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性救赎“圣人”的诞生

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 作者:束景南 著


第一章 人性救赎“圣人”的诞生

败落世家的浮沉

伟人都是时代的镜子。而一个时代的文化伟人又是一个时代的文化主脑和灵魂,巨人般站在时代之巅把握着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走向。他自己一生的思想活动和文化心态的发展历程,逻辑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人类文化思想的历史进程;他个人一生曲折的心路历程浓缩了整整一部民族的心态史,犹如文化“胚胎”似的供后人对他那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模式的历史形成作“发生学”的研究,把他有限个体的一生当作一个时代的文化心态的展开来解剖。从唐末五代到宋代,是一个儒学式微、动荡不宁的乱世,也是一个人性堕落、道德沦丧的衰世。内忧外患交织,积贫积弱却又人欲横流,士子们经受了漫长的信仰断裂、心理失范的迷惘和痛苦,早就企盼着和呼唤着人性救赎的文化伟人的出现,重铸业已失掉精神维系力与亲和力的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结构。可是救世的文化伟人偏又何其姗姗来迟,必得经历了一番中原沦陷、山河分裂、国破家亡的血与火的催生,终于有一个理学大师以救赎人性的“圣人”面目应运降生在古老浑莽的武夷山大地。

昂首云天的武夷山,像一尊南国雄狮,高踞在广袤的北闽大地,不知沉默了几千万年。它从崇安县西南的白塔山隐隐发脉,飞度笔架山迤逦而来,当它横越过峰棠岭后,便如一匹不受控勒的烈马回旋腾嘶,来回跳挪,踢腾出方圆绵亘百余里的群山万谷,三十六峰丹山碧水,三十七岩翠屏玉岫,烟霞吞吐,云雾出没,磊磊落落,怪怪奇奇。那从三堡山涓涓发源的九曲溪,从马月岩间泻出,直迎着武夷山敞开的怀抱奔涌而来,盘旋曲折为九曲,萦回如带,曲折东行。当它冲出了山前渡,先同奔腾的崇溪相合,然后同邵武溪、太史溪汇成一股巨流,最后又同北上的尤溪相遇,汇为波澜壮阔的闽江,从闽北大地褐色的胸膛上滔滔流过。刚遭战乱洗劫的尤溪县,像一颗蒙尘发黄的暗珠遗落在尤溪西岸。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正是重九刚过的时节,破败冷落的山城,只有篱边不知国破之恨的菊花伴着颓败老屋下的淡淡桂香,还在瑟瑟西风中开放。就在这一天午时,尤溪县城北青印溪南山下(后来称毓秀峰),一个外籍失职官员寓居的郑氏馆舍里,传出了一个瘦弱婴儿降生人世的呱呱哭声,仿佛应和着尤溪水低沉的呜咽。寓主朱松,字乔年,祖籍婺源,因生性卞急,自号韦斋。后来阴阳风水先生和谶纬家们为这个婴儿的降世附会虚构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神奇验兆,说绍圣四年朱松出世时,婺源南街朱氏故宅的古井忽然白气如云,经久不散;如今他这个三子在尤溪出生前三天,远在千里之外的这口古井又忽然紫气如虹,似乎预告着“紫阳先生”的谪落人寰。更奇的是他一生下来脸上右眼角旁有七颗黑痣,排列成北斗七星的样子,仿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来要成为理学泰斗,封建社会的第二“圣人”,正像封建社会的第一“圣人”孔子也是一生下来就身上长有奇异的黑子,近看像昴星,远看似斗星一样。(1)笃信地理术数的朱松曾先请过一名山人选择风水宝地,问起将来富贵,山人回答他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尧山堂外记》卷六《朱熹》)但是朱松做梦也没有想到孔夫子一样显赫的圣人前程,竟是落在这个在忧患余生中出世的不起眼的第三子头上。尤溪古称沋溪,《文选》烂熟于胸的朱松一下子想到了枚乘《七发》的“沋沋湲湲,蒲伏连延”,给他出生于沋溪河畔的季子取小名为沋郎,小字季延,以排行又叫五十二郎。后来人们一直以为他小名沈郎,实际是字误传讹。(2)郑氏馆舍的馆主郑安道,号义斋,熙宁六年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斋馆舍是他在尤溪的南溪别墅。宣和五年朱松任尤溪尉时,郑安道之子郑德与任尤溪宰,两人结为知交。宣和七年朱松县尉任满离去,两人在闽县九仙山一别七年,郑德与再官龙岩,而朱松因为仕途蹭蹬失意,生计日困,萌生了倦游归隐之念,郑德与一再敦促他赴铨,朱松才在建炎三年十二月打起精神又往建州权职。建炎四年五月,他避叛兵乱携全家来尤溪寓居在郑氏馆舍中,这默默无闻的寓所便成了一代“圣人”的诞生地。(3)

