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次二经

山海经译注 作者:陈成 编


南次二经

题解 《五藏山经传》卷一:“此经所志,卫地以东诸山也。”

南2-1南次二经之首,曰柜[1]山,西临流黄[2],北望[3]诸毗[4],东望长右[5]。英水出焉[6],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7]。有兽焉,其状如豚[8],有距[9],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10]。有鸟焉,其状如鸱[11]而人手,其音如痺[12],其名曰鴸[13],其名自号也[14],见则其县多放士[15]

狸力

注释

[1] 柜(jǔ)山,《五藏山经传》卷一:“柜山,拉撒诏东北之央噶拉岭也。柜同巨,准器,盛水者也。岭东之噶尔招木伦江形方,似之。”

[2] 流黄,《五藏山经传》卷一:“流黄,泽名,即腾格里海。东西长二百八十里,南北广百四十五里,在拉撒西北三百二十里,所谓流黄辛氏之国者也。”

[3] 望,《山海经》的常用词,一般用于介绍与某山相毗邻的山,比较生动形象,但现代汉语不常用,故均直译作某面是某山。

[4] 诸毗,《五藏山经传》卷一:“凡群水潴泽曰诸毗……此之诸毗谓喀拉诸池黑水上源也。”

[5] 长右,《五藏山经传》卷一据《广韵》改作“长舌”,“山在今拉里城西噶克布河西北,二源象人口,中有海子长数十里,受东南一水,象长舌也。”

[6] 英水,《五藏山经传》卷一:“英水出岭西,今名拔布隆河。”

[7] 丹粟,细粒丹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古代用作颜料,也作药用及提炼汞的原料。

[8] 豚,毕沅曰:“别本‘反’作‘豚’。”俞樾《读山海经》:“反字乃字之误,古文‘豕’字也。《说文》作,《玉篇》变作‘’,写者不识古文,因误为‘反’矣。豕即豚也,故别本作豚。”

[9] 距,雄鸡、雉等的腿的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10] 土功,指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见则其县多土功,《山海经》在介绍各种动物时常有这类句式,意思是说某种动物出现预示着在某个范围内将会发生相应的事。范围有“天下”、“国”、“邑”、“县”等,也有不说明范围的;事件多为战争、水火、丰收等。其中“邑”字很难用现代汉语表达,均译作“地方上”。

[11] 鸱(chī),鹞鹰。

[12] 痺(pí),雌鹌鹑。

[13] 鴸(zhū),鸟名。

[14] 其名自号,指有些鸟兽的名字就是根据它们的叫声来的,现在人们熟知的鹧鸪、布谷等,本来就是该鸟叫声的象声词,后来变成了鸟名。下文“其名自訆”、“其鸣自詨”、“其鸣自叫”等同此。

[15] 放士,被放逐的人。

释文 《南次二经》一组,第一座山叫柜山,西面挨着流黄国,北面是诸毗,东面是长右山。英水在这里发源,向西南流入赤水,其中多产白玉和细粒丹砂。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猪,脚有距,叫声像狗吠,名字叫狸力,在某地出现预示着那个县会大兴土木。山上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爪子像人手,叫声像雌鹌鹑,名字叫鴸,是根据它自己的叫声得名的,在某地出现预示着那个县会有被放逐的人。

南2-2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1],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2]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3],见则郡县大水。

长右

注释

[1] 长右之山,参见南2-1注[5]。

[2] 禺,参见南1-1注[8]。

[3] 吟,人的呻吟声。

释文 往东南四百五十里,叫长右山,没有草木,多水。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禺,有四个耳朵,名叫长右,叫声像人呻吟,在某地出现预示着该郡县将发大水。

南2-3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1],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2],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3],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4]

猾褢

注释

[1] 尧光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尧光之山在今池州建德县西南,香口河所出也,东北有尧城镇,盖取山为名。”

[2] 彘(zhì),野猪。古称野猪为彘,家猪为豕,但常有混称。又南2-7另有兽名彘。鬣(liè),兽类颈毛。

[3] 褢,“怀”的古字。

[4] 繇(yáo),徭役。

释文 再往东南三百四十里,叫尧光山,山的南面多产玉,北面多产金。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人而长有野猪的颈毛,住在洞穴里,冬天会蛰伏,它的名叫猾褢,叫声像砍木头,在某地出现预示着那个县里会有大规模的徭役。

南2-4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1],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2]

注释

[1] 羽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羽山在闽福宁府寿宁县北,俗呼岭头,三水南下合流注海如羽。”

