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书生才子的故事
王维作画
王维非常喜欢作诗画画,他在这方面也很有成就。但是王维生性刚正,不肯依附权贵,更不肯把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他做官不久,就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被贬职后离开京城长安。满腹才华的王维到终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维隐居以后,终日饮酒赋诗,种花绘画,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的酒量越来越大,往往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画,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习惯,无酒不作画。
当地的太守,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听说王维隐居在山中,也想让王维画幅画,挂在客厅,卖弄一下风雅。他派师爷几次去请王维。王维讨厌这种人,每次都闭门不见。
后来师爷听说王维有酒后作画的习惯,便给太守出了个主意,太守听后不住地点头。
过了几日,山下张员外派人给王维送来一张大红请帖,请他前去赴宴。自从王维来到终南山,常常和张员外在一起谈古论今,二人也算有几分交情,所以他接到请帖,就下山了。
王维来到张员外家门口,见张员外陪着太守和师爷一起出来迎接他,不由得一愣,有点不痛快,但既然来了,也只好将就着喝起酒来。
王维有几分醉意,脑海里便闪出一幅幅画图,他急得直搓双手。张员外知道他这个习惯,便把他让到客室里“休息”。
王维见案上镇纸下压着宣纸,案头放着磨好的几大碗墨汁,便兴冲冲地抓过大笔就要画。常言说,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正当他要挥笔作画时,猛然想到太守求他作画的事,心想,莫非今天是骗我给太守画画吗?想到这里,他又放下了笔,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见室内白墙如粉,洁净照人,决定把画画在墙上,这样谁也拿不走了。可是在墙上作画,笔又显得太小,他便从脚上脱下一只布鞋,蘸饱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他画完后,也没向张员外告别,就匆匆忙忙走了。
太守和师爷进屋一看,只见墙上横一道竖一道,也不知都画些什么。太守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张员外说:“大人不要生气,请将蜡烛熄灭,看看究竟怎样。”
蜡烛熄灭后,室内一片朦胧,墙上一弯新月,发出柔和的光,画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条小溪,小溪边有一架葡萄,那葡萄枝条左缠右绕,杂而不乱,那一串串又肥又大的水灵灵的葡萄,馋得人直想流口水。真是一幅好画啊!太守和师爷十分高兴,心想一桌宴席就换来一幅名画,实在太便宜了。原来,他们以为王维是把宣纸挂在墙上画的。当他们用手去揭时,才知道这画是直接画在粉墙上。太守和师爷一下子气得满脸通红,气愤地离开了张员外家。
“推敲”的由来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年轻时,曾在洛阳出家,法名“无本”。贾岛取得如此成就,与他在洛阳当和尚的一段生活,是分不开的。
贾岛当和尚时,并不在佛门修行上用功,一个心眼扑在作诗习文上。每天,他有空就离开寺院,跑到山脚下游山逛景。在寺院通往邙山的路上,有一棵大柳树,树下有个光滑的石礅子,他每次路过这里,都要坐下来休息一会儿。
有一天,贾岛又跑到这里歇息。因为他喝了不少酒,刚坐下来便诗兴大发,乘着酒兴又作起诗来。他边想边吟,吟着吟着便情不自禁地高声喊叫起来,一下子招来了好多过路百姓看热闹,不少人还把他当成了疯和尚。这个场面正好被县官碰上了,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把贾岛抓了起来,关进了县衙门的院子里。日头落山了,县官还不来发落他,贾岛实在受不住啦,便朝着大堂高声吟了两句诗:“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那县官一听,吃了一惊,这个疯和尚的诗还真有点味道呢!便过来问他午后闹事的情形,贾岛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县官也没气儿了,就决定放他回寺院。但是,县官命令他今后再不许出寺院。
贾岛因为作诗被抓的事,被人们传来传去,很快传到了韩愈耳朵里。当时,韩愈是个很有名气的大诗人,还当着“京兆尹”的大官,很爱惜人才,他亲自找到贾岛,劝他还俗攻读诗文,以便将来求个功名。
贾岛还俗以后,更加发愤读书,刻苦习文,不久就写了大量诗文。
有一次,他背了个小包袱,骑着一头小毛驴,从洛阳出发,要去京城长安赶考了。他一边走,一边吟诗,手舞足蹈,浑然不觉。快到长安时,吟出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诗: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当他吟到“僧推月下门”这句时,忽然觉得不够恰当,又换成“僧敲月下门”。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他拿不定主意了,于是眯缝着眼睛,口中不住地吟起“僧推”、“僧敲”来。他一边琢磨,一边用手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路上行人很多,看着他那呆呆的样子,都捂着嘴暗暗发笑,不过,他已经对诗句入迷了,别人不管怎样讥笑,他也全然不知道。
正在这时,京兆尹韩愈带着仪仗随从,正好迎面走来。大官出巡,过往百姓都得退避三舍。大家见这情景,“哗”的一声,都回避让路了,空荡荡的大路上,惟独剩了一个贾岛,快要和韩愈的仪仗队相遇了,他还没有发觉呢!那些差役们恼火了,气势汹汹地把贾岛拉下驴来,捆了个“结结实实”,架到韩愈面前治罪。
韩愈一看,犯人原来是贾岛,便马上亲自给他松了绑,很客气他说:“委屈你了,老朋友!”
贾岛对捆绑的委屈毫不在乎,忙把他吟诗的苦衷告诉韩愈,请求指教。韩愈沉思了一阵,然后笑着说:“你当过和尚还不知道这个理儿?天一落黑,寺院就闩上门了。夜晚推寺院的门,能推开吗?我看还是用‘敲’字好吧!”
贾岛觉得韩愈的分析很有道理,对他十分佩服。从那以后,“僧推月下门”就改成了“僧敲月下门”,我们现在用的“推敲”一词,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精通诗词,名噪一时,曾在朝中为官,因不畏权贵,被贬到滁州。事情是这样的:他有个外甥女,生得聪敏俊秀,常住在他的家中,左丞相夏舒便借故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个黑状,说他与这个外甥女有些苟且之事。皇帝大怒,便派人前去查征。这个左丞相夏舒,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把他定下罪状,贬出京城,当了一名州官。
欧阳修来到滁州以后,每想起这件冤屈之案,就忿忿不平。这天,欧阳修上衙以后,批阅完了几份公文,忽又想起他所受的打击,心中闷闷不乐,便信步走出屋外,好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散胸中的郁闷。他站在屋外的台阶上,只见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城外西南方向,琅琊山耸立天角,蔚然一片,不觉刹时间游兴大发,心中想到:早听说这琅琊山风景秀丽,名列全国二十四大名山名水之中,为何不去游玩一趟呢?想到这里,便立即招呼左右,“备马上山!”
