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次二经
题解 吕调阳说见《西山经》题解。
西2-1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1],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2]。
注释
[1] 钤(qián)山,《五藏山经传》卷二:“户屈戍谓之钤。钤山在今鄜州西张村驿,有清水河出西北百里,合两大源东南流经驿北而南注洛水,状屈戍形,故名。”屈戍,旧时门窗上的金属搭扣。
[2] 杻、橿,参见西1-7注[1]。
释文 《西次二经》一组,第一座叫钤山,山上多产铜,山下多产玉,树木以杻、橿为主。
西2-2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1],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2],多白蛇。
注释
[1] 泰,郭璞曰:“或作‘秦’。”《五藏山经传》卷二:“秦冒,洛南源所出也。秦,辛之异文;冒,其蒂也。洛源北流会豹子川似之。”吕调阳以为“秦”为“辛”字别体,指马兜铃科植物细辛,文繁不录。
[2] 藻玉,郭璞曰:“玉有符彩者。”参见《中次七经》末段注[2]。
释文 往西二百里,叫泰冒山,山南面多产金,北面多产铁。浴水在这里发源,向东流注入河,水中多产藻玉,又有许多白蛇。
西2-3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1],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2],其鸟多鹦。楚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注释
[1] 数历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数历,子午山南分水岭也。自岭而南,其西注泾诸川四源均列,象积禾,故曰数历。历者,数积禾也。其川即程水矣。”
[2] 楚水,《五藏山经传》卷二:“楚当作濋,即沮水。《尔雅》:‘水自济出为沮’,字亦作濋,是也。凡水沮洳及不常流者,通名沮也。”
[3] 杻橿,参见西1-7注[1]。
释文 再往西一百七十里,叫数历山,山上多产黄金,山下多产银,树木多是杻、橿,鸟多是鹦鹉。楚水在这里发源,向南流注入渭水,水中多产白珠。
西2-4又西百五十里高山[1],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2]、雄黄[3],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4]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5]、青碧。
注释
[1] 高山,《五藏山经传》卷二:“高山在邠州北四十馀里,今曰抚琴山,暖泉所发。”
[2] 青碧,郭璞曰:“碧亦玉类也。”《石雅·色金》:“青碧亦石青、石绿之属。”“石青,今以为青色彩,《本草纲目》谓即古之扁青,而俗呼为大青。考其质为二铜炭养三铜(养轻)二[2CuCO3Cu(OH)2],其色如蓝,故今亦名蓝铜矿。”“石绿,今画工用为绿色者。苏恭曰:绿青,画工呼为石绿。则石绿即绿青矣,考其质为铜炭养三铜(养轻)二[CuCO3Cu(OH)2],今又名孔雀石,其色美,故俗以为珍玩。”又青雘:“是字或作‘’。颜氏谓即空青,《玉篇》亦云青属,则亦青碧类也。”
[3] 雄黄,参见西4-16注[2]。
[4] 泾水,《五藏山经传》卷二:“泾,迳也,过也。凡溯泾者自渭直西北得暖泉水,其正流乃在西;又循流直西北得杨晋水,正流乃在东,更北行而西北凡三百馀里,入水沟门,更东北十数里入红德川,又改由耿家河直北百六十馀里,尽于三山堡,又改东北十数里得天池。乃正源每进辄过,故是水旁源通,可名泾水。《诗》曰‘遡其过涧’是也。古人所谓泾涏,不近人情,义取诸此也。(泾涏通作迳庭)”
[5] 磬石,参见西1-4注[4]。
释文 再往西一百五十里,叫高山,山上多产银,山下多产青碧和雄黄,树木多是棕树,草主要是竹。泾水在这里发源,向东流注入渭水,水中多产磬石、青碧。
西2-5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1],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2],其兽多虎、豹、犀、兕[3]。有鸟焉,其状如翟[4]而五采文,名曰鸾鸟[5],见则天下安宁。
鸾鸟
注释
[1] 女床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女床之山在凤翔府西,雍水所枕也。”
[2] 石涅,吴任臣云:“《本草》:‘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南人谓之画眉石。’杨慎《补注》曰:‘石涅可以染黑色。《论语》“涅而不淄”,即此物也。又可以书字,谓之石墨。’”《山海经》中石涅、涅石共五处,这是第一处。郭璞以二者为一物,吴任臣《广注》始指其误,认为石涅是石墨,涅石是矾石。郝懿行赞同吴的说法,但怀疑他所依据的《本草》有脱文。章鸿钊则认为郭璞将石涅和涅石简单当作一物虽错,但其中有原因。古人所说的矾可以从石涅中提取,也可以从涅石中提取;石涅就是石墨,而涅石就是矾土石或明矾石。二者虽是两种不同的矿石,但都是提取矾的原料,笼统地算作矾石。因此,郭璞混为一谈固然不对,但吴、郝也没有把原委说清。详见《石雅·辨疑》。
[3] 兕,参见南3-2注[2]。
[4] 翟(dí),即今雉科动物长尾雉,又名山鸡。
[5] 鸾鸟,郭璞曰:“旧说鸾似鸡,瑞鸟也,周成王时西戎献之。”
释文 往西南三百里,叫女床山,山的南面多产赤铜,北面多产石涅。兽类多是虎、豹、犀、兕。有一种鸟,形状像翟,身上有五彩图案,名叫鸾鸟,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安宁。
