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亭文编》序[*]
陈廷敬(1639—1712),山西泽州(今山西阳城县)人,清顺治十五年进士。在此后五十多年的仕途生活中,他一路升迁,青云直上。曾供职于翰林院、南书房、都察院以及吏、户、礼、刑、工各部,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出任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是一位“太平宰相”。康熙五十一年病逝,年七十五。
康熙皇帝曾任用一批汉族文人学士,赐以高官,委以重任,其中一些人参加了南书房。南书房是皇帝的秘书班子,除随侍皇帝读书和讲论诗文、品评书画之外,也参与某些军国要务。其中有李天馥、张英、张玉书、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等,陈廷敬亦在其列。
陈廷敬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清史稿》《清史列传》中引录了他的四篇有代表性的奏折。第一篇,讨论钱币。当时,社会上盛行毁钱取铜,虽立法甚严而屡禁不止。陈廷敬建议:减轻铜钱的重量,并多多开采铜矿,则毁钱者无利可图,不禁自止。第二篇,提倡节俭。他主张凡冠服衣饰,婚丧之礼,应规定体例,摈斥奢华。“节俭之风,庶可渐致”。第三篇,谈灾荒以后,减免税收。旧例烦琐,税收的减免,往往拖延甚久,一年半载,难以实行。请勿循旧例,改进效率,以惠下民。第四篇,谈督抚的职责,重在正身率吏,教化人民,使人迁善远过,以期政清刑简。从这几篇奏折中可见他很注意民生国用和转移社会风气,他是辅佐康熙帝的得力大臣。
陈廷敬也是康熙朝的著名诗人。当时和陈廷敬同科成进士的王士禛,诗名最高,主坛坫数十年。王士禛标举“神韵说”,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极致。王擅长歌咏河山风光。陈廷敬和王士禛是同年至好,常在一起诗歌唱和,并向康熙推荐过王士禛的诗才。但论诗主张、作诗风格和王士禛截然不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廷敬论诗宗杜甫,不为流连光景之词,颇不与王士祯[2]相合,而士祯甚奇其诗。……(陈廷敬)生平回翔馆阁,遭际昌期,出入禁闼几四十年。值文运昌隆之日,从容载笔,典司文章,虽不似王士祯笼罩群才,广于结纳,而文章宿老,人望所归,燕许大手,海内无异词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七《午亭文编》)四库馆臣对陈廷敬的文才揄扬备至,评价很高。陈的诗文有不少反映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的,如对平定三藩、平定噶尔丹、康熙南巡均有诗作,对清初战争之后社会残破的情况也有很出色的描写,如《桑林午食二首》:
底柱山前乱石村,十家今有一家存。
千岩万壑人踪在,正是皇朝赐复恩。
石田漠漠草菲菲,破屋炊烟四散飞。
行到村前还怅望,五年不见一人归。
长期战乱带来了浩劫,给人民造成重大的苦难。尽管清初休养生息,但农村依然贫穷凋敝。“十家今有一家存”,“五年不见一人归”。诗人抒发的伤痛之情,何等强烈!
陈廷敬虽然不写“流连光景”,但他赏景思友,也不乏佳作,如他赴山东途中寄王士禛的诗:
千里江湖梦,三春雨雪游。
风帆出渤海,星野入齐州。
九点烟仍在,长河日自流。
相思若汶水,不断绕行舟。
这首诗写旅途中思念朋友之情,颇见真挚。陈廷敬的诗自成一家,不与他人苟同,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可称多产。康熙帝说他从政“恪慎清勤”,写诗“清雅醇厚”。这样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清人诗文集现在存世者极多,共四万多种,两万多家。其中不少是稀刻本,抄本,稿本,还有一些分散的文稿,这是一笔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藏有清一代268年丰富而珍贵的知识和信息,是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极有价值的第一手史料。开发这一部分文化财富,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需要较长时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近年来已有一些重要的清人全集和文集陆续整理出版,如王夫之、黄宗羲、戴震、钱大昕以及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章太炎等。陈廷敬的《午亭文编》亦是其中的一种。两万多家清人文集的整理出版,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为使工程顺利展开,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分工合作。最好像陈廷敬《午亭文编》一样,由原籍地方上的专家选定先贤文集的整理出版项目,外地学者和出版社积极参与,促成其事。这样通力合作,众擎易举,刊刻公布大量重要的清人诗文集当非难事。可为学术界提供珍贵的研究资料,推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之发展。
当此陈廷敬《午亭文编》即将出版之时,赘此短文,以为序言。
注释
[*]原载陈廷敬:《午亭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2]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清初著名诗人。1722年,康熙病逝,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为了避讳,改名士正。1775年,乾隆令改为士祯。此后的清代文献多称王士祯,他的原名却鲜为人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