[2] 蝮虫,参见南1-3注[2]。

释文 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叫羽山,山下有很多水流,山上经常下雨,没有草木,有许多蝮蛇。

南2-5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释文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叫瞿父山,山上没有草木,多产金和玉。

南2-6又东四百里,曰句馀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

注释

[1] 句馀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句馀之山,闽海两矶岸也,在福州罗源县东,其北似句,其南似馀。馀,食已而噍也。”句同勾,即钩;噍同嚼。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句馀山,山上没有草木,多产金和玉。

南2-7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1],北望具区[2],东望诸毗[3]。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4]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鮆鱼[5]

鮆鱼

注释

[1] 浮玉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浮玉,中天目山也。”

[2] 具区,《五藏山经传》卷一:“具区,震泽,《海内东经》谓之雷泽,在吴西,今湖中有大小两雷山也。”

[3] 诸毗,《五藏山经传》卷一:“诸毗,此谓杭之西湖也。”参见南2-1注[4]。

[4] 苕(tiáo)水,《五藏山经传》卷一:“苕溪水北流至吉安县东北分为两,十数里复折而合,又至长兴县东再分复合,形类陵苕之郭,故名。陵苕者,连苕也。”郭,即廓。连苕,木犀科植物,连翘。

[5] 鮆(jì)鱼,郭璞曰:“鮆鱼狭薄而长头,大者尺馀,太湖中今饶之,一名刀鱼。”即鲚鱼,鳀科动物。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浮玉山,北面是具区,东面是诸毗。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虎,尾巴像牛尾,声音像狗叫,名字叫彘,这种兽会吃人。苕水在山的北面发源,向北注入具区,水中有许多鮆鱼。

南2-8又东五百里,曰成山[1],四方而三坛[2],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3][4]出焉,而南流注于虖[5]勺,其中多黄金。

注释

[1] 成山,《五藏山经传》卷一:“成山,今衢州开化县北之马金岭。”

[2] 坛,土台,用于祭祀的称祭坛。郭璞曰:“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意谓此山外形层次分明,犹如人工堆叠而成,“成山”的命名取“重山”或“层山”的意思。

[3] 青雘(hù),亦作“”。青碧之类,参见西2-4注[2]。

[4] (shǐ)水,吕调阳校作“闲水”,《五藏山经传》卷一:“闲水,金溪水也。闲,厩门也,防马外逸,每启辄阖之义。金溪水南流而东,虖勺自西南反曲流来会之,象闲门,故曰闲。”

[5] 虖,音hū。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成山,形状四方,像祭坛一样层层累叠,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产青雘。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虖勺,水中多产黄金。

南2-9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1],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2]。勺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湨[4]

注释

[1] 会稽之山,郭璞曰:“今在会稽郡山阴县南,上有禹冢及井。”《五藏山经传》卷一:“会稽,今大盆山,在金华府东阳县东,与今绍兴山阴之会稽相去百数十里。荆浦诸水西流,象会计者舒掌屈指之形。会,算也;稽,屈也。”

[2] 砆(fū)石,郭璞曰:“砆,武夫石,似玉。”又写作碔砆石,一说即蜡石。

[3] 勺水,吕调阳校作“句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南有千丈岭,西北发为荆浦溪,又西流会东阳江为婺港,注滂水。岭少西南亦曰大盆山,东北发为大溪,即句水,经天台县城南而南折,注于湨水。”

[4] 湨,音jú。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会稽山,山形四方,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产砆石。勺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湨。

南2-10又东五百里,曰夷山[1],无草木,多沙石,湨水[2]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3]

注释

[1] 夷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句源之北,当荆浦溪之南岸,是为夷山。有马岭溪水,实湨北源,南流会西源之永安溪而东,象人裸仰,故曰夷。(夷从大,器也;从,蛇屈首也。裸仰之形也。)”器,指躯体。

[2] 湨水,《五藏山经传》卷一:“又东南会南源之永宁江,总名为湨。湨从狊,犹獧也。犬欲卧睘视地也。诸水合形似之。”

[3] 列涂,《五藏山经传》卷一:“又东注海梅嶴南,是为列涂,诸小水比次多涂也。今海口东北有桥,名涂下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夷山,山上没有草木,有许多沙石,湨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列涂。

南2-11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注释

[1] 仆勾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山在今将则城年楚河,象勾背而后有丛枝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仆勾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草木,没有鸟兽,没有水。

南2-12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1],无草木,无水。

注释

[1] 咸阴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即嵊县西北龙华山,在咸水之阴也。咸水,今双桥溪,西流入浦阳江而北注滂水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咸阴山,没有草木,没有水。

