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和他的后学者的作品集,最初由汉代学者刘向收集编辑,王逸等人加以注释。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个人专著诗集。
屈原生长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楚国。楚国本来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地点在现在的湖北省西部。到东周的时候,楚国的版图逐渐扩大,差不多包括整个的长江流域。由于南方劳动人民的努力,这个地区的生产日益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到战国时期,楚国终于成为一个可以和西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鼎足而立的强大王国。
就文学方面说,《诗经》里的《周南》、《召南》两部分中,可能有一些是长江流域的民歌。其他古书中,也零星记载了几首南方的诗歌,如《说苑·善说篇》载的《越人歌》、《论语·微子》载的《接舆歌》、《左传·哀公十三年》载的《庚癸歌》,等等。但更重要的,当推《九歌》十一篇。
《九歌》原来是屈原以前的楚国民间祭歌。当时由于时代的限制,人们还相信祭神可以求得神对生产和生活的佑护。人们甚至认为神和人有同样的气质,因此在很多诗歌里,也把神写得具有悲欢离合的情感。其中《国殇》比较突出,里边表达了悲壮的爱国激情。一般说来,这几篇的感情比较充沛,语言比较清新,成为楚国诗坛上较早的佳作。而它的光辉成就是和屈原的修改加工分不开的。
屈原名平,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四○——前二七八年间。他是楚王的后裔,二十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这是一种仅次于楚相的高级官职。他在政治上一方面主张励行法治,任用贤人,因而得罪了当时腐朽的贵族;一方面主张联合齐国来对抗咄咄逼人的秦国,因而引起秦王的痛恨。秦王派张仪到楚国,和楚国的败类勾结起来,竭力排挤屈原。结果屈原果然被放逐出去了,而楚国也一天一天削弱了。屈原最后自沉在汨罗江里,年月不易断定。公元前二七八年秦兵打破楚国都城郢都,他的自杀可能与此有关。
屈原究竟有多少作品,现在不易断定;除《九歌》外,主要还有《离骚》、《九章》(九篇)、《天问》等篇。爱国主义精神是屈原写作的动力。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是要使楚国日益强盛。他努力向这个理想迈进,不怕坏人的捣乱,不怕流放和死亡。由于阶级的局限,他对楚王还抱有幻想;他虽对人民有一定的关怀,但充满着矛盾和彷徨的复杂心情。他的爱国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肯定的。
这些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内容,化为热情洋溢、笔致奔放的卓越诗篇。屈原运用神话传说,借譬美人芳草,通过富有地方色彩的楚地方言,写成纵横恣肆、惊心动魄的抒情杰作,给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打下雄厚的基础。这种文体被称为“骚体”,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屈原以后,楚国还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其中宋玉比较突出。不过,他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宋玉的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也很少为后人所知。据说他是屈原的学生,在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时做过大夫。作品十六篇,多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九辩》可信。
本书所选的是:屈原的《九歌》、《离骚》全文和《天问》、《九章》的一部分;宋玉的《九辩》和作者未定的《招魂》的若干段落。这样屈宋的重要作品大都在这里了,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楚辞”这种文体的基本面貌。同时,对每篇作品作了简要的说明、解释,并附以译文。译诗本非易事,译者又乏诗才,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尽量用直译方法。在这一方面,从已出版的几种译文中受到不少启发,是应该感谢的。限于水平,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望读者多多指教。
陆侃如 一九六四年七月稿
龚克昌 一九七九年七月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