欧阳修一路来到琅琊山下,果见山势峻峭,树木葱郁,泉流曲涧,水声淙淙,又见琅琊寺依山而立,寺院宽阔,殿宇宏伟,不禁赞叹:真是个好所在也!随即下马登山,直奔琅琊寺院。这时,早有一个和尚站在寺庙门口等候,和尚见了欧阳修,连忙施礼道:“太守到此,僧家万幸!快请山堂一坐。”欧阳修跟随老和尚走进一间禅堂,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这老和尚佛名智仙,就是琅琊寺的住持大僧。欧阳修心中喜悦,就和智仙和尚开怀叙谈起来。当谈到当地的一些世事风情时,智仙和尚向欧阳修说:“世事多曲折,处处皆一般,惟有山水之乐,最能陶人心情。太守这次虽然背负冤屈,来到山州草县,却有这山水做伴,依我看,也算是别有趣味。”欧阳修听了,不觉一楞,连忙问道:“大方丈,你怎么知道下官的心思?”智仙和尚听问,朗声大笑道:“太守向来正直,天下谁不知晓?想当年,你为了替范大人——范仲淹打抱不平,写信痛骂朝廷谏官高若纳,真是忠心赤胆,万民拥戴。以后你那篇有名的《朋党论》,文清理正,更是人人叹服。只有那些真正的朋党奸孽,才望文生畏,不得不绞尽脑汁报复你。僧家虽然身居空门,可耳目还是好好的。太守大人,你说是吗?”智仙说得句句真情,欧阳修听了感慨万千,忍不住猛地站起来,挽着智仙的手说:“知我者,智仙也。”智仙和尚也欣喜不已,一面和欧阳修继续叙谈,一面招呼禅厨设宴款待,直到午后傍晚,方才别离。
从此,欧阳修和智仙和尚成了知心好友,欧阳修更是迷恋于琅琊寺的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时,便来登山入寺,饮酒作乐,有时喝得酩酊大醉。智仙和尚为了方便欧阳修的游览,又在中途山道旁,盖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歇息、饮酒,这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醉翁亭”。有了这座亭子,欧阳修游山的次数更多了,有时干脆把公事也带到山上去办,醉翁亭就常常成了他办公的地方。
这天,欧阳修又去游山。智仙和尚听说欧阳修又上山了,便忙着准备酒宴,等候欧阳修游山之后,好再尽兴欢饮。谁知一直等到太阳落山,欧阳修还没有来。智仙和尚想:肯定是在醉翁亭喝醉了!便连忙下山,赶到醉翁亭去看看。智仙来到醉翁亭,老远就听里面一片喧闹之声,显然一场酒宴还没有结束,他急步走近亭前,抬眼看去,只见欧阳修经常办公的那张桌子上,笔墨纸砚、文件宗卷依然俱在,欧阳修却正在另一张桌子上和几个老百姓在一块喝酒猜拳。欧阳修喝得满脸通红,仿佛连那几缕稀疏的胡须都显出了红色。他一定是喝醉了!智仙不由得一步跨进门去,上前施礼道:“太守,你喝了多少酒,醉成这个样子?”又向在座那几个人说:“你们可别……”智仙的话尚未说完,只听欧阳修哈哈大笑道:“我哪里醉了!百姓之情能叫我醉,山水之美能叫我醉,酒是不能把我醉倒的。偶有醉时,那不过是因痛恨朝廷昏聩,奸臣当道,借酒浇愁,或者自装糊涂罢了。”随后又自饮了一杯,接着又说:“我曾经自说酒醉年高,朝廷中有人也盼望着我早点老死醉昏,其实,我何曾能满他们的意呢!”说罢,手拈胡须,闭目沉吟,片刻之后,竟又念出一首诗道:“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智仙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梧,嘴里哺哺念道:“原来醉翁不醉啊!”
正在这时,酒宴桌上忽有一人站了起来,这人身穿半旧长衫,看样子是个教书先生。他站起来说:“太守为官正直,性情豪放,世人少见。今听太守吟诗,鄙人也吟得一首,现念出来向太守和诸位请教。”随即念道:“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泉香鸟语还依旧,太守何人似醉翁!”念罢,众人皆拍手称好。智仙和尚格外欣喜,连忙说:“写得好!写得好!你快把它写下来,明天我把它刻在碑上,永志不忘!”欧阳修就是这样一个与民同乐,嫉俗愤世,文采飞扬的才子。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朝的一位秀才,山东淄博人。他博学多才,但相貌丑陋无比。传说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殿试文章字字珠玑,主考官很是赏识,点了他头名状元。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见蒲松龄长得丑,就对主考官大发脾气,说:
“堂堂圣朝,怎么叫丑八怪当状元?!”
主考官说:“万岁,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他相貌丑,他的文采在考生中,真可算是鹤立鸡群了。”
皇帝说:“说什么也不能让丑八怪当状元。”
蒲松龄心想,碰上这个混账皇帝,当了官有力气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张不开,没啥指望!一气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快到老家时,头一个碰到了张家大伯。大伯问道:
“考中没?”
“中啦?”
“中什么?”
“中状元。”
“中状元怎么背包袱回家?”
蒲松龄就把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番。
张大伯说:“呸!真是个昏庸的皇帝。”
走了一段路,碰到了李家大婶。大婶问道:
“考中没?”
“中啦!”
“中什么?”
“中状元。”
“中状元怎么背包袱回家?”
蒲松龄就把经过原原本本又说了一番。
李大婶说:“呸!真是个混账皇帝。”
愈近家门,熟悉的人愈多,问的人也愈多。蒲松龄碰到一个说一遍,没有一个人不骂皇帝的。“混账皇帝”、“草包皇帝”、“末代皇帝”,什么骂法都有。蒲松龄心想,黎民百姓黑白分明,都比皇帝懂道理,心里也就舒坦了些。
回家住了几天,心里又觉得非常郁闷。
有一天,有个驼背老大爷,拄着拐杖缓缓走来,问道:
“怎么啦,有哪桩事感到伤心?”
蒲松龄说了说自己的心事。
驼背老大爷说:
“我讲个故事给你解解闷,好吧?”
“好呀,请!”
驼背老大爷就说了马骏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原来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当做是美的,可以得做达官贵人;相貌好看的人,却当做是妖魔鬼怪,当做是丑的。马骏因为生得俊美,人家见了他就逃。后来马骏脸上涂了锅灰,国王马上重用了他。
蒲松龄边听边想,起先很不高兴,一听完,又想了想,说:
“老大爷,这故事不错!这样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事,世上多着哩。”
“我们这里的人,会说的多得是,你有一肚文采,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让世人去评议评议呢?”