南2-13又东四百里,曰洵山[1],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2],其名曰[3]。洵水[4]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5],其中多芘蠃[6]

注释

[1] 洵山,《五藏山经传》卷一:“洵山,处州宣平县东北俞源山也。”

[2] 不可杀也,郝懿行曰:“不可杀,言不能死也。”指杀不死,并非因杀了它会导致严重后果而不可以。

[3] ,音huàn。

[4] 洵水,《五藏山经传》卷一:“洵水,瓯江水也,自源西南流至宣平县南合两水,又东南至府治南合两水,又至青田县西北合两水,合处皆成十字,故谓之洵,从旬,十日也。汉阳之洵亦以源处成十字也。”

[5] 阏(è)之泽,阏,吕调阳用异体字“”,《五藏山经传》卷一:“洵水又东南经温州治屈而东北注海,海口有大门、小门二山,前即黄大嶴,嶴之北即玉环山大池,所谓泽。者,鷃在门中为人所掩迫不得出也。从焉,即‘鷃’字,俗讹从乌。鷃,今谓之画眉鸟也。”

[6] 芘蠃,蠃同“螺”。郭璞曰:“紫色螺也。”郝懿行曰:“郭云紫色螺,即知经文‘芘’当为‘茈’,字之讹也。古字通以茈为紫。《御览》引此经‘芘’作‘茈’。”参见西4-3注[2]。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洵山,山的南面多产金,北面多产玉。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羊但没有嘴,这种兽是杀不死的,名字叫。洵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阏泽,水中有许多芘蠃。

南2-14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1],其上多梓、柟[2],其下多荆、杞[3]。滂水[4]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注释

[1] 虖勺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虖勺之山,今仙霞岭。虖,虎食兽作声也;勺,爪之也。虖勺之水象之,故山受其名,即今文溪水矣。又名滂水。”

[2] 梓,又名河楸、花楸、水桐,落叶乔木。柟,又写作楠、枏,常绿乔木,产于我国南方,是珍贵的建筑材料。

[3] 荆杞,荆棘和枸杞,都野生灌木,带钩刺,所以被视为恶木。下文又写作荆芑、荆芭。

[4] 滂(pāng)水,《五藏山经传》卷一:“滂者,大风吹雨旁溅也。”

释文 再往东四百里,叫虖勺山,山上长有很多梓树和柟树,山下有很多荆棘和枸杞。滂水在这里发源,向东流注入海。

南2-15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1],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注释

[1] 区吴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环歙、休宁、绩溪三县皆区吴,而泽更所出之黄山为之首。”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区吴山,没有草木,多沙石。鹿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滂水。

南2-16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1],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2]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蛊雕

注释

[1] 鹿吴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一:“西天目山以西南,北与大江分水,西与区吴分水,皆鹿吴也。山在杭州于潜县北,其水曰桐溪,水凡合十一源南注滂水,其形肖鹿。”

[2] 泽更之水,《五藏山经传》卷一:“泽更水即徽港。更,木燧也;泽,摩也。水东南至严州淳安县西折向东流六十馀里,至县城南而南折,有武强溪水出其东折处之西南,东流少南,左受二水,环曲而北注之,象执燧仰其掌,故曰泽更。其水又东至府治南,东注滂水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鹿吴山,山上没有草木,多产金、石。泽更之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滂水。水中有兽,名叫蛊雕,形状像雕而有角,叫声像婴儿啼哭的声音,会吃人。

南2-17东五百里,曰漆吴[1]之山,无草木,多博石[2],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3],其光载出载入[4],是惟日次[5]

龙身鸟首神

注释

[1] 漆吴,《五藏山经传》卷一:“漆吴,尾卷如漆,今镇海东金塘也。”

[2] 博石,郭璞曰:“可以为博棋石。”博棋即围棋。

[3] 丘山,《五藏山经传》卷一:“丘山,舟山也。”

[4] 载出载入,郭璞曰:“神光之所潜耀。”

[5] 日次,太阳落下。杨慎《山海经补注》曰:“《山海经》载日月出入之山凡数十所,盖峰峦隐映,壑谷层叠,所见然矣,非必日月出没定在是也。”

释文 再往东五百里,叫漆吴山,山上没有草木,多产可以做围棋子的石头,不产玉。处于东海,面对丘山,有光忽明忽暗,这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璧瘗,糈用稌。

释文 《南次二经》一组山,从柜山到漆吴山一共十七座山,七千二百里。这里的山神都是龙身鸟头。祭祀的礼仪为:毛物要和一块璧一起埋,精米要用粳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