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扎实开展调查研究 深刻揭示客观规律——从新华社参考报道视角看如何提高经济报道质量

新常态下的经济报道 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编


扎实开展调查研究 深刻揭示客观规律——从新华社参考报道视角看如何提高经济报道质量

◎新华社 夏林

经济报道历来是新华社参考报道的重要内容。我们常说,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肩负着担当中央耳目喉舌的职能。这话没有错,但还不够全面。因为新华社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即作为中央的智库之一,服务中央决策。

正因如此,新华社的参考报道才“想中央之所想,急中央之所急”,千方百计让调研重点与中央领导同志关注点相契合。国民经济运行现状、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等等,显然都是中央领导最想知道、也必须知道的事。因此,深入研究经济问题、精心组织和策划经济报道,也就成了新华社参考报道绕不开的主题。

一、年初以来新华社参考报道中经济报道情况

如果以“经济形势”为关键词,2015年年初以来新华社参编部其中一种主要刊物的发稿量达112篇,这还不算其他刊物。照此看来,2015年前5个月,差不多每天都有1篇稿件在关注“经济形势”,经济报道在新华社参考报道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从稿件刊发的效果看,很多反映经济运行现状、新变化、新动向、新趋势以及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的稿件,受到了中央高层的重视。这些稿件,其实只是新华社参考报道中经济报道的一小部分。2015年年初以来,我们组织策划了“新春走基层”“开年看经济走势”“十三五规划”“关注困难群体”“企业减负与税改”“房地产市场新观察”等数十组主题重大、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的专题调研,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成果,有的调研直接推动了相关工作。这些深度调研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其中很多稿件都涉及经济,属于经济报道范畴。

以“开年看经济走势”专题调研为例,我们组织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北、辽宁、陕西、河南、云南、安徽等13家分社的骨干记者,就2015年年初经济发展现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深入调研,每天在新华社参编部的主要刊物上刊登涉经济内容的参考报道,持续了约3个月。此次调研系统地反映了各地、各行业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产生了不少精品稿件。其中既有关注企业转型升级的《转型提效迫切 信心压力并存》《期待持续改善“软环境” 助力经济发展升级——来自近百家企业的一线观察》等稿件,也有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增速放缓信心犹在 推进转型迫在眉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重塑振兴新支点——新常态下东北经济观察》等稿件;既聚焦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等重大议题,也涵盖了房地产发展形势、外贸形势、央行降息措施等方方面面,刊发了《“飞地经济”出彩 待统筹规划——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进展调查》《心存观望,期待畅通区域协调机制——部分沿江企业对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忧与盼》《“溢出作用”日益显现 “深水暗礁”期待冲破——从上海自贸区看改革对经济发展“强刺激”》《房地产市场开局冷淡 需坚持分类调控》等稿件。

由于中央领导对当前的经济运行形势十分关心,也非常倚重新华社报送的经济报道,所以我们“开年看经济走势”这组大型调研完成后,又组织多家分社对部分重点省份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调研,重点把一些经济重镇、改革前沿地区、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摸清楚,及时向中央反映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二、新华社在参考报道中开展经济报道的主要做法

新华社的参考报道,从根本上讲是要为中央领导治国理政当好参谋助手。在长期实践中,新华社形成了扎实开展调研的风气,也积累了不少开展经济报道的好经验、好做法。

1.组织小分队开展专题调研。深入调研是新华社的“传统功夫”和“看家本领”,而组织调研小分队则是我们最常用的形式。近年来,参编部围绕国内、国际重大问题,每年组织近百个调研小分队。与此同时,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参编部不断探索小分队调研新的工作模式、方式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我们探索出“寓顶层设计于集体研讨之中”的课题组模式,形成理论学习、研讨与采访“三位一体”的调研新格局;探索“全流程”调研组织模式,重大专题调研实行编辑全程参与;探索“国内国际、网上网下联动”模式,同一时间内就同一话题,几个稿件版本开展同步策划、同步组织、同步刊发,使稿件既有国内情况,也有国外经验,还有舆情反映,大大提高了报道的参考价值。

此外,据编辑记者反映,在小分队开展调研过程中,积极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调研效率的有效手段。现在大家再搞小分队,普遍会设立微信群、QQ群、公共邮箱等,开展远程业务研讨,共享不涉密素材。

2.组织分社记者就地开展调研。新华社在各省区市都有分社,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派驻机构。由于分社记者最了解本省区市或驻在国的真实情况,开展任何报道都离不开他们,经济报道也是如此。因此,除了组织小分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就某一主题进行采访调研,我们大量的稿件来自分社自行安排的采访报道。

但分社的来稿与编辑部的期望并不总是吻合,这中间,就需要编辑部主动与分社沟通,多商议选题,加强策划、引导,让记者“生产”适合“销路”的新闻产品。目前常见的情况是,记者主动报选题,与编辑沟通后确定采访方向,然后采访、发稿。随着通信手段日益先进,我们也开始尝试在编辑部确定选题后,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分社,通过“下发选题——综合素材——打磨成稿”的方式,组织记者就地采访、分享素材、综合报道。这种方式具有传统小分队跨区域调研的特征,但写稿效率相对更高。