蒲松龄双手一拍,说:
“好办法!好办法!老大爷,你说说该怎么开头?”
驼背老大爷说:
“你得先做到四个字。”
“哪四个字?”
“甜、酸、苦、辣!”
“这甜字是——”
“甜是嘴巴甜,对人要客气,称呼要温柔,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如牛毛!”
“对!这酸字是——”
“酸是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你就要流泪,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哪能让人感动?”
“对,这苦字是——”
“苦有两层意思。”
“哪两层。”
“一层是泡壶浓茶,讲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润润喉咙。浓茶不是苦的吗?”
“对!还有一层呢?”
“还有一层是,写故事要做到寒冬数九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
“对!这辣字是——”
“辣也有两方面的意思。”
“哪两方面?”
“一方面是备一份烟,爱抽烟的人,抽点烟,提提神,讲起故事来起劲。烟可不是辣的吗?”
“对!还有一方面呢?”
“还有一方面是,故事该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得罪人,辣了能醒人。”
“对对对!我这就记下了。”
这以后,蒲松龄真照着老大爷说的话去做了。他听人家聊了一辈子故事,也给人家写了一辈子故事。
最后,蒲松龄将这些故事编成一本《聊斋志异》,里面收集了许多荒诞不经的仙狐鬼怪故事,借以讽刺社会的黑暗,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施耐庵与《水浒传》
施耐庵小时候聪明伶俐,勤奋好学,翻阅了很多手抄话本。有一次,他看到了《张叔夜擒贼》的话本,写的都是梁山泊来江等一百零八人行侠仗义的故事。这本书把宋江等人行侠仗义、为民除害的行为写成了叛臣贼子。他心中愤愤不平,立志要为宋江等江湖豪客立传正名。
他觉得写作很容易,便动笔写了起来。刚一开头。便停住了笔。故事有了,人物有了,但这一百零八人的相貌、性格怎么写,一个个故事怎么连结?他苦思冥想,还是茫无头绪。于是便离家出走,到江阴游学去了。
一天,他碰见了祝塘镇大宅里的员外徐麒,两人在茶馆里从日出谈到日落,话才刚开个头。于是,施耐庵便应邀到了徐员外家。他请教了很多写作方面的问题,徐员外对答如流。他为了继续求教,便以教徐家两个公子为代价,暂住徐府。他每日里教完课程,便伏案写《江湖豪客传》。遇到难题便去请教徐员外。
施彦端在徐家庄东边的东林庵,开馆讲学。他对徐员外府里设庵感到费解,便问道:“徐兄庄院为何设庵,一副木鱼儿、木槌又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徐员外笑道:“这庵原是老母脱俗之地。老母死后,请慧能和尚拜佛念经,超度祖宗亡灵。这慧能和尚非常虔诚,博学多才,一住便是三十多年,最后,学成游说,讲经说法,被请到五台山当了主持。”施耐庵听后很是感动,便提笔写了“耐庵”两个斗大的字,贴到门楣上面。《江湖豪客传》写好之后。
施耐庵辞别徐员外,便往钱塘县走去。在钱塘地面上,他便在酒楼茶肆讲《江湖豪客传》,很快,施耐庵的名字就传开了。他在钱塘靠讲书生活,靠听书来启迪自己的创作。在结识的朋友当中,有个说书的唐老先生很有见地。他对施耐庵说:“施先生少年写书,令人敬佩,但要想书传后世,必须写好宋江等36人。这36人,你如果能找个好画家画出来,你再仔细琢磨,就能把人物写活写像。”施耐庵听后恍然大悟,上前施礼道:“请老先生再指教一二。”唐老先生笑道:“以《江湖豪客传》为名,就不如《忠义水浒传》有味啊!”施耐庵拍案叫绝。
一天晚上,他写到“宋江三打大名府”这回书时,大家都争着先看。施耐庵对大家说:“我就讲给各位听吧?”大家这才停住了争夺。他从“石秀跳楼劫法场”一直讲到“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讲得津津有味,大家听得入了神儿。当讲到“吴用兵分八路,杀进大名府”时,一个衙役便连呼:“杀得好!杀得好!”刚巧,钱塘县令路过此地,听到喊声,大吃一惊,忙问:“杀得好,哪个杀得好?”公差回道:“老爷,一个姓施的在说《忠义水浒传》。”县令笑道:“老爷我要看看!”县令不看还好,一看大怒:“宣扬盗贼,诬蔑官府,煽动谋反,这还了得!快快与我拿下,打进死牢!”
施耐庵进了牢房,便想起了徐员外的话:“我这里有书信一封,危难时可逢凶化吉。”他撕开衣角,取出信件:“施兄:可写宋江被朝廷招安,帮助官府征讨流寇。只有如此,你才能命存书存。”施耐庵伏案写起了《水浒传》续集。
县令怒斥施耐庵:“你为何写反书?”“老爷,我是以反写正,颂扬天子威镇四海。”“何以见得?”“才爷,请看这后五十回。”县令接过书稿,看了着,笑道:“写得好!写得好!……”
就这样,施耐庵被无罪释放,他的《水浒传》得以广泛流传。
米芾画月亮
古时候,有个人名叫米芾,他是一位画家,他的画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在方圆几百里内颇有名气。
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喜欢巴结人,尤其是对有权势的,大到当朝天子,小到州官县令,他连句恭维话都没有。所以他虽有一肚子的才学,也没有步入仕途。
有个人,和米芾的父亲米佐一起共过事,一直闲居在镇江,说起来同米芾的交情也有多年了。不过米芾总是看他不起,因为这个人见到做官的就拍马屁。
有一次,这人为了巴结一个当朝的大官,就死皮赖脸地来央求米芾画幅中堂,好拿去孝敬大官。这人说一次,米芾答应一次,说两次,他答应两次,可答应了三年零六个月,就是不曾给他动过一笔。
后来,那个京城里的大官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三番五次催这人:“米芾的画怎么还没有画好?”这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马屁拍不成,再被踢一脚。这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米芾家里,恳请米芾画画。
他从早上坐到中午,又从中午坐到晚上,说了半天,只见米芾答应,不见米芾动手。一直到月亮升上来了,米芾才慢吞吞地踱着步子,走进书房去磨墨。这人一看,嘴笑得像个盆子一样,也跟着进了书房。他才跨进书房,米茉已经把宣纸卷起来了。啊呀,真是神笔,画得这么快。这时,米芾就把纸卷交给这人,并吩咐说:“好了,拿回去吧。不过路上不能看,到家才能看。我可不画第二张噢!”
