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次三经
题解 《五藏山经传》卷二:“此经所志,今新疆乌鲁木齐以西诸山也。”
西3-1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1],在河之南,北望冢遂[2],南望䍃之泽[3],西望帝之搏兽之丘[4],东望渊[5]。有木焉,员叶而白柎[6],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7],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8]而文臂,豹虎[9]而善投,名曰举父[10]。有鸟焉,其状如凫[11],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12],见则天下大水。
举父 | 蛮蛮鸟 |
注释
[1] 崇吾之山,《五藏山经传》卷二:“崇吾,阜康至济木沙诸水导源南山,北伏沙中,象崇牙也。牙、吾古音同。山今名布克达山也。”
[2] 冢遂,《五藏山经传》卷二:“碛北之拜塔克山也。”
[3] 䍃(yóu)之泽,《五藏山经传》卷二:“达布逊池及西一池,象两舟相过也,汉世名为啎船也。”
[4] 搏兽之丘,《五藏山经传》卷二:“搏兽之丘即乌鲁木齐,准语谓格斗曰乌鲁木齐也。”准语,准噶尔语。
[5] (yān)渊,《五藏山经传》卷二:“奇台东西小水二十馀,皆北流,遇沙而伏,象群蛇也。从虫从焉,鷃,善警蛇也。”
[6] 柎(fū),花萼房或子房。
[7] 枳(zhǐ),郝懿行曰:“《说文》云:‘枳,木,似橘。’《考工记》云:‘橘逾淮而北,为枳。’”即芸香科植物枸橘。
[8] 禺,参见南1-1注[8]。
[9] 豹虎,郝懿行曰:“兹兽兼有虎豹之体,故独被斯名。”
[10] 举父,郭璞曰:“或作夸父。”郝懿行曰:“《尔雅》云:‘豦,迅头。’郭注云:‘今建平山中有豦,大如狗,似猕猴,黄黑色,多髯鬣,好奋迅其头,能举石擿人,玃类也。’如郭所说,惟能举石擿人,故经曰善投,亦因名举父。举、豦声同,故古字通用。举、夸声近,故或作夸父。”
[11] 凫,野鸭。
[12] 蛮蛮,郭璞曰:“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尔雅》作鹣鹣鸟也。”
释文 《西次三经》一组,第一座山叫崇吾山,在河的南面,北面是冢遂,南面是䍃之泽,西面是天帝的搏兽丘,东面是渊。有一种树,叶子是圆的,花萼是白的,红色的花,黑色的纹理,果实像枳,吃了可以多子多孙。有一种兽,形状像禺,前肢有花纹,身体兼有虎豹的特征,善于投掷,名叫举父。有一种鸟,形状像野鸭,长着一只翅膀、一只眼睛,只有得到另一半才能飞翔,名叫蛮蛮,它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将发大水。
西3-2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1]。泚水[2]出焉,北流注于泑[3]水,无草木,多青雄黄[4]。
注释
[1] 《五藏山经传》卷二:“长沙,恒山以东山也,其阴多沙。”
[2] 泚(zǐ)水,《五藏山经传》卷二:“泚水即淫水,西北流折而北注淖尔,状足此戾。(此者,以足指物也。)”
[3] 泑(yōu),郭璞曰:“水色黑也。”
[4] 青雄黄,参见西2-14注[2]。
释文 往西北三百里,叫长沙山。泚水在这里发源,向北流注入泑水,山上没有草木,多产青雄黄。
西3-3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1]。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2]。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注释
[1] 不周之山,郭璞曰:“此山形有缺不周帀处,因名云。西北不周风自此山出。”《五藏山经传》卷二:“不周,今博罗塔拉诸山也。萨尔巴克图河贯其中而东流,三面皆山,东南独缺,北望塔尔巴哈台山,为诸毗所自源,其东北即阿尔泰山顶也。”
[2] 浑浑(gǔn gǔn),即滚滚,大水奔流的样子。泡泡(páo páo),急流声、水涌声。
释文 再往西北三百七十里,叫不周山。北面是诸毗山,紧挨着岳崇山,东面是泑泽,是河水潜入地下的地方,它的源头汹涌奔腾,发出咕咕噜噜的声音。有一种好的果树,果实像桃子,叶子像枣树,花是黄色的,花萼是红的,吃了可以不知疲劳。
