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歌曲想到《涛声依旧》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歌曲音乐、音像制品在国内找不到发行代理,被泰国人买走。想不到的是,电视一播,剧中歌曲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欢迎,于是中国人再把它买回来,出口转内销。
这是一则颇耐人寻味的“故事”。为什么国内的文化商人们对《三国》不感兴趣?据说除了担心盗版猖獗外,主要是“对《三国演义》的放映持低调态度”。说穿了,是对经典意义上的文化传统缺乏自信。你看,半文半白的对话,唐诗宋词式的主题歌,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能喜欢吗?但现实却让人开了眼界:老祖宗的东西不但有人看,而且很受欢迎!这使我想到了风靡一时的《涛声依旧》。这首歌的词是模仿旧诗词的韵味与意境写就的,它照样流行。而且据行家分析,此歌之走红竟主要得力于它的“仿古”。这又说明,被尘封了的古代优秀文化并没有失去生命力,只不过它还在等待人们去挖掘、去开发而已。当然,话又得说回来,《涛声依旧》如果没有配上动听的现代音乐,它恐怕也飞不起来。于是我突发奇想:如果用现代流行歌曲的旋律为唐诗宋词谱曲,说不定哪一天这些“古董”也能“潇洒走一回”。内容和形式有时是矛盾的,好的内容需要有合适的形式。古人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我们的艺术家们是否有一种思维定势?似乎一提起唐诗宋词就一定要配以唐音宋调。所以从前虽然也有为唐诗宋词谱的曲,但流行不起来。如果换一下脑子,用现代音乐的旋律去为古诗词配曲,怎么样呢?《涛声依旧》也许能够回答,《三国》歌曲实际上已经作了回答。
民族的优秀文化遗存,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是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产品,自有其超乎时代的特殊魅力。它们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和群体意识,所以它们具有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的作用。反过来,又由于它们凝聚着民族精神,所以又容易引起民众的共鸣。江泽民同志最近在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是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迫切要求。这显示出他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战略眼光。
当前,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中,如何使我们的思想教育让人们喜闻乐见,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一下从《涛声依旧》到《三国》歌曲的成功经验不是没有必要的。
(原载于《文汇报》199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