在郑氏馆舍中,沋郎伴随着金人南侵的鼙鼓、叛兵骚扰的火光和农民起义的呼啸声降生人世。从靖康元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以来,小朝廷在逃跑和挨打中苟延残喘,建炎元年金兵分三路大举南下,赵构逃往扬州;二年逃到杭州;三年七月,金兵再分四路南侵,势如破竹,赵构仓皇逃往明州。拨离速所部金军在这年十月末用小船和木筏渡江穷追孟太后一行,一连攻占江西洪州、吉州、抚州、筠州,前锋直达万安。十二月有一支金兵从江西突入福建邵武,烧杀抢掠。这时赋闲五年的朱松刚在建州权职,慌忙弃官携全家避往政和县,躲居在垄寺。到了建炎四年夏间,金兵各路遭到宋军民的奋力抵抗,开始北退。五月初浙中龚仪的叛兵又乘机烧掠打劫,直下龙泉,破隘入闽。朱松又仓促买舟沿松溪南下,避到尤溪县,将家小安顿在郑氏馆舍,自己作为失职官员单车往福州去见福建安抚使程迈。龚仪叛兵很快破松溪,下建州,急攻南剑。朱松连忙在六月十四日赶回尤溪,他的两个兄弟朱槔、朱柽已携他的家小逃往深山。直到龚仪叛兵在延平被官军击破,朱松才在七月间携家重返郑氏馆舍。但八月间瓯宁范汝为又率众起义,出没纵横于建宁、南剑一带。福建一路本是民贫地狭人稠,官府苛敛、金兵掳掠之外,还有多如牛毛的兵叛军乱,苗傅、刘正彦在政变失败后窜入了福建,王兵变、建州军乱、龚仪兵叛迭起,官军的围剿只造成“料需百出,粮食乏绝”、“斗米千钱”,吏部侍郎廖刚惊呼闽中已是“食日益阙,兵日益众,盗日益多,民日益困”(《高峰文集》卷一诸札)。建炎四年先有建州崇先率众起事,接着一支以私盐贩为首的武装力量推举范汝为起义,聚众数千。邵武光泽县有刘时举起义,拥众万人,南剑顺昌县有余胜起义,聚兵数千。朝廷采取了廖刚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派谢响、陆棠、施逵打入义军引诱招安,一面从会稽派重兵进山围剿。但九月统制官李捧轻进深入险阻,遭到范汝为义军的沉重打击,丧师数千,震惊了建宁南剑一带的豪门望族和仕宦人家。李纲在《瓯粤铭》中提到这次官兵出师的惨败说:“建炎四年秋,瓯贼范汝为啸聚回原,统制官李捧帅轻进而没。朝廷遣官招抚,乃请留屯万人,贼势益张,陵轹郡县,莫敢谁何。”几乎就在李捧轻进惨败、朱松举家陷入惊惧不安之中的同时,小五娘祝氏产下了沋郎。朱松立即去信给远在一样动荡不宁的故里婺源的老丈祝确,详告了他的外孙沋郎出世的情况:

