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命悬一线
王选离开“红旗机”课题组半年后,常常感到身体不适,低烧不退、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王选开始并没在意,全部精力都放在计算机原理课程、阅读文献以及自学英语上。
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性格,在这时又展现了出来。多年的学生生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教师们的影子一一在王选脑海中浮现,分析他们的课程为什么受同学们欢迎,他们的身上存在什么共性和特性。他也想做这样的教师,让同学们不但爱听他的课,而且因为他的教学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热情。
研制“红旗机”的经历,让他对国外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最新动态尤为关注,他常常为他们的体系结构设计的巧妙赞叹不已。他问自己,为什么只能欣赏别人的成果,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呢?通过对做出这些创造性成果的科学家进行研究,王选发现了一个规律:他们大多具有两个以上领域的知识和实践,再面临大的挑战时他们往往会萌发新的构思。
使王选激动不已的,是他看到一篇关于Atlas计算机的简短报道。Atlas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的一台大型计算机,每秒运算高达几十万次,支持多道程序。主设计师是汤姆·基尔本,他不但精通程序,还有出色的无线电才能。由于英国当时用不起超大容量的磁心存储器,基尔本只用了16K×48位的磁心存储器,再加上第二级90多K字的磁鼓存储器,首创了虚拟存储器。同时,又以极大的魄力用晶体管分立元件来实现了这一创新的方案。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中王选看到20世纪50—60年代的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很多高招都来自程序和应用(后来叫软件)的需要,硬件和软件的结合给计算机体系结构带来一系列突破。可见,程序和应用对硬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只掌握硬件设计,不懂得程序和应用,照样产生不出创新的想法。
王选让自己的思维继续延伸下去,终于产生了一个奇特的对他以后的科技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王选跨越这一步时,当时在中国是第一个,在美国也不多。一旦有了软、硬件两个领域的基础以后,他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王选非常认同控制论的发明者维诺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空白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盛的成果。”在这个空白区耕耘的人,首先应该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要熟悉本身这个领域的业务,同时要对相近的领域有丰富的知识,这样就可能提出很多创新的想法。
王选打通了思想上的许多结点。在他想好好地大干一场的时候,有一天他却昏倒在图书馆里。赶到医院作检查时,发现肺部有浓重的阴影,血压很高,白细胞下降到3000以下。医生怀疑是红斑狼疮,告诉王选不能接触阳光,即使阴天出门也要戴帽子。按照医嘱治疗了一段时间,吃了许多药,王选的身体一点不见好转。又转了几家医院,最后有一家医院又推断是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王选翻阅了一些医学书籍,了解到这两种病在当时都是很难医治的。
王选心里明白,这些都是自己几年来长时间不间断地拼命工作造成的,是积劳成疾。当时,正值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内忧外患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全国人民都被贫困与饥饿困扰着。王选也不例外,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又得不到营养上的补给,使身体透支到了极限。
来北京已经六七年的王选,之前一直没有搞清“两”的概念,在拼命工作却填不饱肚子的这段时间,他已经十分清楚了。
有时候,他为了节省口粮,晚饭常常是几碗稀粥外加一小碟黄酱,别说油水,就是蔬菜都很少吃到。为了减少饥饿感,他喝粥的速度很快,最高纪录5分钟喝下3大碗滚烫的稀粥,令许多同事瞠目结舌,王选则抹抹嘴,不以为然地一笑而过。在那个年代,他知道每个人的日子都不比谁好过。
1960年11月的一天,王选刚刚领来的20多斤粮票被偷了。他只好提前向食堂预支,为了偿还粮票,他把本来就不够吃的口粮减到每天8两。有一次,他和同事去吃饭,正赶上卖田鸡炒面,每人立即要了半斤。面刚上桌,他头也不抬,如风卷残云,一扫而光,他觉得那简直是天下无双的美味。