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09年下半年,我写了一本散文、诗歌小册子,名为《曲径偶拾》,自行印刷了100本,这是我写给自己以及家人和身边亲朋好友看的。
我是一个理工科知识分子,曾编写和出版了一些科技教材和书籍,有些书还一时成为业内畅销书。至于“文艺”写作,一是工作不允许,二是兴趣不大,所以,直到我退休多年以后,《曲径偶拾》才成了我人生中第一本“文艺作品”。就是这本“非法出版物”,却引起了读者的感动和青睐,也引起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工作人员的兴趣,并把它收藏了。
《曲径偶拾》的内容怀旧居多,主要是回忆早年的人和事,如自己的父母、长辈,乡村中小学老师,自己难忘的经历等。我想,如果写回忆录的话,则可以满满地写一大本,如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青年时期的踌躇满志,中年时期的风风雨雨,老年初期的夕阳余晖等。但是,我不是名人,写回忆录纯粹是在浪费纸张。当我进入老年的后期,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稳定,使我从未感到过有如此的宁静和幸福,我好像在桃花源中闲庭信步。于是,潜伏在我脑际中的“文艺细胞”就蠢蠢欲动起来了,我好像要抒发自己的感受、感悟以及看到、听到的美与丑,等等,迫不及待地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家庭,甚至于我,有时也嘲笑自己有什么资格来关心“桃园”外的事情!有时,我又一本正经地安慰自己:这是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清华园本来就是一个皇家花园,春天一到,山上的桃花、李花就盛开了,水木清华的槛外山光,引来了不少游人观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径也)。虽然桃李不招不摇,但其朴素华实,吸引人们前往,于是在树下自然地踏出了一条小路。清华的桃李已满天下,这个桃李园的华实真是壮哉、伟哉。我在这个桃李园中生活60个年头了,现在还继续在此逍遥漫步,当然会有所收获,偶然会“拾到”一些东西,故我把这本文集称为《桃蹊偶拾》。这样,也就把这本书和《曲径偶拾》结成了姊妹篇。
但是,这本书有没有社会价值?出与不出的纠结占据我很长时间。我也征求过编辑和友人的意见,肯定的有之,不表态的有之,家里人有时还会给我泼冷水,甚至反对。所以,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有80多年生活历程的老人。我经历了许多次社会大变动,在回忆数次大变动的时空里,我记下了一些东西。虽然,我是一个小人物,我所记的时空是短暂的,也是零散的、片面的,而且也不一定确切。但是,它却反映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真实思想和如实记录。所以,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民间历史的参考和存档价值。
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在这些大变动时空中平安工作和生活这么多年,也必然有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和生存哲学。而这些为人处世之道和生存哲学,有些正是我们民族的风气和传统的反映。我想,一个民族的国风、家风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灵魂中的,也许在我的灵魂中就不知不觉地传承了我们民族的国风、家风。于是,很自然地将这些传统流露在我的作品中。所以,它对后世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这是一本“类文艺”作品,其中,包含了肤浅的科学、文学、艺术以至哲学的东西,是一个“大杂烩”。或许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得到一些知识和思考,还可以获得一些文学享受,得到身心的愉悦。也就是说,它具有一定的欣赏意味。
经过如上苦苦思虑,我反复阅读了自己的文章,认为确实有些如上所述的意味。于是,我决定开始整理书稿,大胆申请出版。
不可否认,由于我是一个理工科出身的知识分子,社会科学的底子很薄。特别在文学方面,我还如小学生那样,处在学习阶段。所以,我也就没有资本计较读者们是如何批评了。反之,我倒诚心诚意地欢迎读者指导、教正。
全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是散文;第二篇是随笔;第三篇是诗词(包括对联)。其下再按照文章的主题分为若干章。这种分法,不可能是绝对的。随笔也好,散文、诗词也好,都有可能含有情感、记忆和评论。所以,应从全书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出版此书的动机和目的。
最后,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感谢高晓蔚老师的精心编校,感谢为本书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员。
侯炳辉
2016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