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3 古代民歌是怎么留传到现在,让我们也能欣赏到的呢?

文苑英华 作者:李锡琴,李艳蕾 撰写


13 古代民歌是怎么留传到现在,让我们也能欣赏到的呢?

民歌,顾名思义是平民百姓唱的歌,它来自平民百姓的劳动生活,是通过集体不断加工完善而成的。所以,它属于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在《诗经》的“风”中,就分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今天在民族歌曲演唱中,也会有不同地方的民歌,如陕北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等。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为了劳动生产的需要,喊出号子,这就是最原始的民歌,而这种最原始的民歌产生时,是没有文字的,根本无法记载,即使后来有了文字,也只有贵族才能读书学习,普通百姓根本不识字也不会书写,那么,这些民歌是怎样留传下来的呢?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民歌“国风”是怎样收入《诗经》的呢?有两个途径,一是当时的周王室为了了解各诸侯国的民情,从朝廷派人到各地,一边考察一边收集,这就有了在朝廷把各地民歌汇总的机会,另一条途径是各诸侯国在向朝廷递交属地民情民俗等方面的材料时,也可能将本国民歌抄送给朝廷。不过,无论是采集而来的还是抄送而来的民歌,往往是粗俗浅陋的,朝廷会安排专人进行整理与加工。比如,传说孔子就参与了《诗经》的整理修改工作,最后结成集子,再下发到各地。于是,此地的民歌就可能传到彼地,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西汉末年的刘向,也曾将先秦时期楚国的民歌收集整理成了民歌集《楚辞》。既然有了文字的记录,当然也就有了在时间上长久留传的可能。

明代汲古阁刻本《乐府诗集》

刻本即在整块木板上刻字印刷的图书。汲古阁是明末藏书家毛晋的藏书处,他刻的书校勘精良,在当时流传很广。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朝廷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这一举动就是国家有意识收集和保存民歌的行为了。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大规模扩建乐府,从民间搜集了大量诗歌,后人把这类诗歌统称为“乐府诗”。目前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为宋朝郭茂倩辑录的《乐府诗集》,收集了从传说中的陶唐氏时期的作品到五代时的歌谣与乐府,共计100卷。《乐府诗集》将乐府诗大体以民歌的内容、创作的时间、演唱的场合、演唱的方式等为标准,分成了12个专集。这很像我们现在的音乐制作公司制作的一张张专集,只是那时还只能用文字记录在纸帛上,不可能有MV碟片,也不可能有CD和DVD,但有了文字辑录,就能够世代留传下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