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出发

遇见未来的旅行 作者:葛磊


中央电视台要拍摄一部大型旅行纪录片,邀我做策划顾问,第一集的名字叫《出发》。导演们筛选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旅行故事,有跨国的爱侣,有创业者的远行,有来自农村的老汉第一次走出家乡……

我问了导演组一个问题,如果跟工作没有任何关系,你们下一次的旅行,想去哪儿?跟谁去?

有人说:带着孩子去迪斯尼。

有人说:想和哥们去欧洲,还从来没去过那么远的地方。

有人说:一个人去西藏,有些困惑,想一个人静一静。

有人说:我和老公结婚五年了,我们一直在计划一次出国自驾游。

………

我转头问隔壁档案室的阿姨:您呢?

阿姨一愣,说:我不怎么去旅游。

我说:如果有呢?您想跟谁去?

她说:应该是家人吧,和妹妹一家一起去。

我问:为什么不带着孩子?

她又一愣:孩子肯定不会和我们一起旅游的。

我追问:是您不愿意,还是孩子不愿意?

她沉默了。

我说:我想说的是,第一,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出发的理由,但大部分都和“人”有关,最通俗的那句话是:去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去。第二,出发本身非常非常不容易。我敢打赌,你们刚才提到的旅行计划里,50%到时实现不了,因为那时候你会发现时间不够、假请不下来、手头有更重要的事情……对旅行来说,没有比出发更困难的事情。

有一个北航的在校大学生,曾经问我一个问题:他想暑期参加一个骑自行车的跨省旅行,可父母不同意,怎么办?

我说:那就去说服他们。

他没有成功地说服父母,于是瞒着父母出发了。当然,父母很快知道了这件事,父亲开着车,在半路上把他拦了下来。

父亲看见这个已经骑了几天、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男孩子,看见他脸上倔强的表情,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转身开车回家了。

其实,父母不是不允许孩子骑单车旅行,而是不相信孩子能保护好自己。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是那个在他们翅膀下避风躲雨的小人儿。所谓的说服父母,不要只告诉他们你有多想,多跟他们说,你为什么要骑单车?你是怎么规划这趟旅行的?遇到了问题你打算怎么处理?……你要让父母知道,你真的已经长大了,你有逐渐增长的智慧和意志力,你已经愿意有自己的一份担当。当那个父亲开车截住孩子的时候,他看到的那个孩子,已经不是自己印象中的小人儿,他明白了这是一个认真的决定。

也许,这些才是《出发》应该讲述的内容。

1 第一次冲动

大学毕业时,我谢绝了留校工作,也谢绝了被推荐去做公务员,因为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去走,不过幸运的是,虽然我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第一份工作找得有些草率,我放了一份简历在网上,然后有一家美国在华的规划设计公司给我打电话,然后我去面试,然后就留下了。

留下的原因说起来也很奇葩。不是这家公司有多么巨大的吸引力,而是我的直属领导对我的态度特别差——隔三岔五都会训斥我一顿。他觉得我自以为是,满嘴唱高调,做事情不重视细节,工作态度不端正,待人接物没眼色……在他眼里,我就是没救了。

初入职场,就遇到这么一个狠角色,换作大多数人,相信不会“忍气吞声”。可偏偏我又是一个骨子里比较倔强的人,那时我想:如果我现在放弃了,那以后,放弃很可能会成为一种习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过得很煎熬,经理的指责虽然方式上粗暴,但不无道理,任凭你大学时代再风光,有再多的荣誉和光环,放在职场中,你都是一个初学者,要做一个专业的职场人,先要学会放下、放低,从头开始。

我们都是带着棱角走进社会的,而社会呢,就好像一片砂纸,我们每天都会被那些粗砺的、大大小小的砂粒打磨。到最后,我们会被打磨成不同的形状,有些没必要的棱角,只会刺伤别人,不如舍弃,而那些经过千锤百炼还能留下来的棱角,会成为我们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标记。

2006年9月30日,下班回家已经挺晚了,有些疲惫,我躺在沙发上开始梳理这一年多来的得失。虽然工作慢慢有了起色,但市场工作只是一个偶然的选择,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未来的方向依然不明朗。大学后两年,我申请了助学贷款,毕业后拿着月薪三四千的工资,一边交房租,一边还贷款,一边支付生活的各项基本需求,有时候真的会为一两百块钱发愁。记得第一次去美国开公司年会,使馆面签要出具资产证明,我没有存款,也没有任何不动产,只好打了一份工资卡的流水单,最后显示的余额是700元。今天可以当笑话说的这些往事,当年却是咬着牙硬挺过来的。

那天晚上,我的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特别强烈的念头,这个念头一经发生,就搞得我浑身燥热,辗转难以入睡。我从来没有尝试过为一个冲动而马上行动起来,何况这个念头在当时的我看来根本是痴人说梦——6天以后是中秋节,明天开始放“十一”长假,我有没有可能,骑单车回家?!

