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第一章第十四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解释,用今天的话来说,“君子”大约可以指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人,人自然要吃饭,但吃饭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不是活下去为了吃饭;人自然要住房子,但住房子也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不是活下去为了吃得好,住得好。吃饭和住房子是活下去的物质条件,也是必需条件,那么,精神条件呢?充分条件呢?也就是说,一个物质上有吃有住的人,精神上应该怎么样呢?孔子说,一个知识分子做事应该勤快,说话应该谨慎,还应该向明白道理的人请教,好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可以算是一个好学的君子,西方人怎样理解“君子”呢?我们可以从译文中看得出来。
A gentleman who never goes on eating till he is sated,who does not demand comfort in his home,who is diligent in business and cautious in speech,who(Waley)frequents the company of men of principle that he may be rectified,—such a person may be said indeed in love to learn.(Legge)
韦利把“君子”译成gentleman(绅士、上流人士),而根据牛津辞典的定义,gentleman原来指man of wealth and social position,especially one who does not work for a living(有社会地位的富人,特别指不用工作谋生的人士),那对“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君子颜回来说,就显得不合适了,后来的解释是manwhoshowsconsideration for the feelings of other people,who is honorable andwell-bred(考虑别人的思想感情,受过教育的高尚人士)。这个解释好些,但总不能摆脱历史的阴影,所以钱锺书先生造了一个新词intelligentleman,把intelligent(有才智的、聪明的)和gentleman合而为一了。更加强调受过教育和有知识的一面,也许可以拉开一点古代君子和西方富人的距离吧。韦利说君子并不吃到心满意足为止,也不要求舒适的家庭生活,但是工作勤奋,说话谨慎,这就说出了中西知识分子的异同,除了双方的精英都勤奋地工作之外,西方的强人恐怕多半要求舒适的生活、精美的饮食,说话也不谨小慎微,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创造了20世纪的科学文明,而中国君子的生活态度比较消极,饮食但求温饱,居住不图安逸,几千年后,物质生活条件远远落后于西方,这和儒家保守思想的教导,不能说是没有关系,上半部分是韦利的译文和我的感想,下半部分是理雅各的译文,他说君子应该常和有原则的人来往,以便自己能够得到改进,这样的人才可以算是爱好学习的君子,理雅各把“有道”说成是“有原则”,其实“道”不限于原则,具体化为原则反而缩小了“道”的范围,不如笼统化为“好伴”,范围更广,反而更能说明原意,现将全句重译如下:
An intelligentleman eats to live,and not lives to eat.He may dwell in comfort,but not seek comfort in dwelling.He should be prompt in amend his faults.Such a man may be said good at learning.
孔子只谈好学之道,不谈创造之道,这是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之一,所以古为今用,不但要用儒家纠西方之偏,也要用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