这人接过画转身就跑。他跑着跑着心里嘀咕开了:米芾怎么画得这么快?这个人疯疯颠颠的,不要是拿我开玩笑啊。他叫我路上不能看,叫我不看我偏要看,路上看跟到家看还不是一样的。当时,他刚巧走到千秋桥上,他刚把画展开,只听见“扑通”一声响,一个“东西”跳到河里头去了。他低头一看,只见一个月亮缓缓地往下沉,水影子里有两个月亮。再看看宣纸,上面什么也没有。他想:原来他画的是一个月亮,可现在掉到水里头去了。他急忙回头去找米芾,米芾问他:“谁叫你在路上看的?这只好怪你自己,我说过不再画第二张了!”
这人没有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去想想不死心,又拿着竹篮子到河边去捞。捞了三天三夜也不曾捞到个月亮影子。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神,越传越远。有的人说米芾什么也没画,只是在宣纸中夹了一个月饼,料定那人在千秋桥上要取出来看,没想到月饼一下子掉到河里融化开了,所以他什么也找不到;也有的人说米芾得到神仙相助,真的画了个月亮在上面。总之从此以后,米芾的名声更响了。
金圣叹的传说
金圣叹一生批了很多书,是位很有名的人物。
一天,他到西湖灵隐寺去见老方丈,要批佛经。老方丈说:“佛经是不能批的。”后来,他又向老方丈要佛经看一看,老方丈不给他看。为这事他俩争吵起来,一直争论到半夜。老方丈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得上,就让你看佛经;对不上,佛经你就别看了。”金圣叹一想:对对子,那不是锅底下掏窝窝,手到擒来,有什么难处,就点头答应了。老和尚当场出个上联:半夜二更半。
你别说还真把金圣叹难住了,左思右想怎么也对不上。只好离开了灵隐寺。
后来,金圣叹因抗粮哭庙一案,被判了个杀头的罪。临刑的那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他猛不丁地想起了灵隐寺对对子的事,同时也想出了对句。他自言自语地说:“我金圣叹临死之前,总算对上了老方丈出的那个上联,在文字上不欠什么账啦。”说完,就在狱中写了下面的对句:中秋八月中。
他拜托狱卒将他的下联送交灵隐寺老方丈。老方丈收到金圣叹的对句一看,连声称赞:“对得好!对得好!只是这人狂妄自大,不和一般人交往,这大概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吧!”
诸葛亮拜师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诸葛亮听出来师父的话里有话,低着头说:“师父!不会辜负你的一片苦心!”
“这话现在我却不信。”老道人望着诸葛亮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教你成才,才治好你的哑病,收下你当徒弟。前些年你是聪明加勤奋,师父我苦心教你不觉得苦;现在你是由勤奋变懒惰,虽聪明也枉然哪!还说不辜负我一片苦心,我能相信吗?”
“师父!这些天我每睡好觉,头脑发昏。”诸葛亮怕说出真情,挨师父训斥,撒了个谎。
老道人说:“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说着,他指着庭院里被葛藤缠绕的一棵树让诸葛亮看:“你看那棵树为啥死不死活不活,不往上长呢?”
“让葛藤缠得太紧了!”
“对呀!树长在山上,石多土少,够苦的。但它根往下扎,枝往上长,不怕热,不怕冷,总是越长月大。可是葛藤紧紧一缠,它就长不上啊啦,这就叫‘树怕软藤缠’哪!”
聪明人一点就灵。诸葛亮看瞒不过师父,问道:“师父!你都知道啦?”
老道人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看你的神色,观你的行动,还能不知道你的心事吗?”停了一下,老道人郑重低说:“实话给你说了,你喜爱的那女子并不是人,它原是天宫一只仙鹤,只因贪嘴偷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被打下天宫受苦。来到人间,它化作美女,不学无术,不事耕耘,只知寻欢作乐。你只看它貌美,岂不知乃是寝食而已。你与她相爱,吃喝玩乐,倒也逍遥,但这样浑浑噩噩下去,终身将一事无成啊!若不随她的意,还会伤害你。”
诸葛亮一听,慌忙问道:“师父!这会是真的吗?”
老道人说:“如果不信,随你的便吧,以后就别再登这观门啦!”
“师父!我相信。以后再不与她来往了!”
“这还不行。你要烧掉她的画皮,也好消除你的疑虑,永不怀念。”
“怎样烧掉她的画皮,还请师父指教。”
“那仙鹤有个习惯,每晚子时要现原形,飞上天河洗澡。这时,你进她的房中,把她穿的衣裳烧掉。衣裳是她从天宫盗来的,一烧掉便不能化作美女了。”
诸葛亮答应按师父的吩咐去办。临行,老道人将一把龙头拐杖递给诸葛亮,说:“那仙鹤发现庵内起火,会立即从天河飞下来,见你烧了她的衣裳,必不与你甘休。如果伤害你时,你就用这拐杖去打,切记!”
这天晚上时,诸葛亮悄悄来到庵里,打开房门,果然见床上只有衣裳,不见有人。他点火就去烧那衣裳。
仙鹤正在天河里洗澡,忽觉心头一颤,便急忙往下张望,发现庵内出现火光,“呼”地飞了下来。她见诸葛亮正烧她的衣裳,扑过来便啄诸葛亮的眼睛。诸葛亮眼疾手快,拿起拐杖,一下子把仙鹤打落在地。他伸手去抓,抓住了仙鹤的尾巴。仙鹤拼命挣脱,翅膀一扑一闪,又腾空飞去。结果仙鹤尾巴上的羽毛被诸葛亮抓掉了。
仙鹤秃了尾巴,便与天宫中的仙鹤个个不同。自己也知道丢脸现眼,再也不去天河里洗澡,也不敢再混进天宫去偷可以化作美女的衣裳,便永远留在人间,混进了白鹤群里。
诸葛亮拿这仙鹤羽毛去见师父。老道人说:“记住这个教训吧!要想学好本领,干一番事业,这色情之事千万不可迷恋!”诸葛亮不忘这个教训,把仙鹤尾巴上的羽毛保存起来,以此作为戒鉴。
打这以后,诸葛亮更加勤奋,凡师父讲的,书上写的,他都博学强记,心领神会,变成自己的东西。又过以年,正是诸葛亮烧美女化皮的那天,老道人笑着对诸葛亮说:“徒弟呀,你跟我已经九年了。该读的书都读了,我要传授的你都听了。常言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已年满十八岁了,该走出家门,干一番大事啦!”