西2-6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1],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2]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注释
[1] 龙首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龙首之山在今陇州西北白岩铺之北,所谓陇头也。”
[2] 苕水,吕调阳校作召水,《五藏山经传》卷二:“其北柳家河出焉,东流右合二源象手招之形,故曰召水。”
释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龙首山,山的南面多产黄金,北面多产铁。苕水在这里发源,向东南流注入泾水,水中多产美玉。
西2-7又西二百里,曰鹿台之山[1],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银,其兽多牛[2]、羬羊[3]、白豪[4]。有鸟焉,其状如雄鸡而人面,名曰凫徯,其鸣自叫也,见则有兵。
凫徯
注释
[1] 鹿台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鹿台山在静宁州东曹务镇,镇北有好水河,东自隆德县合四源西南流,象鹿首角。镇西一水西流入之,象鹿之阴,故曰鹿台。今沁水县南桑林河所出之山古名鹿台山,取象与此同也。”
[2] 牛,参见南1-5注[5]。
[3] 羬羊,参见西1-1注[3]。
[4] 豪,郭璞曰:“貆猪也。”参见西1-8注[10]。
释文 再往西二百里,叫鹿台山,山上多产白玉,山下多产银。兽类多是牛、羬羊、白豪。有一种鸟,形状像雄鸡,面部像人脸,名叫凫徯,是根据它自己的叫声得名的,它的出现预示着有战争发生。
西2-8西南二百里,曰鸟危之山[1],其阳多磬石[2],其阴多檀、楮[3],其中多女床[4]。鸟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5]。
注释
[1] 鸟危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屈吴山之东南四十里许为道安古城,有三水合西流象鸟翼,西会玉河,又西北注消河,即首经棼水所注之赤水也。翼谓之危者,张若人升危也。”
[2] 磬石,参见西1-4注[4]。
[3] 楮,郭璞曰:“即榖木。”《山海经》中有时称榖,有时称楮,未必定指一物,译文分别保留原名。参见南1-1注[7]。
[4] 女床,西2-5为山名,其他书上又为星名,然与此处女床文义俱不吻合,故郝懿行怀疑是女菀之误。女菀,又名女肠,菊科植物。而吕调阳以为“女”字篆文作,“它”篆文作,二者形近,故女床当作蛇床。蛇床,伞形科植物。按此两种植物的产地推断,我国西部有蛇床而无女菀,故以吕说为长。
[5] 丹粟,参见南2-1注[7]。
释文 再往西南二百里,叫鸟危山,山的南面多产磬石,北面有许多檀树、楮树,其中有许多女床。鸟危水在这里发源,向西流注入赤水,水中多产丹粟。
西2-9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1],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朱厌
注释
[1] 小次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次同朿。小次,今温泉山也。”
释文 再往西四百里,叫小次山,山上多产白玉,山下多产赤铜。有一种兽,形状像猿,头白色,脚红色,名叫朱厌,它的出现预示着将发生大规模战争。
西2-10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1],其阳多垩[2],其阴多碧[3],其兽多牛[4]、麢羊[5]。
注释
[1] 大次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大次,在今渭源县北石井所,并以水形得名。”
[2] 垩,郭璞曰:“垩似土色,甚白。”郝懿行曰:“《中山经》:‘葱聋之山,多白垩,黑、青、黄垩。’明垩色非一,不独白者名垩也。”《石雅·制用》以为垩即后世瓷土,“然考其义则古人用此似以涂饰为主……三代秦汉尚未用之于陶,即用之而未若后世之盛行也明矣。”对于黑、青、黄垩则更少用。下文又有“美垩”,亦指杂色垩而言。
[3] 碧,青碧之类,参见西3-15注[2]。
[4] 牛,参见南1-5注[5]。
[5] 麢羊,参见西1-18注[4]。
释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大次山,山的南面多产垩,北面多产碧。兽类多是牛、麢羊。
西2-11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1],无草木,多金玉。
注释
[1] 薰吴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薰,炙手也,古作‘熏’。吴,音虞,哗也。山在今且隆城以西,其南洮阳诸水象火炽,其北大夏诸源象炙手也。”
释文 再往西四百里,叫薰吴山,没有草木,多产金、玉。
西2-12又西四百里,曰阳之山[1],其木多[2]、柟、豫章[3],其兽多犀、兕[4]虎、犳[5]、牛[6]。
注释
[1] (zhǐ),郝懿行曰:“当为厎字之讹。”《五藏山经传》卷二:“厎同砥。砥阳,砥水之阳也。砥水在河曲北岸,今大哈柳图河也。导源小图尔根山,东流南折而西受北来二小水,又西南屈曲,西入河,其形似砥刃之状。”
[2] (jì),郭璞曰:“似松,有刺,细理。”即杉科植物水松。
[3] 豫章,郭璞曰:“大木,似楸,叶冬夏青,生七年而后可知也。”即樟木。一说豫是枕木,章是樟木,二者很像,要长到七年以上才能区别。
