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
说到大席,在清代是接官的官席。官席最方便而且实惠的是“一品锅”,在《老残游记》中有精彩的描写。这段上初一时看《老残游记》就记得十分熟,什么“酒色过度的鸭子,怒发冲冠的海参……”描绘活龙活现,和我小时候记忆中的“一品锅”完全一样,所以印象更为深刻,迄今仍能做详细说明。
先说形状,“一品锅”像中号面盆一样大、一样深,而且是直上直下,所以容积比面盆更大。是铜质的,内挂锡里,有时不挂。简单说,即一个大铜锅,两边有大环,可以提起放在灶上煮,锅下有一大镂空圆铜架子,前有一口,手可伸进伸出,放进一酒灯。吃时点燃烧酒,可以保温,锅上有盖,亦有环,可以盖上、掀开,十分方便。“一品锅”和火锅(暖锅南方叫法)形状、加温法、用法全不相同。
“一品锅”所以号“一品”,是为接官取“官高一品”的专语而命名的。庚子时西太后、光绪逃到怀来,知县吴永在后来写的《庚子西狩丛谈》中记,最初接到通知,即一横单,上开“皇太后、皇上,满汉全席一桌,庆王、礼王、端王,各一品锅,肃王、那王、澜公爷……各一品锅……”可见当时“一品锅”之重要了。旧时各大小官吏晋京、赴省无论走旱路、水路,一天只走百八十里,住店打尖,一天三顿饭是少不了的。在大路各县的地方官,每天要为过往的大官准备住宿吃饭,酒席十分困难,便饭也不易。天冷天热,及时供应,冬天怕凉,夏天怕坏了,要及时加温,最方便就是“一品锅”,都是烧熟的东西,全放在锅中,端上端下,放在哪里都可以。一点烧酒灯,火力很旺,加温很快。接待过往官吏,十分便利。所以清代各地官场中“一品锅”很普通。
“一品锅”以鸭子为主,一只煮熟的肥鸭,配一只小猪蹄或肘子、一只肚子,都是烧熟的,八只虎皮蛋,即鸡蛋煮熟,油锅炸过,然后再配发好的刺参、玉兰片、火腿片,下面用黄芽菜芯子垫底。这样一大锅,不要说一个人吃不了,三五个人也吃不了,当时跟官的人很多,吃剩下自然有人吃。大官过境,地方官供应,有的是孝敬上官,即送席请上官吃,有的则是大官跟随的人开销钱,或大官开赏。地方官一般不会白花钱。而北京附近的地方官,如良乡知县、涿州知州,天天有不止一个大官过境,这支应接待任务就十分繁忙,每天都要准备“一品锅”及大小席面。
我小时在乡下,已到了民国20年以后,也不像清朝时候那样接官了。但是家中有“一品锅”,每年家中在大年初一只装一次,端到前面客房中给父亲吃,只由我陪着。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单独陪他吃这一顿饭。我最怕陪他吃这一顿饭,只是个礼,实际吃不了什么,有时只吃个虎皮蛋就算了。因为我小时肥肉等太油的东西都不吃。虽然吃过“一品锅”,而父亲和我一天官也没有做过,不要说一品,连“从九品” “未入流”都够不上。后来到了北京,就再没有吃过“一品锅”,也没有看过这玩意儿了。只是读《老残游记》时,我发出会心的微笑。可惜几十年来,没有一个人问我“一品锅”是什么玩意儿。回忆山镇坐席,不打自招,细细坦白了。或能为历史风俗稍留一点资料乎?
见报日期:199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