牛斯山区与西班牙。同样,他沿途记下了他的印象见闻作为信件报道,这些信件连同1839年雨果在阿尔卑斯山区之游中写的信件,在他逝世后的1890年结集为《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之游》一书出版,这是雨果的第二部游记散文。而早在以上三次旅行之前,当雨果与朱丽叶相爱的初期,他们于1834年8月,1835年7月至8月与1836年6月至7月,前后三次旅游了法国的布列塔尼地区与诺曼底地区,又于1837年8月旅游了比利时与诺曼底,这几次旅行中的信件与1839年旅行中关于法国南部省区与布尔哥涅地区的信件,则结集为《法兰西和比利时之游》一书,是为雨果现存的第三部散文游记。后两部游记虽然不如《莱茵河》那样具有历史内容的凝聚点,但同样以完美的新闻报道风格与超凡脱俗的灵感灵性,展现出了这些地区风光风物的五光十色。雨果是一位很出色的业余画家,他多次旅行的记事本上,充满了他随手作出的大量速写画,取景优美,角度不凡,笔触轻灵,情景醒目,颇有伦勃朗的遗风,但渲染的浓墨又如煤烟,并充满了幽深神秘的气氛与浪漫主义情调。这些画均随同散文出版,使雨果的游记成为文学史上少有的图文并茂并出自同一手笔的佳作。

雨果政论作品有三部,即《小拿破仑》、《教皇》与《至高的怜悯》,《教皇》以反对天主教为论题,《至高的怜悯》则是对封建君主的权力的批判,这两个问题,在两书问世的70年代末期,已经不是时代社会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而且作者的某些见解,只不过是在不同程度上重复了自己过去的思想而已,这两本书,当时出版几近无声无息,社会反应甚微,而在今天当然更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比较起来,《小拿破仑》一书则是当时激烈政治斗争的产物,与当时法国千万人的现实生活、现实利益与现实思考紧密相关,它是法国乃至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的反映,代表了当时法国的正直人群的思想观点与心声呼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而于雨果,则凝聚着他对路易·波拿巴这一个曾经是政治盟友而今是政治死敌的野心家的全部透彻的认识与满腔的愤怒。

1848年6月补选中,雨果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同时被选入了制宪议会,冒险家出身的路易·波拿巴利用自己名义上是拿破仑家族的后代,阴险地准备实现自己主宰法国的政治野心。他伪装出赞成自由民主的姿态,主动逢迎拉拢雨果,雨果天真地信以为真,不仅在议会中为波拿巴登上总统宝座大力清除阻碍,而且利用他所控制的《时事报》为波拿巴大造舆论,对波拿巴当选为总统出了大力。随着波拿巴的真面目日益暴露与雨果日益成为议会中左派的领袖人物,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1851年5月与9月,雨果两个在《时事报》工作的儿子查理·雨果与弗朗索瓦·雨果,前后因言论问题被判刑入狱,更标志着雨果与波拿巴成为针锋相对的政敌。1851年12月2日,波拿巴发动武装政变,宣布称帝,雨果作为左派议会领袖组织了抵抗委员会,发表了《告人民书》,并进行了街垒战。反抗斗争很快就被残酷镇压下去,雨果躲过了搜捕,于12月11日逃离法国抵达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抵达布鲁塞尔的第二天,他便开始动笔写揭露波拿巴政变的《一桩罪行的始末》,但由于见证材料缺乏太多以及出版方面的考虑,雨果决定先发表一本抨击性的政论,他于1852年6月14日开始写作,于7月12日即完成了他的政论杰作《小拿破仑》。

《小拿破仑》的写作为时不到一个月,可谓一气呵成,一挥而就,实出自一种罕见的爆发力,这爆发力就是作者满腔急不可待、必喷发而出的仇恨与愤怒,这是被欺骗者、被侮辱者、被损害者、被镇压者长期郁积起来的仇恨与愤怒,它像滚烫、炙热的熔浆从十二月事件这个火山口喷发而出,其冲劲实具有雷霆万钧之力,其中挟带着像火石一样足以给对方锐利灼痛感的咒骂、讽刺,但这决非气急败坏之下而易于语塞或不中要害之作,它是强有力的檄文,是令人折服的起诉书。雨果的《小拿破仑》虽然没有达到马克思论析路易·波拿巴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那样社会阶级分析的高度,但对波拿巴的人品、阴谋、伎俩做了深刻的揭露与俏皮辛辣的讽刺,是对当时已成为法国皇帝的窃国者的一次毁灭性的抨击。它义正词严,既充满了凛然正气,又是以崇高经典的风格与丰富多样的笔调写成的,在世界政论作品中实为非常精彩的杰作。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莫洛亚,就曾对此书做过这样礼赞式的评价:“这是一部十分激动的即兴作品,一份有着伟大的拉丁传统的控诉状,里面有西塞罗的激情、塔西佗的气势与尤维纳利斯的诗意。这篇出自诗人手笔的散文作品,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洋溢着有节制的奔放激情,这正是诗歌美的所在。语气时而是预言家的厉声痛斥,时而是斯威夫特的幽默。”(《雨果传》第八部第一章)

1851年12月逃亡到布鲁塞尔的第二天就开始动笔的《一桩罪行的始末》于次年5月完成初稿,但直到1877年才得以出版。就其内容而言,它是《小拿破仑》的姊妹篇;就其性质而言,则是一部大型的纪实文学作品,它如实地记录了雨果在路易·波拿巴1851年政变中的亲身经历与见闻,从军事政变的突如其来,到反抗起义的失败以至随之而来的大屠杀,在这里,参加了反政变斗争的斗士成了见证者与历史学家,他在愤怒中要把这桩罪行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愿意有任何遗漏。在他笔下整个事件几乎每一小时的进程始末,每一个重要的场景画面,都详细准确地记录了下来,使《一桩罪行的始末》成为了历史事变的一轴时序长卷,一本极为真实并“流淌着当时实况的鲜血”的巨型证书,它也像《小拿破仑》一样,同时具有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

在雨果散文遗产中,《见闻录》是一部另具宝贵的文史资料价值的书。雨果从青年时期起就有不定期写日记的习惯,主要记叙他作为文化名人与社会政治活动家的见闻、交往以及所参与的活动,他坚持这个习惯,直到晚年,整个一生留下了厚厚几大卷的札记。雨果逝世后,这些札记于1887至1899年结集为《见闻录》陆续出版问世。由于雨果成名早,他活动的跨度有半个多世纪之大,而且,他见证、参与了20年代直到80年代法国几乎所有重大的文学艺术活动与社会政治活动,他的《见闻录》也就具有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对诸如塔列兰之死、拿破仑遗体被运回巴黎、《悲惨世界》中芳汀题材的来由、七月王朝的倒台、巴尔扎克的葬礼等等这些社会新闻都有所记载。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法国19世纪文化、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逸史。这些札记出自雨果大量清晰的印象与敏锐的观察,对事物有栩栩如生的描述,对人物有真实传神的勾画,文笔洒脱,情趣兴味盎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