西3-4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1],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2],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3],黄帝是食是飨[4]。是生玄玉[5]。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6],而投之锺山之阳[7]。瑾瑜之玉[8]为良,坚粟[9]精密,浊泽有而光[10]。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锺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注释
[1] 峚(mì)山,密山。郝懿行曰:“郭注《穆天子传》及李善注《南都赋》、《天台山赋》引此经俱作密山,盖峚、密古字通也。”《五藏山经传》卷二:“密山,哈什河源之喀拉古颜山也。《尔雅》:‘山如堂者密。’准语谓股曰古颜,盖山形若箕股而深黑也。”
[2] 稷泽,郭璞曰:“后稷神所凭,因名云。”
[3] 沸沸汤汤,郭璞曰:“玉膏涌出之貌也。《河图玉版》曰:‘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亦此类也。”
[4] 飨(xiǎng),祭祀、祭献。
[5] 玄玉,郭璞曰:“言玉膏中又出黑玉也。”
[6] 玉荣,郭璞曰:“谓玉华也。”
[7] 郭璞曰:“以为玉种。”古代传闻玉是可以种植的,这里描述的是黄帝种玉活动。
[8] 瑾瑜之玉,《五藏山经传》卷二:“准回语皆谓玉曰哈什,蒙古曰哈斯。《西域水道记》云:水源处涌泉成池,菹泽星布,荡而西流十馀里,布尔哈斯水自南来汇。布尔,蒙古谓虎也。布尔哈斯言黄玉有文,即此经之瑾瑜也。”《石雅•琳琅》以为古书上所说的“璆琳”、“琅玕”通常并称,但《山海经》说玉颇详,却只有琅玕而不见璆琳,只《中次九经》末有一处“璆冕舞”,于是认为“瑾瑜”就是“璆琳”,“凡言瑾瑜,皆属西山。是瑾瑜固西方之产,与璆琳之所自出者若甚合也。《说文》:‘瑾瑜,美玉也。’郭璞注《山海经》:‘瑜,美玉名。’则与璆琳之训美玉同。《淮南子·缪称训》云:‘无所用之,碧瑜粪土也。’瑜而曰碧,与天球、碧琳之色并合;且瑾瑜与璆琳音甚近,又似语本同源者,凡此皆足以明瑾瑜与璆琳是一非二矣。”
[9] 坚粟,郭璞曰:“粟或作‘栗’。玉有粟文,所谓谷璧也。”未详。“栗”有坚硬义,坚栗即坚硬;如作粟,则文义屈曲。
[10] 浊泽有而光,郭璞曰:“浊谓润厚。”郝懿行曰:“‘有而’当为‘而有’。”
释文 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叫峚山,山上有许多丹木,叶子是圆的,茎是红色的,黄色的花,红色的果实,味道像饴糖,可以用来充饥。丹水在这里发源,向西流注入稷泽,水中多产白玉,这里有玉膏涌出,汹涌翻腾。黄帝用它作食物和祭祀用品。玉膏中也有黑玉。玉膏涌出浇灌了丹木,丹木长到五年就具备了清丽的五色,芬芳的五味。于是黄帝把峚山的玉华投到钟山的南面,瑾瑜由此生出了好品种,坚硬而细腻,润厚而光泽,五彩焕发,可以调剂刚柔。这玉可以用作献给天地鬼神的祭品,君子佩戴它可以抵御各种灾祸。从峚山到锺山一共四百六十里,其间都是沼泽,那里有许多奇怪的鸟、兽和鱼类,都是写些常罕见的物种。
西3-5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锺山[1],其子曰鼓[2],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3]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锺山之东曰崖[4],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5],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6]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7],见则其邑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