小五娘九月十五日午时娩娠,生男子,幸皆安乐。自去年十二月初在建州权职官,闻有虏骑自江西入邵武者,遂弃所摄,携家上政和,寓垄寺。五月初间,龚仪叛兵烧处州,入龙泉,买舟仓皇携家下南剑,入尤溪,而某自以单车下福唐见程帅。在福唐闻贼兵破松溪隘,骎骎东下,已入建州,攻南剑甚急,又匆匆自间道还尤溪。六月十四日早到县,而贼兵已在十数里外矣。幸二舍弟已搬家深遁,是日即刻与县官同走至家间所遁处……七月间方还县,而瓯宁土寇范汝为者,出没建剑之间,其众数千,官军遇之辄溃,诸司不免请官招安,已还状,收犒设将,散其众。无何,大兵自会稽来,必欲进讨,昨日方报,大兵冒昧入贼巢,丧失数千人(按:指李捧丧师),贼势又震。大略自今夏以来,未尝有一枕之安。……

(《朱文公文集·续集》卷八《韦斋与祝公书跋》。以下简称《文集》与《续集》)

朱松对这个在国难家艰、流离困顿中新添的小儿子并不抱有指望。按照当时风俗,九月十七日举行三朝洗儿会,亲朋登门庆贺,对月吃汤饼,沋郎放在四周绕着洗儿果彩钱的香汤盆中沐浴,盆中漂着果子、彩钱、葱蒜。围观的亲友争着把钱撒在汤水里,称为“添盆”,生子心切的妇女们抢着盆汤中直立的枣子吃,希望早生贵子。义斋郑安道为朱松作了两首庆贺得子诗:“今宵汤饼会,满座桂香来。圆月飞金镜,流霞泛玉杯。渥洼无异种,丹穴岂凡胎。载路声闻彻,祥光烛上台。  瑞气蔼南山,弧悬别墅间。此时歌降岳,他日见探环。席敞篱花艳,尊浮竹叶斑。老父歌既醉,拄杖月中还。”(《南溪书院志》卷四《朱乔年尉公举男往贺留赋二诗为赠》)忧喜交集的朱松却吟出了黯然神伤的洗儿诗:

洗儿二首

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
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
举子三朝寿一壶,百年歌好笑掀须。
厌兵已识天公意,不忍回头更指渠。

(《韦斋集》卷六)

朱松世代业儒,他从小苦读经书,自以为胸藏经邦治国之道,如今才悟出不过是些无用的屠龙之技。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年岁,他仅指望沋郎做一名助国家征戍的壮丁而已;但想到金国如日丽中天,宋朝存亡若线,让沋郎弃儒从军,舍文就武,一种厌战情绪又使他不忍回头多看沋郎一眼。在对沋郎命运的这种带有抗金爱国隐痛的思虑中,显示着这个婺源朱氏、祝氏两大著姓结合而成的家庭的中衰败落。

朱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望族大姓,但到朱松父朱森时已经家道式微,儒业废坠。朱森、朱松出自吴郡朱氏一支,吴郡朱氏以上,朱族的世系和迁徙荒远难稽,后来的朱氏宗谱、族牒和家传把朱氏一直上推到先秦的邾国和远古的陆终、高辛帝,多是不足为信史的夤缘附会。(4)朱松、朱熹虽也未脱好标榜名族的俗气,但他们在正式表明祖籍时都只慎重称“吴郡朱氏”。(5)“吴郡朱氏”,是指后汉灵帝时由青州过江的一支朱氏。(6)青州朱氏过江分为两支:一支徙居姑苏,一支徙居丹阳。汉司隶校尉、青州刺史朱寓避难来居的丹阳(当涂),在后汉属吴郡,朱熹好自称“丹阳朱熹”,可见他的吴郡朱氏远祖应是徙居丹阳的一支。朱寓的后裔朱良约在汉献帝时迁居平陵(溧阳)(《咸丰朱氏通谱》卷一《源流考》),所以朱熹又自称“平陵朱熹”。到三国东吴时,丹阳朱氏和姑苏朱氏繁衍旁郡,朱氏已成为东南四大著姓之一,朱熹第十五世孙朱次琦说:“自是以来,族姓冠东南,遂为天下右姓,即所谓东南四吴姓:朱张顾陆为大是也。”(《同治南海九江朱氏家谱》卷一《源流》)丹阳朱氏和姑苏朱氏迁居旁午交错,支派分界已不可辨,“丹阳之子孙,久则藩衍,散居旁郡姑苏,即吴古国”(《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吴郡朱氏也就成了两派的通称,同属朱姓“吴姓”,因为东吴建都建业,故在吴郡朱氏南北迁徙生息中,平陵一支又有徙往金陵的,朱弁与朱松都明白称自己一脉的朱氏始祖在金陵,朱熹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提到这一事实说:“按奉使公《聘游集》自云:‘系出金陵,盖唐孝友先生之后。’考之《唐书》,孝友先生讳仁轨,自为丹阳朱氏,而居亳州永城,以孝义世被旌赏,一门阀阅相望,而非吴郡之族。奉使公作先吏部诗又云:‘迢迢建业水,高台下凤凰。鼻祖有故庐,于今草树荒。’不知何所指也。”政和八年秋朱松授政和县尉南归时,奉使公朱弁作了一首诗送他:

别百一侄寄念二兄

昔我别汝父,见汝立扶床。汝今已婚宦,我须宜俱苍。
向来青云器,不佩紫罗囊。竹林我未孤,玉树汝非常。
青衫初一尉,远在子真乡。念将东南归,拜我溱洧傍。
上能论道义,次尤及文章。自惭老仍僻,何以相激昂。
日暮嵩云飞,秋高塞鸿翔。了知还家梦,先汝渡江航。
迢迢建业水,高台下凤凰。鼻祖有故庐,勿令草树荒。
我欲种松菊,继此百年芳。汝归约吾兄,晚岁同耕桑。
请策葛陂龙,来寻金华羊。

(《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一上)

百一侄即朱松,念二兄即朱森。朱弁的叙述是现存最早的提到朱熹金陵始祖的明确记载,他到过金陵,那里有朱氏先祖的故居,就在前临城墉、后瞰秦淮的凤凰台下,他根据自己所知没有再往上作谬远无稽的附会。朱熹对这一事实已茫然不明,但也没有怀疑否定,后来的婺源朱氏裔孙在谱牒中为要攀缘“吴中首姓”朱子奢以自重,金陵“鼻祖”和有关的这段朱族变迁从此湮没无闻。根据朱弁的记叙,唐以前金陵朱氏应有一脉徙居到亳城。唐代后期,亳城朱氏又分出一脉迁居偃师,到朱涔时重又徙回吴郡,《绍兴城南朱氏谱》中记载:“绍兴朱氏大半为唐僖宗朝殿中丞朱涔后。始居偃师。涔父名守滔。至涔避居吴郡。”可见《乾隆重修紫阳朱氏宗谱》上由《唐书》附会来的广为流行的说法是不可信的:“朱子奢为唐弘文馆学士,家住苏州洗马桥……贞观十三年敕赐‘吴中首姓’,爵秩序。……子奢时,朱氏在吴为著姓。婺源朱氏各派皆是吴郡子奢之后。”(《原姓论》)婺源朱氏各派应是金陵“鼻祖”——朱孝友——朱涔——朱古僚之后,同姑苏朱子奢无关。(7)到唐末,朱师古迁居到了新安,朱然在《朱氏源流考》中大致考明了新安朱氏的源流:

……介之子禹一。禹一之子师古,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因黄巢作乱,乃奉祖父之命自金陵避歙之黄墩焉。其长子古训,名珉,为南唐幕下将,又徙金陵;次子古僚,名瓌,因陶雅公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为制置,茶院遂家长田;三子古祝,名璋,居婺香田;四子古佑,名,马军总管,住休阳步卜基鬲山,新安朱氏自此始。

(《铅山石岩朱氏宗谱》)

朱古僚又名朱瓌,字舜臣,被奉为婺源朱氏的始祖,朱熹是朱瓌的九世孙。罗願在《新安志》中记录了几则关于朱瓌的古县记资料,拨开了唐宋以来笼罩在朱瓌身上的种种误说的迷雾:

中和二年,弦高镇将汪武率百姓于滩立营,决遣镇事。天复元年,就立婺源都镇。天祐三年,武死,以朱瓌为新县制置,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四县,改旧县为清化镇。

(卷五《婺源沿革》)