诸葛亮一听师父说他“满师”啦,连忙恳求说:“师父,徒弟我越学越觉得学识浅薄,还要再跟你多学点本领!”
“真正的本领要在实干中才能得到,书上学来的,好要看天地万物变化,随时而转,随机应变,才有用啊!比如你上那仙鹤当的教训,以后不再被色情迷恋,这是直接的教训;推而广之,世上一切事物都不可被它的表像所迷惑,要小心谨慎从事,洞察其本质才是。这算是我临别的嘱咐吧!今天我就要走了。”
“师父,你往哪里去?”诸葛亮惊奇地问:“以后我到哪里看望您呀?”
“四海云游,没有定向。”
顿时,诸葛亮热泪滚滚,说道:“师父一定要走,请受徒弟一拜,以谢栽培大恩!”
诸葛亮躬身拜罢,抬头不见师父,再也寻不到他的踪影。
老道人临走,给诸葛亮留下一件东西,就是他后来常穿的八卦衣。
诸葛亮怀念师父,把师父的八卦衣穿在身上,只当师父永远在自己的身边。
诸葛亮不忘师父的教诲,成其是那临别的嘱咐,特意把带在身边的羽毛做成一把扇子,拿在手中,告戒自己谨慎从事。
李密牛角挂书
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丽,被打得大败。一百多万隋军兵士,逃回来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这样的惨败,并没有使这个骄横的暴君死心。才隔一年,他又发动第二次对高丽的进攻。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辽东,派大臣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
杨玄感的父亲杨素,原是隋炀帝的亲信,帮助炀帝夺取皇位。后来受到炀帝猜忌,郁郁不乐地死去。杨玄感为这个对隋炀帝早就不满,这一回看到局势混乱,就想利用这个时机推翻隋炀帝。
杨玄感用督运粮草的名义,征发了年青力壮的民兵、船工八千多人,要他们运粮到辽东前线。那些年青人怨透了劳役,听说叫他们远离家乡去干苦差使,更加气愤。
有一天,杨玄感把民兵集合在一起,说:“当今皇上不顾百姓的死活,让成千上万的父老兄弟死在辽东,这种情况不能再忍受下去。我也是被逼来干这件事的。现在我决心跟大伙一起,推翻暴君。你们看怎么样?”
大伙儿一听有人带头反对朝廷,怎么不愿意,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
杨玄感把八千民兵编成队伍,发给武器,准备进攻隋军。他发现他身边缺少一个谋士帮他出谋划策,不禁想起了正在长安的好朋友李密。
李密的上代是北周和隋朝的贵族。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这回杨玄感要找谋士,想起他父亲的叮嘱,就派人到长安,把李密接到黎阳来。
李密到了黎阳,杨玄感向他请教:要推翻隋炀帝,这个仗该怎么打法。
李密说:“要打败官军,有三种办法。第一,皇上现在在辽东,我们带兵北上,截断昏君退路。他前有高丽,后无退路,不出十天,军粮接济不上,我们不用打也能取胜,这是上策。第二是向西夺取长安,抄他们的老巢。官军如果想退军,我们就拿关中地区做根据地,凭险坚守,这是中策。第三是就近攻东都洛阳。不过这可是一条下策。因为朝廷在东都还留着一部分守兵,不一定能很快攻得下来。”
杨玄感急于求成,听完这三条计策,觉得前两条都太费时间,说:“我看你说的下策,倒是个好计策。现在朝廷官员家属,都在东都。我们攻下东都,把家属都俘虏起来。官军军心动摇,保管能取胜。”
杨玄感立刻从黎阳出兵攻打东都,一路上,有许多农民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十万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隋炀帝正在带领大军猛攻辽阳,得到告急文书,连夜退兵,派大将宇文述等带领大军分路攻杨玄感。杨玄感抵挡不住,想往西退到长安去。宇文述带兵跟踪追击,最后把杨玄感的人马围住。杨玄感没路可走,终于被杀。
李密从混乱中逃了出来,想偷偷地逃回长安。但是隋军搜捕得很紧,李密还是被抓住了。
隋将派兵把李密押送到隋炀帝的行营去。半路上,李密跟十几个犯人一商量,把他们随身带的钱财都送给押送的隋兵,供他们吃喝。隋兵受了他们的贿赂,喝酒作乐,防备松懈下来。李密他们就趁隋兵酒醉糊涂的时候,瞅个机会跳墙逃跑了。
李密脱离危险以后,想另找机会,反抗隋朝。他想找个起义军的首领作靠山,但是有的起义军首领看他是个文弱书生,不大重视他。李密没办法,只好改姓换名,东躲西藏,几次险点儿被官府抓去。最后,他听说东郡(今河南滑县东)瓦岗寨有一支起义军,兵力很强。带头的叫做翟让,为人厚道,又喜欢结交英雄,就决定上东郡去投奔瓦岗军。
头名状元
明朝嘉靖年间,在安徽合肥有两个读书人,一个叫吴情,另一个叫黄统。吴情家境贫寒,有学问,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才子。黄统家里有钱,是个阔少,不学无术,而且他笨得出奇,念了三年的书,连一个字儿都没记住;最后,他父亲觉得没必要再浪费钱财,就想把先生辞了。
“哎呀,先生,这孩子太笨啦,我看您别费这份儿劲啦。”
先生还不死心,就说:
“老员外,您别着急呀,慢慢来嘛。”
他爸爸一听,想了想,说道:
“这么办吧,您再教一个月,我也不求多,能让他认识一个字,我就知足了。如果他认识一个字,我就奉送您五十两银子,怎么样?”
“行,您放心。”
老员外走了。先生开始琢磨:一个月的期限,教他一个什么字呢?嗯……教个笔画少的……哎,姓丁的丁字,一共才两笔,一横,一竖钩儿,对!就教他这个“丁”字。
“过来,黄统,先生教你认个字,你看这个字,念丁!”
“哎,念丁。”
“丁!”
“丁!”
“丁,丁!”
“丁,丁!”
“丁,丁,丁!”
“丁丁丁,丁丁当,丁当丁!”
先生听后,满心不是滋味,于是对黄统说道:
“行了,行了,单个念吧,丁!”
“丁!”
“对了,那边念去吧。”
自此以后,黄统每天吃饱了就念这个“丁”,一连念了二十九天。
到了第三十天的这天早晨,先生心想:今天够一个月了,他要是能认识这个字,五十两银子就是我的了,嗯,我先考考他。
“黄统,过来,我考你个字。”
先生随手写了个丁字:“这念什么呀?”
