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笔尖的温度——读王锦慧作品有感
刘汉俊
王锦慧是我的同事。她参加工作40多年,在中宣部《党建》杂志工作近20年。我在来《党建》杂志社工作之前,读过她的多篇作品,几乎每一篇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人说,王锦慧的文笔很美,字里行间韵味绵长。我认为这个评价也对,但不十分准确,其文字当然是美的,而用情之深是她的文字真正打动人的原因。读她的作品,能感觉到其文字的热度、力度,感受到一种情感的真诚、情怀的炽热。所以说,王锦慧的作品是有温度的。
这种温度来自哪里?2011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一份材料上批示:“王锦慧同志二十年来爱岗敬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信念,热心为群众服务,值得大家学习。”可谓对王锦慧其人其文的评价准确、中肯,富有高度。我想,心系群众、感知生活的火热,这正是王锦慧的文字富有温度的原因。
这些年,王锦慧翻山越岭走泥泞,到偏远的湖北竹山县罗家坡走村串户,用心倾听和记录那些经翻译才能听懂的农民语言;她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走进西藏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藏家,记录下翻身农奴的新生活:她乘汽车、坐轮渡,一路奔波走在重灾区安徽省颍上县唐垛湖地区,采访蓄洪区舍小家、为大家的农民兄弟……2010年年底,她到安徽省定远县藕塘镇小潘村采访道德模范、上海知青沈锡美嫁给村里聋哑人郑德聪几十年不离不弃的感人事迹,发现村里很贫困,就向我建议发动杂志社全体同志给村里捐款捐物,还建议我们帮村里修了一条路,村民们将这条路命名为“党建路”。她负责“群众来信”栏目的编辑工作,得知四川绵阳三台县一处河段由于没有护栏几十年来淹死了上百人,她几番协调当地政府为村民出行改道,建起了河边护栏,老百姓寄来了写满密密麻麻签名的感谢信;她发现湖南永州市祁阳县南河岭铁路段因为没有修建涵洞和高架桥,已发生过几十起交通事故,就协调敦促有关部门修建了两处涵洞,解决了当地村民出行安全问题。她采写了《“大衣哥”朱之文的故事》,把这位山东菏泽农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呈现在读者和网民面前,形成了社会舆论亮点,朱之文对“王大姐”也是招之即来,四次到杂志社作客,201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朱之文一曲《我要回家》,感动了亿万观众;她一连几次跑河北唐山潘家峪村,促成了这个村成为经中直工委和中宣部机关党委批准的《党建》杂志社群众工作联系点;她几次到现场采访在北京清洗高楼外墙的“蜘蛛人”,写出了《我为北京洗把脸》,这些手脚粗糙、憨厚自卑的农民工兄弟成了她办公室的客人……
其实,除了写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人、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王锦慧还采写了许多文化大家,诸如冯骥才、魏明伦、孙犁……都是从普通人的视角来解读文化。
可以说,在《党建》杂志社这个做群众工作有着很好传统的单位,王锦慧是离基层最近、贴群众最紧、与百姓最亲的人,她的群众感情、百姓情怀体现了党的宣传工作者和中央机关干部应有的群众观念和为民本质。
王锦慧为人朴实、诚恳,正直、善良,谦和、低调。我到《党建》杂志社任职后,每年社里评中宣部机关的先进个人,她总是以最高票当选,我想,这应该是大家对她的公认,但她每每找我,要求把先进名额让给其他同志。去年底,社里专门为她举行了一个事迹座谈会和作品研讨会,每一位与会者都发了言,这些发言又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对她的为人、为文可谓有口皆碑。她不事张扬、不热衷应酬,总是单位里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人;推开她的门,总能见到她背门端坐在电脑前,心神笃定、静心写作。她的行文总有一种静气,一种淡定,一种从容不迫、惜墨如金,一种意想不到的表述线头。她表现人物时,总是笔尖含情,用心发力,发掘最闪光的元素,精心挑剔出来,精心包裹出来,捧给读者看。所以,她的人物总能让人看到一种唯真、唯善、唯美,一种信仰的崇高、道德的力量、思想的光芒。这是一种基本功,是文字的修炼,更是一种情怀的锤炼和品格的养成。
文字的力量在于它的无声而制人,品格的力量在于它的无言而服人。王锦慧的文字是用脚写出来的,用心写出来的,用情写出来的,所以才热烫烫、沉甸甸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正在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好评,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成为新闻的主体,也让我们走近了勤劳而朴实的群众、走进了火热而生动的社会实践。正像云山同志所说,“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精神父母,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 “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宣传战线、新闻单位最有条件直接感受基层、感受社会,是做群众工作的窗口和平台,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颗真诚的心,一颗敏锐地感知社会冷热的心,一颗带着热度、能温暖社会的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贴近群众百姓;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否则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目标、没有力量、找不准定位。从王锦慧的作品中,我们至少能读懂这些道理。
龙年中央电视台春晚上,“大衣哥”朱之文面对亿万观众说:“我要做一个地种得最好、歌也唱得最好的农民。”这句话很经典,充分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再一次让我们掂量出了王锦慧之所以倾心宣传朱之文的价值。套用朱之文的话来说,王锦慧至少是《党建》杂志社里,写普通百姓写得最好的记者。
2012年龙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