其营寨之制,天祐中,刺史陶雅遣朱瓌为县制置,时有冲山营左右威武两指挥,见于古县记。

(《镇寨》)

汪武者,乾符中仕州,为游奕使……始,武以私财买民地,置县城邑,以其税入己户左右。战守凡数岁,迁县入焉。因以制置二十余年,使其人不为外寇侵扰。雅为歙州刺史,暴增民赋,武不为屈,以故迄武之世,县人赖之。天祐三年二月,武死,雅使衙内指挥朱瓌代之,因制置巡辖四县。后刘津为都制置使。

(《贤宰》)

原来朱瓌生于广明元年。广明二年,他的父亲朱师古避黄巢战乱,携朱瓌由金陵迁居歙县黄墩。景福元年陶雅来任歙州刺史,任命朱瓌为州衙前指挥。天祐三年,陶雅除朱瓌婺源县制置,巡辖婺源、浮梁、德兴、祁门四县,朱瓌便迁居到婺源弦高镇(县治)。天祐十年陶雅死后,朱瓌又避乱移居到婺源万安乡松岩里茶院,故后来朱氏后裔称他为“茶院府君”,朱熹也自称祖籍婺源万安乡松岩里。他后来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后序》中说:“熹闻之先君子太史吏部府君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旧谱云长春乡呈坎人。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用鱼鳖。旧谱云有讳介者,世数不可考矣。又按奉使公《聘游集》自云:‘系出金陵,盖唐孝友先生之后……’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令兵三千戍之,是为制置。茶院府君卒,葬连同,子孙因家焉。”

关于最初四世婺源朱氏情况的最早记载,是嘉祐五年朱古僚五世孙朱振为父朱惟甫诗集所作的序:

唐人陶雅为歙州,初克婺川。天祐中,吾祖以雅之命主婺川输赋,总卒三千人戍之,邑屋赖以安,因家焉,是为婺川吴郡朱氏之始祖。盖初来于歙之黄墩,今歙民有朱氏,秋祭或用鱼鳖者,皆族也。家婺源者,赀产甚富。有三子,事南唐,补承旨常侍之号,其后多有散居他郡者。家父歙溪府君,即其曾孙也,继其居,第二百年不徙。府君有从兄,少孤力学,有时名。咸平中,以乡荐试南宫不利,还家隐于卜肆,不求闻达。天圣中老死,无嗣,府君为治后事。歙溪府君少倜傥,事继母甚谨。尝从兄学诗,知其大要。大中祥符甲寅岁,宫赞杜公为婺源使,居吏籍二十年,明于法律,而乡里无怨言。景祐甲戌辞吏事,归治生业,虽烦剧中,赋诗自如也。

(《韦斋集》卷十《录曾祖父作诗后序》,参见《新安月潭朱氏族谱》)

朱古僚虽资产殷富,但以后五世从事儒业,由中等官僚渐沦到小地主的境地。四世朱甫、五世朱振、六世朱恂均不入仕。到了第七世朱森,朱熹的祖父,已经家业一蹶不振。朱森字良材,是一个只读经书、不问生计的酸腐士子,一生潦倒不得志,自己未能仕宦通显,却呜咽流涕地训诫后辈子弟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后当有显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生之业。”晚年更沉溺在佛典道书中寻求慰藉和解脱,朱松在《行状》中描述这个迂阔的穷学究说:“家人生产未尝挂齿。子松游乡校,时时少得失,无所欣戚。家既素单,久而益急,或劝事生业,曰:‘外物浮云尔,无庸有为也。使子贤,虽不荣,于我足;不然,适重为后日骄纵之资尔。’晚读内典,深解义谛,时时为歌诗,恍然有超世之志……”(《韦斋集》卷十)朱松实际只能算是破落读书人出身。绍圣四年他出生在婺源县万年乡松岩里时,朱家大族已经跌落到小地主的边缘,后来他频频向名公巨卿赠诗投谒,一再诉说家境的清寒:“家素贫,俯仰水菽之养,朝不谋夕。”(《韦斋集》卷九《上胡察院书》)“某江南鄙夫也,家无伏腊之给,而有俯仰之养。”(《韦斋集》卷九《上李参政书》)“余以贫随牒四方,仆遬众人之后,厄穷卑辱,无所不尝。”(《韦斋集》卷十《清轩记》)有一次他向一名赵姓漕使投诗上书,哀叹自己所以操觚学场屋之文的原因说:“某少贱贫,进不能操十百之金贸易取赀,以长雄一乡;退不能求百亩之田于长山大谷之中,躬耕以为养。反顾其家,四壁萧然,沟壑之忧,近在朝夕,途穷势迫,计无所出,乃始挟书操笔,学为世俗所谓举子场屋之文者。”(《韦斋集》卷九《上赵漕书》)这里活画出了朱森、朱松父子在小地主与自耕农之间上下浮沉的困境。政和八年朱松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建州政和县尉,他靠了把婺源故家仅有的百亩田作抵押得到的资财,一家八口才得以渡关越岭,入闽侨寓(虞集《复田记》)。中举入仕使他保住了小官僚的地位,但很快丁外艰离任。服除后,他在闽中和京师之间旅食,只在宣和五年到七年当了一任尤溪县尉,又长久待次在家。到沋郎出生时,他依旧还是一个流落失职的穷官员。后来在朱熹强烈的士大夫思想意识头脑中也较多容纳了一部分自耕农的要求和愿望,就是同他这种破落读书之家的出身有密切关系。