黄统一看:“先生,这字我认识。”
先生一听他说认识,感到特别高兴,心说:行了!乐呵呵地问道:“认识,它念什么呀?”
“我瞧着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它不是……大概……反正您一说我就知道了!”
先生的那份高兴劲全没了,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不是念丁吗?!”
“对,对,念丁。怎么样,您一说,我就知道吧!”
先生为了得到那五十两银子,绞尽脑汁,最后,他想了个办法,从墙上拔下个小钉子来,就搁在黄统手心里了,交待他说:
“你攥着这个钉子,待会儿你爸爸来考你一个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你念什么?你就说念丁!要是实在想不起来的话,你就张开手,看看手里这颗钉子,就会想起来了。
刚嘱咐完,老员外就来了,进门儿就问:“先生,这孩子怎么样啊?”
“挺好的,您看我考他一个字。黄统,过来,你看这字念什么?”先生说完,随手在纸上写了个丁字。
黄统过来一看,毫不犹豫地说:“先生,这字我认识。”
“好,认识,说吧,念什么?”
“我瞧它眼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先生一听,心想:要麻烦。赶紧提醒他:
“你手里是什么呀?”
黄统张手一看:“手里……噢,铁!”
先生听罢,气得浑身发抖,赌气不教回家了。自此以后,黄统更得意,吃喝玩乐,整天胡混……
几年过去了,正赶上科考,天下的举子都要进京会试。吴情家里穷,当了点东西,凑了点儿钱,背着行李进京赶考去了。黄统一看吴情去了,他也要去!别看他没学问,他可有钱,带俩家丁挑着银子,骑着高头大马,也进京赶考去了。
当时,考场就设在崇文门里泡子河。门口有三座汉白玉的石头牌坊,左边写着“明群取士”,右边写着“为国求贤”,当中是“榜求俊逸”。考场上有三道门——龙门、内龙门、三龙门。
考场前面有条胡同,叫“鲤鱼胡同”,意喻鲤鱼跳龙门。在龙门有副对联,上联:“铁砚磨穿五百白丁争羞耻”,下联:“寒袍刺破三千浪里占鳌头”。横披:“天开文运”。内龙门也有一副对联,上联:“禹门三级浪”;下联:“平地一声雷”。再往里走就是“致公堂”、“魁星阁”、“明渊楼”,左右两边是考棚,是按《千字文》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编的号,一间挨一间……远一看就跟马蜂窝似的。
黄统刚到龙门,过来四个人,两个“搜检”,两个“巡衙”,把他拦住了。这是例行检查,怕考生夹带书卷,暗打小抄。刚一检查,黄统就把十两银子递过去了。别瞧他认字不行,干这手儿可机灵着呢!银子一递过去,搜检也不检查了,冲里边喊道:
“搜过,什么也没有,入场!”
后边吴情来了,身上衣衫褴褛,又没递银子,检查得就特别仔细,除了一张当票,什么也没插到,搜检高声喊道:
“不准入场——搜当票一张!”
“啊?”吴情一想: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就为这张当票吹啦,太不值了。他一咬牙,把仅有的五两银子递过去了,搜检马上就改口气了:
“……搜出当票一张……当票上没字儿,白纸……什么也没有,入场!”
到了考棚里边儿,吴情进的是“天”字号,黄统进的是“地”字号。等试卷发下来,吴情一看是以《四书》拟的题,内带成文《四书》三篇,《五经》四篇。对吴情来说,这根本是小菜一碟,他略加思索,提笔就写,凤舞龙飞,行似游云,速如闪电,挥毫而就,交上去了。
黄统他连题纸上的字都认不下来,吃饱就睡,根本没提笔;可他心里有谱,就算一个字儿不写,交上白卷,他也得中,因为主考官是他舅舅。
果然,三场以后,吴情中了头名,黄统来了个第二名。这是他舅舅留了个心眼儿:这头名状元树大招风,回头皇上还要在金殿上御试,就黄统这学问非出娄子不可!
得中以后,皇上果然在金殿亲自出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到了这天,应中的举子,聚集朝房。就听奏事处太监传旨:
“圣上有旨,宣天字号举子进殿见驾!”
吴情一听,赶紧来到金殿,三拜九叩已毕,跪在丹墀。
皇上说:“天字号举子,朕出个上联,你来对个下联如何?”
吴情跪奏:“微臣才疏学浅,恐出言不周,冒渎天颜,祈万岁恕罪。”
皇上说:“听题: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意思就是在雪地上头有几只乌鸦在那儿飞,如同一张白纸上滴了几个墨点子似的,这就叫“雪地鸦飞白纸乱涂几点墨。
吴情才气确实不同凡响,张嘴就来,对的是:霞天雁过锦笺斜写数行书。
皇上高兴了:“哎呀,真乃奇才!……哦,爱卿,你叫什么名字?”
“臣叫吴情。”
皇上一听:什么?吴情!无情者必然无义,像这等无情无义之人,岂能忠君报国?
“来呀,锦衣卫,将他赶出殿外,终身不得再入考场!”
吴情就这样被轰了出去。
接着奏事处太监又喊道:
“宣地字号举子上殿!”
黄统进来磕完头,跪在那儿东张西望,正在寻找他的舅舅呢。
皇上说:“地字号举子听题:一行征雁向南飞。”
黄统张口说道:“两只烤鸭往北走。”
“啊!这是什么对子?”
黄统还在强词夺理:“你出一行征雁,我对两只烤鸭。”
“混账!朕说征雁乃出征的征。”
“没错啊,我对烤鸭乃火烤之烤。您那蒸雁是熟的,我这烤鸭也是熟的,来瓶二锅头,咱们是又吃又喝!”
皇上一听,怒火万丈:
“住口!金殿之上,信口开河,分明是欺君犯上,哼!锦衣卫,推出午门,开刀问斩!”
此时黄统他舅舅,吓得汗如雨下。因为他是主考官,皇上要是追究起来,他有失职之罪。赶紧跪下,开口奏道:
“臣启禀万岁,念其黄统年幼无知,一时失口,冒污天颜,还望看在老臣面上饶他一死吧!”
皇上一听:“嗯……爱卿,你说他叫什么名字?”
“姓黄名统,黄——统!”
皇上高兴了:“哎呀,老爱卿,你怎么不早说呀!黄统这个名字太好了,这是朕的内侍呀。险些错斩了有用之臣,锦衣卫,快快松绑!就冲这个名字,朕要御笔亲点:黄统为头名状元并赐琼林宴!”