[4] 兕,参见南3-2注[2]。
[5] 犳(zhuó),郝懿行曰:“《玉篇》云:‘犳,兽,豹文。’”《通雅》卷四十六:“豺亦作犲,证知犳即豹。”
[6] 牛,参见南1-5注[5]。
释文 再往西四百里,叫阳山,树木多是、柟和豫章。兽类多是犀、兕、虎、犳和牛。
西2-13又西二百五十里,曰众兽之山[1],其上多琈[2]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黄金,其兽多犀、兕[3]。
注释
[1] 众兽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今为阿穆尼达尔嘉山,在西宁府南二百里。”
[2] 琈,参见西1-4注[5]。
[3] 兕,参见南3-2注[2]。
释文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叫众兽山,山上多产琈玉,山下有许多檀树和楮树,又多产黄金。兽类多是犀、兕。
西2-14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2]。皇水[3]出焉,西流注于赤水[4],其中多丹粟[5]。
注释
[1] 皇人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皇,同煌,即今之石流黄,此经所谓青雄黄也。皇人之山,今名喀尔藏岭,明《志》谓之热水山,在青海东北。”
[2] 青雄黄,吴任臣云:“苏颂云:‘阶州山中,雄黄有青黑色而坚者,名曰熏黄。’青雄黄意即此也。”《石雅·色金》:“雄黄昔以色如鸡冠为上,青者不常见,苏氏言黑色亦非专言青也,乃知青雄黄即青碧之属,状似雄黄而色青,故名;犹之青琅玕与琅玕,名同而别以色者,其物固自异也。”参见西2-4注[2]。
[3] 皇水,《五藏山经传》卷二:“凡天下温泉所出,皆煌之气也。皇水即煌水。”
[4] 赤水,《五藏山经传》卷二:“赤水即浩亹河,今名大通河,其上源曰乌兰木伦。蒙古语:乌兰,赤也;木伦,川也。”
[5] 丹粟,参见南2-1注[7]。
释文 再往西五百里,叫皇人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产青雄黄。皇水在这里发源,向西流入赤水,水中多产丹粟。
西2-15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1],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2]。
注释
[1] 中皇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山在大通河北岸直肃州东南三百里阿木尼冈喀尔山之脊也,盖亦以生煌得名。”
[2] 蕙棠,郭璞曰:“彤棠之属也。”彤棠即蔷薇科植物棠梨。吴任臣曰:“或以为熏叶、棠梨二种。”蕙,参见西1-14注[9]。
释文 再往西三百里,叫中皇山,山上多产黄金,山下有许多蕙和棠。
西2-16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1],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2]、鹿、牛[3]。
注释
[1] 西皇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山在今嘉峪关东五十馀里,俗呼硫磺山。”
[2] 麋,郭璞曰:“大如小牛,鹿属也。”
[3] 牛,参见南1-5注[5]。
释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西皇山,山的南面多产金,北面多产铁。兽类多是麋、鹿和牛。
西2-17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1],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是食人。
注释
[1] 莱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即阴得尔图塔拉山也。莱,草名,叶似麦,实如青珠,其根医家名麦门冬,洮水众流象之。”
释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叫莱山,山中的树木多是檀树和楮树。鸟类多是罗罗,会吃人。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1],白菅为席。其十辈[2]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鸡,钤而不糈[3]。毛采[4]。
人面马身神
注释
[1] 少牢,古代祭祀,只用羊、豕称少牢。
[2] 辈,类。其十辈神,指上述人面马身的十个神。
[3] 钤而不糈,郭璞曰:“钤,所用祭器名,所未详也。或作思训祈不糈,祠不以米。”郝懿行曰:“钤疑祈之声转耳,经文祈而不糈,即祠不以米之义。思训,未详。”汪绂将郝懿行没看懂的郭注后半截稍微变动了一下,写成:“或作思,犹祈也。不糈,祀不以米也。”这样,他们二人的理解实际上是一致的。
[4] 毛采,郭璞曰:“言用杂色鸡也。”这段文字条理混乱,前文由十神说到七神,接着说七神的祭祀,又回头再说十神的祭祀;这里说雄鸡,插了一句“钤而不糈”之后又说雄鸡的毛色。
释文 《西次二经》一组,从钤山到莱山共十七座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山中有十个神长着人的脸、马的身子。另外七个是长着人的脸、牛的身子,四只脚、一条手臂,走的时候拿着拐杖,这是能飞的兽类之神。祭祀的礼仪为:毛物用少牢,用白菅编制的席子。那十个山神祭祀的礼仪:毛物用一只雄鸡,只祈祷而不用糈米,雄鸡的毛要杂色的。
人面牛身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