3.编辑部前移与分社合作调研。如果说组织调研小分队是把分社记者“叫上来”集中采访、集中写稿,那么“编辑部前移”可以说就是让总社编辑“沉下去”,走出编辑部,与分社记者一起到基层一线去采访、调查研究。这种方式应用得越来越多。一些重大选题、重点专题调研,我们实际上都会从编辑部抽调精干力量前往分社,与分社记者并肩作战,发挥将报道策划“指挥部”迁移的作用。例如,“开年看经济走势”这组专题调研,我们就派出参编部清样室、机动调研室的室领导、签发人、业务骨干分赴多个省份,与各分社总编室合作,指导记者采写稿件并积极参与采访、写稿。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总社编辑与分社记者通力合作,能更好地传达编辑部策划意图,采访和成稿也就事半功倍。此外,这种方式也是对总社编辑的一种有效锤炼,有利于他们经常深入实践,到基层接地气、汲取思想养料。

当然,以上三种开展调研的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不同方法可以综合运用。为了最大限度做好报道,我们的编辑记者往往会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使用其中一两种方式,有时甚至三种方式全都用到。

4.定期梳理选题,细分领域长期跟踪报道。开展经济报道与从事所有其他报道一样,需要长期跟踪、不断积累。只有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才能对事物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作出准确科学的评价和预判。相较而言,经济报道涉及的领域更多,内容十分丰富,有的专业性极强,这就要求报道者具备更加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持续关注和研究经济,及时掌握政策,了解企业界动态、学界最前沿研究成果。

就新华社涉经济类参考报道而言,我们之所以能不断刊发高质量的参考稿件,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定期研判形势、梳理选题,让一部分学有专长、擅长写经济报道的记者、编辑,长期跟踪和研究经济形势,夯实调研基础。

此外,在开展经济报道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利用“外脑”。这方面我们有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新华社有个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世研中心不仅聚集了一大批学术研究能力强、深谙传播报道规律的专家学者,还为我们的编辑记者联系采访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绝佳的平台。目前我们经常通过世研中心这一平台举办专题研讨会和讲座,为小分队调研提供智力支撑。世研中心每年仅为调研小分队组织的专题研讨会就有好几十场,很多记者编辑反映,这种专题研讨会能大幅提高采访效率。

三、提高经济报道质量的几点建议

前面笔者介绍了新华社在参考报道中开展经济报道的一些情况,也和大家分享了我们的认为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经济报道是个大题目,理应“常做、常有、常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总结成败得失,在实践中加强和改进报道质量。为进一步做好经济报道,今后应在以下几方面继续不懈努力:

一是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工作组织新闻报道,积极服务中央决策。这是我们做参考报道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所有的参考报道都着眼于履行“耳目、智库”职能,及时向中央反映情况并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只有抓住中央关心的问题、及时回应中央关切,我们的报道才最有价值。事实上,中央领导关注的问题,往往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开展经济报道时,思维应设法与中央领导、人民群众同频共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让稿件精准聚焦。

在公开报道中开展经济报道,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报纸“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新闻报道。我们在开展经济报道时,必须站稳立场,坚持为中央做好新闻信息服务,并要有大局意识。

二是要扎实调研实事求是。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我在谈参考报道在经济报道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时,用了很大篇幅介绍调研的方式方法。的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仅如此,“不作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唯有深入调研,我们才有资格亮出观点、作出判断。作为新闻媒体,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发言,随时随地都要发言,因此更应注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

长期以来,新华社在开展调研方面形成了优良传统。社领导、总编室、各编辑部总是不断强调,“报道要上来,记者要下去”,想方设法推动记者、编辑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近期,新华社参编部在鼓励记者调研积极性方面,也做了不少创新,得到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三是要善用哲学思维做到全面客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对所有的新闻媒体编辑记者都有启发意义。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并善加运用,有利于我们透过事物纷繁芜杂的表象,认识并揭示规律,用以指导我们采访、调研,这在经济报道中尤其如此。新华社参编部很多编辑记者反映,他们做的一些较为成功的调研,在策划、选题、确定采访方向等环节,基本上都用到了哲学知识。有些稿件之所以“有看头”,就在与其本身就充满哲学的思辨性。例如,我们前不久曾刊发《行业分化演进 “回旋”优势初显——湖南省当前经济运行状况调查》《承压运行态势明显 创新创业亮点初显——上海经济形势调查》《高开稳走超预期 四方面压力待疏解——浙江一季度经济走势调研》等稿件,就属于这一类。

四是要巧设议题把握节奏。新闻报道是一门艺术,如何准确把控新闻信息的流量、流向,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一方面,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时,须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另一方面,新闻报道无论是公开的还是内部的,记者编辑在制作加工时就必然会对素材进行取舍。一家媒体影响力大的大小,实际上与其设置议题、把握报道节奏、引导舆论的能力有关。开展经济报道与其他报道一样,如果能巧妙主动设置议题并把握发稿节奏,使之与读者信息需求契合,与舆论关注的热点、焦点吻合,报道的质量也就能大幅提升。

最后,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职业素养深厚的优秀采编队伍。影响报道质量的因素有多种,但在所有因素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如果没有能够执行策划意图的记者、编辑,再好的创意、再优秀的报道方案,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不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职业素养,也要全力为所在媒体、新闻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不懈努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