文武百官都愣住了,一齐拱手:“启禀万岁,黄统有什么用啊?”
皇上用手一指黄统,说:“黄统,皇宫里正缺一个马桶!”
满肚子墨水
从前,一户有钱人家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光宗耀祖,就把家中的独生儿子送进一家私塾,十几年过去了,这个有钱人家的少爷斗大的字还认不得几个。
一天,他家来了一个有学问的客人。他父亲把客人请到客厅,两个人喝茶聊天。他听说来了一位有学问的客人,想见一见。可是又一想: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没有学问,于是随手拿了一本书走进了客厅。
客人看到少爷进来,手中还拿本书,便恭维说:“少爷是喝墨水的人,想必学问也一定不浅了。”
他的父亲听后摇摇头说:“读书十载,胸无点墨,不堪造就。”
少爷听了,心想:原来自己所以不会念书,是因为没有喝墨水呀!于是他回屋磨了满满的一碗墨,“咕冬咕冬”地喝了下去。又觉得不够,又磨了一碗,一仰脖又喝了下去,然后兴冲冲地跑到了客厅,对他父亲说:“爹爹,可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胸无点墨了,我刚才喝了一肚子墨水,以后应该说我‘满肚子墨水’了。”
老秀才讨口气
从前有个老秀才,非常讲究忌讳,干什么事总想讨个吉利口气。
这一天,老秀才高高兴兴地准备去参加考试,他再三嘱咐妻子,一定要把书担子收拾得前轻后重,为的是讨个“前轻后中”的好口气;临出门时,他又故意把帽子丢在家中,放在一口棺材上,意思是此次应试,又是“官”,又是“财”。
一切布置好,他带着书僮就上路了。
老秀才一边走一边和小书僮谈心:“书僮,这个担子好挑不好挑!”
书僮心想:好挑个屁!害死人了。但是碍着情面又不好讲,只是淡淡地说:“老先生,好挑是好挑,只不过后面有点打屁股。”
老秀才一听,眼睛瞪得就像灯盏窝一样,但也奈何他不得,主仆二人继续赶路。
又走了一段路,老先生突然站住了,故作震惊地说:“坏了,我的儒冠丢在家中了,小书僮,你赶快去帮我取回来。”
书僮只得跑回去把他的帽子拿了回来,老先生拿着帽子故意问:“儒冠在哪里找到的?”
小书僮一想,刚才说溜了嘴,得罪了主人,今天是好日子,开口就讲棺材多不好!这次要接受教训,把话讲得文雅一点。
于是他说:“老先生,是在寿器上拿到的。”
老秀才一听,更气了,把脚一跺:“啊?受气?我出门又打屁股,又受气,还考什么呢!”
他气冲冲地回到家里躺了三天三夜。
书 迷
有个姓牛的屠户,他喜欢看《说岳全传》,而且还以牛皋的后人自居。他不但喜欢看,而且还喜欢听,只要是《说岳全传》,连生意也懒得去做。
一天,书场来了一班说书的名角,海报上写的正是《说岳全传》四个字。
这天,牛屠户去听书,书中正说到“牛皋运回粮草,正请示岳元帅在哪里安营扎寨”的时候,说书人留下“扣子”:且听下回分解,散场了。
第二天,牛屠户一心挂在先祖牛皋身上,吃过中饭便去书场候场,谁知门上一个牌子上却写着“因故停演,明日请早”几个字,牛屠户急得在书场门口转来转去,不肯回家。有人见了,问道:“老牛,怎么不回家?”牛屠户说:“回什么家,牛皋的粮草还没地方放哩!多耽搁一天,就……这,这……这不是害,害人啊?”
直到夜深,看看说书的真不会来管牛先祖的事了,他才停下脚步,准备在书场门口歪一觉。
这时,他老婆在家等急了,听人说老公还在书场门口,便找到书场要他回家。可是他死活不肯回去,说等到明天弄清结果再回去。他老婆知道他听书入了迷,不可救药,便突然大声叫道:“牛将军,请随我来。”
听了这话,牛屠户突然来了精神,一骨碌从门槛上爬起来,乖乖地跟老婆走了。到家后他老婆手指床铺道:“牛将军,请你在这里安营扎寨吧!”
牛屠户高兴地回答:“岳元帅,遵命!”随即脱下衣服入睡了。
他老婆见此情景忍不住好笑,可又不敢笑出声,只好把气忍下去。这一忍不得了,浊气下行,放了个响屁,惊动了牛屠户,他口里喊道:“大事不好,营后有敌人埋伏,刚才听到炮响了。快救粮草!”
饮酒题对
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老奸巨猾,玩世不恭,原在明朝朱由检手下做过经略相公;后又投奔李自成,当过史记官;清兵入关,眼看明朝覆灭,李自成失败,他又摇身一变,屈膝投降,当上清朝的大官。这天钱谦益生日做寿,金圣叹本想避开,怎奈碍着老母的面子,不得不装装样子,雇只小船,从苏州到常熟钱府上祝寿。
这一天,钱府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祝寿的大都是官,只见红顶子、蓝顶子、金顶子、铜顶子、水晶顶子、白石顶子,五颜六色,眼花缭乱,一个个摇头晃脑,弹冠相庆。独有金圣叹板着脸,不卑不亢,沉默寡言。
酒过三巡,一个打秋风的宾客过来拍马屁了:
“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满腹经纶,博古通今,久闻大名,如雷灌耳。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也可让在座诸位一饱眼福。”
“是呵,是呵,都说金公好书法,铁画银勾,锋芒毕露,真乃龙跳虎门,八角飞凤,今日定要一睹为快。
一时间酒宴上赞声四起。金圣叹倒也不便推辞,站起身来淡淡一笑:
“盛情难却,献丑了。就题一副对联吧。”
众人拍手叫好,钱谦益更是喜出望外,马上吩咐丫头,捧出文房四宝。桌上铺好一张珊瑚撒金粉笺,只等金圣叹动笔。
只见金圣叹手握斗笔,饱蘸浓墨,不假思索,“刷刷刷”几笔,就在粉笺上留下“从明从贼又从清”七个大字,众人一见,一个个吓得咋舌失色,钱谦益正在招胡须的手一颤抖,不觉拔断了几根胡子,笑容立敛。心想,这小子也太狂妄了,这七个字难道可以乱涂乱写的吗?且看他下联怎么写法?