2 800公里的独行

回家,要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五省市,全程约800公里,自行车是没办法走高速公路的,最理想的是走107国道。公路车会轻快一些,但容易爆胎,山地车比较皮实,但骑起来也比较吃力。长途骑行要非常重视线路的规划,尤其是每天留宿的地点。最重要的还是安全,头盔是千万要带的。如果不穿专业的骑行裤,屁股会超级难受。骑行的速度要相对均匀,时速控制在20~25公里为宜,隔一两个小时要休息补水……

当时我完全不懂这些。

但那个念头像咒语一样控制了我。那天晚上,我打电话给北航的同学,借了一辆自行车。第二天一早,我背着书包,装了水杯和两件换洗衣服,从鼓楼外大街出发,沿着北京的中轴线,一路向南。我没有经过任何专业的骑行培训,除了小时候每天蹬自行车上学放学,已经很久没有摸过自行车了。一开始,还挺兴奋,感觉风和日丽,沿路的景物和人,看上去都亲切极了,可好心情没有挺过第一天的中午,因为没有穿骑行裤,且坐姿不妥,我的屁股开始不能和座椅接触了。

第一天晚上十点多到了天津武清,我的骨头好像一段一段都碎裂了,去药店买了十几张膏药,贴满全身,因为膏药的灼热,能让我稍许忘了骨头的疼痛。投宿一个家庭旅馆,四人间,其他三人都已入睡了,鼾声震天,我在膏药的灼烧和肌肉骨头撕裂般的疼痛中艰难地睡下。

我没有做任何具体的线路规划,只是顺着107国道的路标,一路往南行进。可有时候,不小心就跑到省道上去了,有时候,骑到了四处是麦田的乡间小道。我甚至没有带地图,遇到扛着锄头的农村老汉,我抬手向前一指,张口问:大爷,那是河南的方向吗?

因为不知道会骑到哪里,也不知道哪里有落脚的地方,所以每天都会骑行到深夜,直到看到有灯火的地方,借宿在家庭旅馆,或者县城的澡堂里。每到傍晚,太阳的余烬慢慢熄灭,黑暗像洪水一样扑面而来,我就会渐渐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笼罩。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路灯的,黑漆漆的夜里,幽暗的星光只勾勒出两侧的树木和电线杆的轮廓,可怕的不是黑暗,而是在黑暗中错身而过的大卡车,远远的前灯那么刺眼,庞大的车身从边上呼啸而过,掀起的风几乎把我吹倒。更可怕的,是黑暗中只有你一个人,一个人在勉力前行,不知道终点在哪儿,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不知道黑暗中有多少未知的危险,甚至有时候不知道自己这样做为了什么?!

在怀疑、矛盾和体力极限边缘的交战中,我挺过了一天,又挺过了一天。

3 灵与肉的淬变

旅行的人都知道,大多数的时候,旅行和日常生活一样的枯燥琐碎,且要忍受很多体力上的煎熬。旅行中也会有日常生活所见不到的奇观,那些一瞬间的风光,常常会成为一生难忘的定格画面,在未来的时光中时时回放。

河北的吴桥被称为杂技之乡,城郊有个“江湖杂技城”,我在那里耽搁了半天,因为实在太有意思了。老虎骑马,猴子踩单车,狮子钻火圈,这些还不算什么,最精彩的还是人,在一个高高的有点像教堂般的圆形剧场里,我屏住呼吸看着满天的年轻的身体在飞舞,真美啊!

到了山东的德州,街上飘着卤汁和肉的香气,这里是扒鸡的故乡啊!我到的还算早,九点钟洗了个热水澡出门,随意拐进了一个胡同,香,真香啊!很多的店铺已经关门,可扒鸡店多得很,都是当天做好现拿出来卖,汁水敷在鸡皮上,在昏黄的灯光下格外诱人。我打包了一整只扒鸡,还有两个烧饼,回了宾馆,现在想起来,那顿晚餐还是让我觉得很幸福。

过黄河的时候,所谓的桥,竟然是上百条铁船串联而成的一座浮桥,推车过河的时候,浮桥晃晃悠悠,有意思得很。那天黄河上漂浮着薄雾,天空晦暗,桥的尽头似乎连通着另一个世界,浮桥的旁边矗立着高大的铁路桥,铁路桥上没有过火车,浮桥上也没有车辆和行人,我一个人推着车,从芦苇荡走向河中央,太阳在雾蒙蒙的天空中如隔着窗纸的烛光,黄河也静默着,一切都静默着。

路上的清洁车可爱极了,一个拖拉机的车头,拉着一个斜放的草帽状的轮盘,十来把大扫帚插在轮盘四周,活像风火轮,拖拉机一边走,轮盘一边转,轻轻松松就把垃圾扫进了路边的浅沟。

路过一处陵园,横幅上的广告语让我拍腿叫绝——“福山陵园,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一个父亲带着七八岁的儿子陪我骑了一段,他说带孩子回姥姥家,大约几十公里,也得骑个半天,他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多吃点苦,“将来能像你一样勇敢”。(因为被晒太黑,他没看到我臊红了脸)

………

第六天,中秋节,远远看见一座雕塑,一只银色的巨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我认出了自己出生的这座城市——商丘。没有任何征兆地,泪水喷涌而出,一边骑车,一边抹泪,不知道为什么哭,哭得几乎喘不上气,六天来,心里的委屈,肉体的痛苦,对自己的残忍,全部被泪水冲刷出来。我印象中,从来没有哭得那么酣畅淋漓过,从来没有对自己这么由衷地感到骄傲过。这眼泪不是在示弱,这场眼泪过后,我的肉体和精神,再也回不到从前,这趟旅途是一场火中的淬炼,这斛眼泪是灭火成钢的那瓢水。

6天,800公里,1个人的骑行,经历过无数艰难的时刻,很多次都想到是否要放弃,这趟旅行只教会了我一个道理:你所渴望的未来和现在的你之间有巨大的障碍、无数的险阻、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痛苦,但只要你不放弃,这世界上没人能逼你放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