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可爱徐妃半面妆

唐诗趣谈 作者:王士祥 著


你听说过“徐妃半妆”的故事吗?故事说梁元帝有个妃子叫徐昭佩,长得很漂亮,梁元帝很喜欢她。但是徐昭佩不喜欢梁元帝,原因是这个梁元帝“眇其一目”,就是瞎了一只眼。每次梁元帝来徐昭佩这里过夜的时候,徐昭佩都是只在半张脸上化妆,另外半张脸就不管它了,这就是“徐妃半妆”。

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中也存在过像徐妃半面妆这样的“半拉子工程”,就是诗歌没有按规矩完成,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写够规定的字数。不过,虽然没有完成却依旧很成功,得到了重要读者的高度赞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则是“可爱徐妃半面妆”。这个主人公叫祖咏,自称洛阳人。为什么强调“自称”洛阳人呢?因为今天平顶山市人民政府网站上说祖咏是平顶山人。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祖咏的诗歌《酬汴州李别驾赠》中说:“自洛非才子,游梁得主人。”他说自己是洛阳人,只是洛阳自古多才子,自己还算不上什么才子罢了。后来因为仕途失意,祖咏就“移家归汝坟间别业,以渔樵自终”。为此他还写过几首诗歌,比如《汝坟别业》中有“失路农为业,移家到汝坟”,汝坟就在今天平顶山附近。

祖咏的这个“徐妃半妆”或者说“半拉子工程”是哪首诗歌呢?就是他那首名震江湖的《终南山望余雪》,诗是这样写的: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五言四句的唐诗很常见,比如前面讲到的李世民的《咏烛》、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等,怎么偏说祖咏的这首诗是“徐妃半妆”呢?这牵涉到一个诗歌的功能和形式规范问题。李世民和骆宾王的诗歌都是自由创作,究竟写几句由作者说了算。可是祖咏就不一样了,祖咏是在特定场合和严格规定下进行创作的。

这个“特定场合”和“严格规定”是怎么回事呢?特定场合是科举考场。这是祖咏在开元十三年(725)参加科举考试时的“命题作文”。这就涉及了严格规定,考场上需要在统一的规定下进行创作,这样才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根据我对唐代考场上应试诗歌的研究发现,这种诗歌基本要求五言十二句,就是六十个字。据《南部新书》卷乙的记载,这个题目原本也是“限六十字”的。既然是基本要求,那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可是我们再看看祖咏的这个《终南山望余雪》,只有四句二十个字,按照比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其实连个“半拉子工程”都算不上。

按说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创作,主考官是要问问究竟的,为什么还要收他的卷子并录取他呢?据《唐诗纪事》中说,祖咏当时交卷子的时候,还真有人问他为什么只写了四句,他的回答干脆更简洁,就俩字“意尽”,就是我要表达的意思都说清楚了。要求十二句就写四句,如此大规模地偷工减料,还能“意尽”?有才,任性,我们已经从李世民那里领教过了。祖咏可是自己说不是才子的,他怎么也这么任性呢?祖咏是不是有点夸张,故弄玄虚说大话呢?其实也不是,这首诗写得真的恰到好处。题目规定考生写一首远远看到的终南山的雪景。我们看看祖咏做到了没有。

先看第一句“终南阴岭秀”,“终南”就是“终南山”,扣住题目中的终南山了吧?“阴岭”就是山岭的背面。山南山北由于光照不同的原因,往往是两重天,山南已经是草木逢春了,可是山北由于温度低,阳光照不到,所以还积雪皑皑。终南山不仅面积大——“连山到海隅”,而且山势高——“太乙近天都”,所以有陈年老雪不化就很正常了。这就引出了第二句“积雪浮云端”,过渡非常自然,题目中的“雪”字出来了,而这一句又是对上一句“秀”字的具体解释。而且这句还写出了一个常识,山势越高温度越低。有山、有雪,你让我写的全部给你写上了。怎么能看出来是“余雪”呢?答案就在第三句中,“林表明霁色”,一个“霁”字告诉我们,雪停了,天晴了,所以是余雪。因为天晴,阳光能照射的地方积雪开始融化,只有山阴阳光照不到才积雪未化。祖咏不仅写了遥望到的终南山雪景,还写出了城中人的感受,“城中增暮寒”,“城中”二字告诉我们作者遥望的站立点是在长安城内,“寒”字又非常真实地写出了雪化的感受,我们都知道“下雪不冷化雪冷”,更何况还是在傍晚时分呢?

这首诗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你再随便写进去一句话它就是多余的,就像宋玉笔下那位美丽的邻居,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因此,祖咏说“意尽”。没按要求写够十二句,主考官照样录取,这说明主考官看重的是实际水平,虽然没有按照要求写作,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法外开恩。其实诗文写作就应该这样,不能有事没事努力凑字,要像郑板桥说的那样,“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篇幅长没有内容绝对算不得好文章。

虽然这样的事情不多,但在唐代祖咏还不是唯一的,也就是说祖咏空前而不绝后。大历九年也就是774年,阎济美也来了一个“徐妃半妆”。这个阎济美也是不走运,科举考试先后考了三次,“徐妃半妆”是第三次考试中出现的事情。当时考试在洛阳进行,其中有一场考的是帖经,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填空题,也是客观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可是这个环节竟然是阎济美的弱项,他就把自己的担心对主考官张谓说了。因为第二次考试完之后,别的没有考上的人都在发牢骚,埋怨主考官录取不公平,而阎济美没有,相反写了一首诗为张谓大唱赞歌,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考上的心情,所以张谓对这个考生阎济美印象很深,曾经承诺要帮他。

张谓听阎济美这么说,就给他支着儿,按照以前的做法,你如果认为自己不擅长帖经的话,可以用诗歌来代替帖经,这在当时叫“赎帖”,前面有车后面有辙,你也可以这样做。阎济美一听很高兴,那就请主考官大人给命个题目吧。张谓说:“既然咱们在东都洛阳考试,就拿洛阳入诗吧,你写‘天津桥望洛城残雪’吧。”一看这题目就知道,明显是模仿祖咏那次呢。这个题目就是为阎济美设置的,根据文献来看,应该就他一个人写了这首诗,《全唐诗》中也确实只有他这一首。阎济美领命,开始构思写作:

新霁洛城端,千家积雪寒。

未收清禁色,偏向上阳残。

当时考试的时候天还是很冷的,考场里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夏天有电扇、空调,冬天有暖气,那个时候没有这些条件。所以手冻得伸不出来,脑子也不开化,加上考试时间限制,监考官又一直催着收卷子,阎济美写了四句就交了上去。这和祖咏的“意尽”明显是不一样的。阎济美自己心里不踏实,估计这次又黄了,看来明年还得继续参加考试。结果没想到的是,通过了,《池北偶谈》中说:“主司览之,称赏再三,遂唱过。”主考官张谓很欣赏这首诗,就格外开恩让他通过了,这样也算还了阎济美歌颂自己的人情。虽然这两个“徐妃半妆”都成功了,但祖咏是因为诗歌写得好,我们可以称其文品佳,阎济美是因为不抱怨主考官,我们可以称其人品佳,还是有区别的。不过这两件事给我们一个启示:“有品”你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得住。

注释

①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1336页。

② 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中华书局1987年5月版,第209页。

③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1334页。

④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1337页。

⑤ 王仲镛:《唐诗纪事校笺》,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版,第631页。

⑥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第3197页。

⑦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第1335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