这时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屏声息气地等着下联。只见金圣叹不慌不忙又写下四个大字:“三朝元老——”
众宾客一见,都像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露出笑容。心想:到底是娘舅外甥,这点面子还是有的。钱谦益还不放心,唯恐外甥发“梗劲”,连忙踱到金圣叹身边,捧起场来,对着外甥翘起大拇指,连声说:
“人瑞,人瑞,真人才也。”
原来,金圣叹原名采,明亡以后,改名人瑞。钱谦益这句话,正好谐音,表面上是给外甥捧场,暗地里却在打招呼,要他笔下留情。谁知金圣叹淡淡一笑,毫不迟疑,又刷刷写了下去。写罢,把笔一掷,拂袖而去。
众宾客围拢一看,竟是这样的十四个大字:
“从明从贼又从清,
三朝元老大奸臣。”
钱谦益两眼发白,手脚冰凉,胡须根根坚起,瘫痪在太师椅上,竟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秀才朋友
有个叫杨林标的穷人,却有三个秀才朋友:一个姓苗,一个姓革,一个姓萧。
他们四个人常在一起吃酒,却总是苗、革、萧三位秀才轮番出银两交酒钱,杨林标只跟着吃酒。久而久之,三人就不大满意了,心想我们出钱吃酒,杨林标一次都不肯出,可是谁也没说出口,只是心里合计着摆脱这个穷朋友。一天,四个人来到一家酒店,叫了一桌子好酒好菜。杨林标一看非常高兴,又像往常一样,端起酒壶,把四个杯子满满斟上,道:“来来来,喝,这么好的酒菜还不来个一醉方休!”“慢!”苗秀才发话了,“先别急,今日饮酒,先要做诗行酒令,以助酒兴。这酒令要三字同头,三字同旁,还要合辙,要押韵。”
“好!”革秀才应着,明白了。
“妙!”萧秀才应着,领会了。
“……”杨林标却愣住了。
苗秀才站起身,抖了抖袖子,清了清嗓子,吟道:
三字同头官宦家,
三字同旁绸缎纱。
要穿绸缎纱,
必得官宦家。
“好、好、好!”革秀才连声喝彩。
“妙哉、妙哉!”萧秀才竖起了大拇指。
“……”杨林标却只看着酒杯。
革秀才也站了起来,持了打胡须,转了转眼珠吟道:
三字同头大丈夫,
三字同旁江海湖。
要游江海湖,
方称大丈夫。
“好、好、好!”苗秀才竖起拇指。
“妙哉、妙哉!”萧秀才摇着扇子。
“……”杨林标望着三个秀才得意的笑脸。
萧秀才对杨林标道:“仁兄先请。”杨林标对萧秀才说:“你来、你来!”
“好!”萧秀才摇着扇子,得意洋洋地吟道:
三字同头廊庙库,
三字同旁栋梁柱。
要修廊庙库,
必得栋梁柱。
又是一阵喝彩。
“该你来了!”三个秀才异口同声地对杨林标说。
“待我慢慢吟来——”杨林标手端酒杯,眼睛又扫了一遍三个秀才吟道:
三字同头苗、革、萧。
三字同旁杨林标。
要“吃”苗、革、萧,
必得杨林标!
吟完,他举起杯,一饮而尽。苗、革、萧三秀才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厅堂书案四四方
丈人请四个女婿吃酒。大女婿是个读书人,二女婿是个裁缝师傅,三女婿是个厨子,四女婿有点肉头。
四个人到丈人家聚齐,大女婿总想拿肉头开心,二女婿也跟在后头起哄。四女婿望见他们头就大了,一直忍着。
今儿个四个人吃酒吃得兴头上,大女婿开了口:“今儿个丈人请我们吃饭喝酒,我们要有点儿乐趣,行个酒令玩玩,好不好?”
二女婿、三女婿附和,四女婿望望,没得办法,只好点点头,表示答应。
“今儿个我们行的酒令,一个要四四方,要有件东西放中央,要拿这些东西做事,要常来常往,另外,书上弄一句,要顺应,要好听。”
丈人听听也开心:“好的,好的,就从老大来起。”
念书的老大,开口就道:“书案做得四四方,纸墨笔砚放中央,拿笔写字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写的是‘天地玄黄’。”
丈人听听,说:“不丑,不丑。来啊,老二,摊你啦。”
老二是个裁缝,想了想也有了:“案板架起四四方,针线尺条放中央,拿针做衣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为他人做嫁衣裳。”
“啊,也不丑。老三,摊你了。”
老三是厨子,想了一下子,有了,说:“锅台砌得四四方,锅子锅铲放中央,拿铲子炒菜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忙的是红烧蹄膀。”
摊到四女婿了。四女婿一时想不出好令,三个连襟就挤眉毛,眨眼睛讥笑他,哪晓得逼呀逼的,把老四逼急了,他来了火,心里想,我今儿非要回击你老大一下子,教你下次不敢再跟我作难。他假意跟老大商议:“大哥呀,跟你借样东西用一下。你家有的是,肯定有。”
“你说。”老大说。
“大哥,你家那个大床四四方,洗得干干净净的被子放中央。我跟大姨子常来常往,书上弄一句:明儿请你吃喜糖。”
金榜题名祝酒令
相传宋代永兴地方,有一财主姓赵,名开。这一年,他的儿子得中举人,全家欢喜。为了感谢先生,他特地办了一桌筵席作招待,并请了邻居一家老农和女婿、女儿、长工作陪客。
先生满意的是东家热情的招待,不满的是老农和长工同坐,认为有失身份。为了抹老农和长工的相,并显示自己的才学,酒过三杯后,先生站起来说:“今日多谢东主盛情,特备佳肴美酒,我为我学生金榜题名而祝贺。大家不能冷冷清清喝酒,还是各行一个酒令助兴才是道理,哪个说不出一个酒令,就免吃酒菜。”接着先生又说:“说酒令有个条件,要说三字同头,还要说出三字同边,要说出个不是,还要说出个哪里,那就由我开始吧!”
“三字同头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嫂妈;不是姑嫂妈,哪里去摘芙蓉花。”说完轻蔑地瞟了长工一眼,然后得意洋洋地吃菜。
东主的女婿也读过一些书,当然难不住他,他也念起来:“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字同边姐妹姑,不是大丈夫,哪里有姐妹姑。”
邻居老农虽没有读过书,但年纪大,见识多,也站起来说:“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边清淡酒,不是左右友,哪里有清淡酒。”
最后轮到长工,他已意识到这鬼先生今天行酒令的目的,是要为难于他,心想要刺他一下,于是站起来说:“三字同头先生牛,三字同边塘坝丘,不是先生牛,哪里能梨塘坝丘。”说完后,也瞟先生一眼,吃起酒菜来。
那先生弄巧成拙,讨了个没趣,又气又恼,但却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