沋郎的母家祝氏,也是同朱氏世代联姻的新安名门望族,但也同朱氏一样由煊赫走向了衰微。朱熹晚年在《外大父祝公遗事》中还伤感地回忆起祝氏富豪荣贵的往昔。绍定六年同祝氏后裔联姻的吕午(伯可)在《跋祝公遗事后》中也以“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喟之笔对祝氏的源流和兴衰作了记述:

祝氏世居江陵,自承俊迁于歙。曰仁质,号半州,其子也。孙象器,改名用之,登儒科,为太学博士。六世有名筠,预乡荐,学富而文赡。弟真,为郡学宾。至和甫,七世矣……始太博有弟景先,即黄太史所赞其画像者,生男女十有四人。其第四女,实为黟邑枢密汪公勃之夫人。又第三子硂之女,复归枢密子提刑公作砺,而侍御公义和、寺丞公义荣、给事公义端,皆其所生也。第二子确之女,适韦斋吏部朱公松,是为文公之母。故乡人相传祝氏女位最高。……

(《事文类聚》卷十,参见《新安名族志》)

祝确祖父祝仁质巨富一方,拥有新安一郡产业的一半而号“半州”,但是方腊起义焚荡了祝氏半州的家业,祝确更在同媚事权贵的小人打的一场官司中倾家荡产。沋郎的母亲祝氏,祝确的独养女,称为五娘,《左史家传》上有记载说:“公(吕午)夫人之家,祝二居士景先者,生男女十四人。枢密汪公勃之内,曰大五姑,是生作砺,子行第一从也。作砺之内,曰五十五姑,是生义端、义荣、义和;吏部朱公松之内,曰五姑,是生文公,皆孙行第二从也。”(吕午《左史谏草》)五娘生于元符三年,十八岁时嫁给了朱松这个穷太学生。不久祝确家道中落,新安祝氏大族星散。朱松的曾祖、祖父都娶新安另一名门望族汪氏之女,范成大在《书新安事》中提到新安汪姓的势力说:“汪姓鼻祖,名华,隋末据歙、宣、杭、睦、婺、饶之地以归唐,今庙封显灵英济王。又俗传黄巢以汪、王同臭味,下令毋犯汪氏,歙人争冒姓汪。俚云:‘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百姓油糍鬼,官人豆腐王。’讥俗陋也。”(《范成大佚著辑存》)五娘的四姑母还嫁给了后来显贵的枢密汪勃。但是骨气兀傲的朱松不肯向这位谄事秦桧和大反道学的汪勃乞哀求助。入闽以后,朱松宁可携老拖幼在建州、南剑和福州一带过着四处寄食寓居的穷困生活,直到又生下第三子沋郎。

生在衰世衰族的沋郎,从降临人世第一天起也就开始了颠沛困顿的童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